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羅非魚在越冬期間,由于水質較差,水溫偏低,密度較大,攝食減少,易患各種魚病,降低了越冬成活率,影響了翌年羅非魚的生產。現將越冬期間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運動性氣單胞菌病
1、病原:嗜水氣單胞菌。
2、癥狀:從癥狀表現看有腸炎型和體表潰爛型。前者表現為肛門發紅,解剖可見腸道充血發炎。后者表現為病魚體表呈斑塊狀潰爛,鱗片脫落,肌肉外露,嚴重時可潰爛成洞穴狀。
3、防治方法:
(1)加強越冬期間的飼養管理。水溫應保持在18℃以上;投餌宜少而精,及時撈去殘餌;經常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定期潑灑生石灰,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
(2)越冬苗種進入越冬池前,用4%的食鹽水浸洗5分鐘~10分鐘。
(3)1mg/L漂白粉全池潑灑。
二、白頭白嘴病
1、病原:尚未查明,是一種與柱狀屈橈桿菌相似的細菌。
2、癥狀:病魚頭部、嘴唇呈灰白色,唇似腫脹,張閉失靈,呼吸困難,體瘦發黑,死亡率較高。
3、防治方法:
(1)保持水質清潔,不投喂發霉變質的餌料。
(2)全池遍灑漂白粉,使池水呈1mg/L濃度。
三、細菌性皮膚病
1、病因:魚體受傷后,失去粘液保護,引起細菌感染所致。
2、癥狀:病魚的嘴唇、體側常因局部感染,初期呈灰白色綠豆大小的斑塊,后逐漸擴大并呈黑白色,形如豹皮。
3、防治方法:
(1)捕撈、運輸、放養等操作要細致,防止魚體受傷。
(2)經常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
(3)全池潑灑漂白粉,使池水呈1mg/L濃度。
四、水霉病
1、病原:水霉菌。
2、癥狀:由于操作和運輸不慎而受傷、低溫凍傷或因寄生蟲感染造成原發病灶時,水霉菌孢子侵入魚體,在病灶處迅速繁殖,長出許多棉毛狀水霉菌絲。病魚在水面緩游,食欲減退,魚體消瘦而死亡。
3、防治方法:
(1)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嚴防水溫驟降,避免魚體凍傷。
(2)用0.04%食鹽和0.04%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五、小瓜蟲病
1、病原:多子小瓜蟲。
2、癥狀:侵襲魚的皮膚和鰓的上皮組織,引起發炎,形成白色囊泡;嚴重時,在皮膚和鰭上形成許多白點狀囊泡并覆蓋一層白色的粘液層。
3、防治方法:
(1)全池遍灑福爾馬林,使池水成15mg/L~25mg/L,隔天遍灑一次,共潑藥2~3次。
(2)全池遍灑亞甲基藍,使池水成2mg/L濃度,連續數次。
六、斜管蟲病
1、病原:鯉斜管蟲。
2、癥狀:鯉斜管蟲侵襲魚的鰓及皮膚,分泌大量粘液,體表形成灰白色薄膜,鰓絲紅白相間,嚴重時蒼白色,身體消瘦發黑,緩游于水面,常因呼吸困難而死亡。
3、防治方法:
(1)用0.7mg/L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2)用0.4%~0.5%的福爾馬林溶液或2%的食鹽溶液浸洗5分鐘。
七、車輪蟲病
1、病原:車輪蟲。
2、癥狀:感染車輪蟲的病魚體色發黑,攝食不良,體質瘦弱,游動緩慢,體表有淤血,鰓上皮細胞增生,粘液分泌多,鰓絲腫脹或遭破壞,嚴重影響呼吸作用,魚窒息死亡。
3、防治方法:用0.7mg/L的硫酸酮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遍灑,病情嚴重的越冬池,連用2~3次,防治效果較好。
八、亞硝酸中毒癥
1、病因:養殖密度過大,換水量不足或長期不換水,水體中亞硝酸濃度高達10mg/L~30mg/L,導致中毒。
2、癥狀:病魚血液呈巧克力色,體內氧氣供應不足,引起攝食不良,肝臟帶褐色。
3、防治方法:注入新鮮水,降低亞硝酸濃度。防止過量投餌和過密養殖。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