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面條最初是哪個國家的發明這個問題至今仍莫衷一是,但中國無疑是舉世公認的魚類飼養鼻祖。最早提及金魚的中國文學作品可以追溯至十世紀,至今觀賞魚在中國人心中仍具非凡魅力。例如,據報道,在北京的每一個囚室里都擺放著一缸觀賞魚,作為囚犯的一種心理治療,以“緩解心理壓力,促進健康和精神內涵”。
行業情況
近年來,隨著養殖場數目和飼養品種激增,中國已成為世界觀賞魚業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觀賞魚養殖場遍布全國各省市(除西藏外),但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廣州。各地按其本身自然資源優勢飼養海水觀賞魚、淡水觀賞魚、各種水生寵物和水草等。
大部分的飼養場規模不大、設備一般,由農民轉業的經營者大都沒有什么飼養經驗。飼養場和員工數目也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估計全行業約有一百萬人——其中一半在捕魚和飼養業,三十萬人從事飼料、魚藥、技術服務等,二十萬人在各種銷售渠道工作。
大部分的養殖場以金魚為主,所以金魚行業產量和雇用人數也最多。2002年,全國金魚產值為3.5億人民幣(約7千2百萬星元)。同時,很多飼養場主轉而飼養市場上愈來愈受歡迎的錦鯉。
很多外國公司看好中國市場的潛力,紛紛投資去滿足本地和出口市場的需求。香港公司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早著先機,現在,如馬來西亞的祥成(Xianleng)、日本的Kyorin、美國的Energy Saver、德國的Eheim等都已在中國建立了商業設施。
技術
使用先進的飼養方法和設備不限于外資企業,將于本年九月運作的新三友漁場也一樣與時并進。新的三友漁場面積達130,000平方米,擁有飼養設施、包裝場 、溫室、展示中心和器材中心等
本身能講流利英文的場主James Lee更會增聘三位外語系畢業生好發展出口業務,他同時也在考慮使用中山大學提供的基因工程技術來養殖反季節魚。
安業水族養殖公司的羅汝安先生二十年前在本村開始飼養觀賞魚的業務,目前在東莞石排鎮擁有260,000平方米的飼養場地;他建立了一個網站來推廣出口業務,并常常參觀展覽會去學習新技術,雖然城市化和工業化也帶來了水質惡化,但他的漁場使用的濾水設備讓魚兒安然無恙。
出口
按官方數字,中國觀賞魚出口占全球出口量的十份之一,而出口值僅百分之一。
美國本來是中國出口的大市場,但由于保安問題,航空運輸經常延誤,致使很多供應商轉往距離較近的市場如臺灣和東南亞等。
中國觀賞魚出口業有下列障礙:
要直接向海外送貨,幾乎所有觀賞魚都要空運(往香港除外)。然而,目前沒有一個大陸機場擁有一個真正完善的國際空運網絡,這便是說,有一些海外市場是難以經營的。
清關手續繁復,報到時間也相應延長。舉例說,在南方的某機場,觀賞魚要在起飛時間前八小時到達。
由于并無行業標準,各出口商可以隨意使用各種容積的包裝箱,使海關手續更為繁復。
很多飼養場都是小本經營,缺乏技巧,而經營都急功近利,無意培育新品種。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很多金魚品種煙沒無存,但只有很少新品種面世。這種趨勢還要持續下去。
觀賞魚質量不穩定,大小、顏色參差,抗病力弱,不耐出口長途運輸。由于無全國性行業等級標準,很多漁場只按重量定價。
價格競爭導致利潤下降,以至漁場無力進行研究發展工作,只能以低層次的生產技術營運。
其實,業界正力圖從低價、低質出口走向高質素出口。
中國水產學會是統領中國觀賞魚業的行業機構,其成立的觀賞魚分會就是為了強化業內聯系,協調生產品種配額,對養殖場的最低保護價,行業標準,和技術/信息服務等。
2000年,英聯邦國家禁止中國觀賞魚進口促使中國政府制定法例去規范觀賞魚繁殖、飼養和包裝的場地。此舉減少了合格出口企業的數量,但使全行業較為規范。
本地市場
隨著生活水平和收入改善,中國本身也成為觀賞魚的一個重要市場。
大部分消費者通常購買幾毛錢到幾元一尾的觀賞魚,而根據安業漁場的羅先生估計,東莞(不代表全國市場)地區有一半觀賞魚的售價在51—100元,百分之十的售價在一百無以上。
在迷信加上炫耀的心理驅使下,暴發戶視觀賞魚為幸運與財富的象征,肆意炒買,一尾進口的日本錦鯉可達三千到四千元人民幣,而一尾馬來西亞龍魚動輒便售兩、三萬到七、八萬元。
進口的高質觀賞魚在中國實在是求大于供,促使新加坡千湖公司去年購入馬來西亞第三大龍魚出口商Kim Kang的百分之三十七股權。千湖深信中國的觀賞魚需求會日益增長,市場潛力是目前的五到十倍。
中國主要城市觀賞魚市場概況
北京
北京通州區和朝陽區共有800公頃漁場,最全國最大的連片觀賞魚飼養地。通州的飼養場面積達460公頃,區內近70個村210戶從事觀賞魚養殖。
2003,通州出口1390萬尾觀賞魚(少于30個種類),價值6.7百萬星元,主要市場為美國,歐洲和東南亞。朝陽區出口值較少,約為3.9百萬星元。
每年,北京市水族市場消費額達2億元人民幣(41百萬星元)。
北京觀賞魚業每公頃年均利潤估計為三萬元人民幣,而全行業的年利潤為2千4百萬元人民幣(4.9百萬星元)以上。
上海
上海有約200多個觀賞魚養殖場,規模都不大,平均面積只有700—800平方米。全行業年產值約為1.8億百萬元人民幣(4.9百萬星元)。由于自然條件所限,水草業并不發達。
上海有約30家臨時性質的花鳥蟲寵物市場,觀賞魚交易也在這些市場進行。
全市約有1,600個批發商和零售商,及超過2,000家分銷商,經營水族器材,魚藥和飼料。
華南地區
廣東省是全國最大的觀賞魚生產和分銷基地,其銷售額占全國的六到七成。珠江三角洲是省內的飼養中心,其中約八成的飼養面積集中在東莞市。
然而東莞的一些飼養場也會考慮搬離,如三友漁場便因為清遠市的清澈的水質和與廣州新機場僅45分鐘的距離而決定遷往清遠市。
福建省福州市以生產優質觀賞魚聞名。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業人員的質素是培養優質觀賞魚的關鍵,而福州市觀賞魚的從業人員中,很多具有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的教育程度。
華南地區氣候溫暖,全年適宜養殖,所以出產的魚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較長壽命。
而區內香港機場優越的國際空運網絡亦有利出口來的發展。
華南地區亦是水族器材和飼料生產商云集之地。為了接近漁場,很多廠商都在廣州及其鄰近的中山、饒平和深圳等設廠。
2001年,廣東的觀賞魚和器材產值約為15億元人民幣(3.09百萬星元);2002年,全省水族飼料總產量1.192百萬噸,比上年增加13.7%。
在珠江三角洲,大約有超過十萬人受認雇于觀賞魚和水族器材行業。
廣州市芳村區的觀賞魚批發市場占地五萬平方米,是名聞全國的觀賞魚交易中心。據說,芳村市場的交易價是全國的市場指標。
每年,從芳村發往全國各地的觀賞魚達五千多萬尾。目前,芳村正在興建一個投資額2.18億元(4千5百萬星元)的觀賞魚物流中心,包括20公頃飼養場,5,300平方米的凈化池和40,000平方米的貿易中心。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