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魚種放養
魚種是成魚養殖的物質基礎,魚種放養是成魚養殖的一個關鍵環節。魚種的來源、魚種的質量、種類的搭配和放養密度等因素,對成魚的產量都有重要的影響。
一、魚種的來源
一般生產規模較小的個體專業戶,成魚養殖所需的魚種多半是從當地的苗種場購買,但對于生產規模較大的國營或集體漁場來說,成魚養殖所需要的魚種,最好能由本單位生產解決。這樣就可根據市場的需要,養殖適銷對路的商品魚,并且能夠減少外購魚種運輸上的麻煩,保證生產中所需魚種的數量的質量。
二、魚種的質量
成魚養殖中,對魚種的要求是數量充足、品種齊全、體質健壯、無傷無病等。
(一)魚種規格 放養大規格魚種是提高成魚養殖產量的一項有效措施。因為大魚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和成活率高等優點。南方地區,由于氣候溫和,魚類生長期較長,所以幾種主要養殖魚類的生產周期均為兩年,放養的魚種都是1齡魚種,大都要求全長16-20厘米,體重50克以上。例如廣東地區,利用鳙魚生長快及易捕撈的特點,一年中養成數批食用魚,故鳙魚種規格要求較大,一般在0.1-0.5公斤,經過40-60天飼養可長到1.25-1.5公斤;鰱魚放養量較少,魚種規格在50克左右,養成0.75-1.25公斤;底層魚類以鯪魚為主,因鯪魚生長較慢,食用規格較小,但群體產量高,故放養密度較大,魚種規格也較小,一般12.5-25克或42-62.5克,經一年或半年飼養可長到125-250克;草魚魚種規格一般250克左右,出塘規格1-1.5公斤;青、鯉、鳊放養量很少。
(二)魚種的體質
魚種的體質好壞可從體重和外觀兩方面加以判斷。質量好的魚種從外觀上看,質量好的魚種特點是:規格整齊,肌肉豐滿,色澤鮮艷,沒有病傷和游動活潑。
魚種放養前的準備沒有養過魚的自然塘、養魚一年以上的精養塘或粗養塘,都要在放養魚種之前,先進行全面的修整和消然后才能放養魚種。具體做法與苗種池相
同。
放養計劃中鰱、鳙占較大比重的池塘, 以經過清塘消毒以后1-2天,就應當施放基肥, 先培肥水質,然后再放養魚種。肥水塘或養魚多年的池塘,池底淤泥較多,一般施基肥較少或不施 基肥。冬季放養的池塘,池水應一次加到最大深度,以便魚種在深水中越冬;春季放養的池塘,如果水源可靠、排灌方便,在清塘后初次向魚池灌水時,不宜灌得太深,使水深達到70-80厚厘米即可。這樣水溫容易升高,有利于水質轉肥和魚群的攝食成長。以后再隨著水溫升高和魚體的長大逐步加大,直到7月份加到最大深度。
三、魚種放養時間和注意事項
1.放養時間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可采取冬放(12月初-1月底),也可以春放(3月中、上旬),在水溫6-10℃的時候進行放養。因為在低溫下魚類活動能力差,容易捕撈,操作過程中不易受傷。冬放的好處是可以免去魚種并塘越冬的手續,使魚種較早適應成魚塘的環境條件,延長生長時間。春放的好處是可將成魚塘的池水排干進行冬休。各地可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和池塘條件靈活掌握。
2.注意事項 ①操作要細心,避免損傷魚體;②選擇晴天放養,以便操作和運輸;③為防止傳染魚病,應對魚種進行藥物浸洗消毒;④魚種放養工作要列表記錄,以便今后查閱。
成魚飼養管理
一切養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措施,最后都要通過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才能發揮作用。日常管理的基本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施肥與投餌
實行混養密放的精養魚塘 ,必須大量施肥和投喂人工飼料,才能獲得高產穩產。因此,施肥與投餌就成為池塘日常管理的中心工作 。
(一)施肥
魚種放養以后,在整個成魚養殖階段,都要根據池塘的水質情況,適時進行追肥。施追肥的目的是為了不斷補充水中的營養物質,為鰱、鳙等肥水魚繁殖天然餌料。
施追肥應按照"三看"施肥的辦法,掌握適時、均勻和少量、多次的原則。具體做法可參照親魚培育中的方法。要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5-30厘米之間。對主養鰱、鳙魚的池塘,應狠抓"兩頭"(即春、秋兩個季節)培水。6月份以前池水透明度可達到25厘米左右。因為春、秋兩季的水溫較低,適宜浮游生物繁殖,也有利于鰱、鳙魚的生長,故可大量施用各種有機肥。各種糞肥在晴天中午潑灑效果較好,但要注意避開食場。在肥源不足的單位,可就地取材,大量采用各種綠肥漚肥,這是解決商品魚基地肥源不足的有效途徑。在魚類快速生長的夏季(7-9月),由于水溫較高,投飼量又大,水質一般都較肥,可少施或不施追肥。此時水中含氮量較高,含磷量很低,氮、磷比例嚴重失調。若要施追肥,則以晴天潑灑磷肥效果較好,不僅對促進浮游植物生長,提高池塘生產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又不易敗壞水質,對池魚有利。一般每隔15天左右可施磷肥一次,每畝平均水深1米,每次施魚特靈3.3公斤或過磷酸鈣10公斤。先將磷肥用水溶解,選擇晴天上午9-10點全池潑灑。施肥當天不能攪動池水(包括拉網、加水、開動增氧機等),以延長磷肥在水中的懸浮時間,降低塘泥等膠體的吸附和固定。
(二)投餌
1.全年投餌量和各月投餌計劃
(1)全年的飼料用量 已經養過幾年魚的單位,如果條件沒有什么變化,一般可根據以往幾年的經驗來大致確定全年的飼料用量。對初次養魚或雖已養過幾年魚而條件有較大變動的單位,就必須通過計算的方法來確定全年飼料的用量。計算公式;
Q=PrKA
式中:
Q--某種飼料全年的用量(公斤)
P--池塘的投餌魚產量(公斤/畝)
r--該種飼料的搭配比數(%)
K--該種飼料的飼料系數
A--魚池總面積(畝)
(2)各月投餌計劃和每日投餌量的確定 一年中各月的投餌計劃,主要根據各月份的水溫、魚類生長情況和飼料供應情況來制定。因為魚類是變溫動物,攝食量顯著地受水溫變動的影響。同樣體重的魚,在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攝食量越大,因此,投餌率(每天的投餌量占所喂魚體重的百分數)是隨水溫升高而增加;而在同樣的水溫下,一種魚的適宜投餌率又有隨著個體的增長而減少的趨勢。根據實踐的經驗,一年之中的投餌工作應掌握"早開食,晚停食,抓中間,帶兩頭"的投喂規律,即將全年的各種飼料主要集中在6-9月魚類攝食旺盛,生長最快的季節投喂,6月份以前9月份以后投喂飼料的比例則較小。
每日的實際投餌量,則主要根據季節、水色、天氣和魚類攝食情況而定,具體做法可根據以下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適當增減。
池魚攝食情況:顆粒飼料的投喂量,以投餌后15-20分鐘內吃完為適度;糊狀飼料以每次投餌后1小時內吃完為適度;青飼料以當天吃完為適度;貝類飼料以下次投餌前吃完為適度。
天氣情況:天氣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魚群攝食旺盛,應適當多投;反之,天氣悶熱,水中溶氧量低,魚群食欲不振,而且殘餌腐敗快,容易使水質變壞,應少投或不投。
池塘水質情況:水質清爽,魚群攝食旺盛,應多投;水質不好,過肥,過濃,魚群食欲不振,而且殘餌更容易使池水變壞,應少投;水質很壞,魚群已浮頭時,應禁止投喂,F將無錫河埒鄉按月平均投餌量和日投餌百分數列于表6-14,以供參考。
2.各種投餌養殖魚類的飼料及調配
(1)草魚和魴魚 是草食性魚類,湖、廣等南方地區普遍養殖。成魚階段應以青飼料為主,精飼料為輔,做到"兩頭精,中間青"。實行冬放魚種的單位,1-2月份因氣溫和水溫較低,魚的食量較小,且水、旱草等各種青飼料還未長起來,應投喂一些植物性的精飼料。實行春放魚種的單位,如在年底前種了黑麥草等青飼料。從3月份魚種下池以后,就可酌情投喂一些黑麥草等青飼料。到了4-5月份,隨著水溫逐步回升到15℃以上時,可適當增加青飼料的投喂量。從6月份開始,直到9月份,水溫達到25-30℃時,是水、旱草的旺長季節,也是草、舫魚攝食量最大、生長最快的季節,應狠抓草、舫魚的投喂,大量投喂青飼料,讓它們吃飽、吃好,務必使大部份草、魴魚在這段時間長到商品魚規格捕撈上市。這樣既降低了草、舫魚的密度,又有利于留塘的小規格草、魴魚繼續成長。入秋以后(10月份),陸草已逐漸衰退、粗老,可多投水草。到了秋末、初冬(11-12月),水溫又逐漸下降,魚類攝食減少,可再轉喂一些精飼料,直到年終捕撈。
(2)青魚 是肉食性魚類,江、浙地區養殖較普遍,湖、廣地區少量養殖。在成魚階段,應以貝類飼料為主,精飼料為輔。2-3月份,因水溫較低,魚的攝食量較小,且螺、蜆等貝類飼料尚未大量繁殖,全長13-16厘米的小青魚,應投喂磨碎的青飼料。全長達到16厘米以上時,可投喂一些蜆秧或軋碎的螺蚌,并補充一些磨碎的精料。到了7月份全長達到23厘米以上時,除喂一些軋碎的螺、蚌外,可適當投喂小螺、蜆。到了7月中旬,可加大螺、蜆的投喂量。9月上旬以后,螺、蜆資源豐富,且大部份青魚已長到0.5公斤左右,螺、蜆可不必篩選投喂,應狠抓青魚吃食,以促使青魚快速生長。10下旬以后,水溫又日漸下降,仍應適量投喂螺、蜆,并補充投喂一些精飼料。
(3)鯉、鯽、鯪、羅非魚 是雜食性魚類,飼料來源廣,各種動、植物飼料均可攝食。它們在成魚塘中,一般都作為配養魚類,在放養量較少的情況下,只要飼料、肥料充足,就可不必專門給它們投喂飼料。若作為主養魚類進行養殖,則要相應加大施肥、投餌數量,具體做法可參照鰱、鳙、草、青魚類的投喂。
3.飼料的投喂方法 投喂各種飼料的方法,均應實行"四定"的原則,具體做法可參照親魚和魚種培育部分。
每日堅持巡塘,觀察池魚動態 每天要堅持早、中、晚巡塘三次。黎明時觀察池魚有無浮頭;日間觀察池魚活動和吃食情況;傍晚檢查全天吃食情況,看看有無浮頭預兆。到了夏、秋高溫季節或天氣突變時,還應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時防止嚴重浮頭。
搞好池塘環境衛生,及時防除病害
池塘的清潔衛生工作容易被人忽視,而許多魚病都是因為池塘環境衛生不好,惡化了水質而引起的。因此,在平日巡塘中應隨時撈除殘草、剩餌、死魚和其他雜物,以免污染水質;每隔10-15天就要對食場和飼料臺清理消毒一次,并采用漂白粉掛簍和結合潑灑生石灰的方法預防魚病。實踐證明,在魚病流行季節,精養塘每隔半個月按每畝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20公斤生石灰兌水后全池潑灑,對預防草魚的出血病和爛鰓病效果很好。
搞好水質調節,保持適當水深
平時要隨著魚體的增長,搞好水質調節工作,適時向魚池灌注新水,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每隔10-15天灌水一次,每次加深5-10厘米。3月份以前,因水溫較低,魚體尚小,池水不必太深,水深保持1米左右為宜,這樣有利于提高水溫和培肥水質。以后隨著水溫逐步回升,池水也需逐步加深。從7月份起,直到年底,水深應加深至2米以上,保持最深水位,這樣有利于防止水溫過高,擴大魚類活動范圍。
防止魚類浮頭和泛池
精養魚池由于放養密度大,投餌、施肥量多,水中有機物和耗氧因子多,到了夏、秋高溫季節,容易發生魚類缺氧而浮頭的現象,稍有疏忽,即可能由嚴重浮頭而引起魚類窒息死亡,這種現象俗稱"泛池"。泛池會給生產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這樣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在夏、秋高溫季節,必須注意防止魚類浮頭和發生泛池事故。
(一)引起魚類浮頭的原因 1.因上、下水層溫差產生急劇對流而引起浮頭 在夏、秋高溫季節,精養魚池水質濃肥,白天上、下水層氧差很大,至午后,上層水溶氧飽和,下層水嚴重缺氧,由于水的熱阻力,風平浪靜,使上、下水層不易對流。傍晚以后,如果突然下雷陣雨或刮大風,使表層水溫急劇下降,造成上、下水層急劇對流,上層溶氧量較高的水迅速對流至下層,很快被下層水中的有機物耗凈,償還"氧債",而上層水溶氧量降低后又得不到大理的補充,因而使整個池塘的溶氧量迅速下降,造成缺氧浮頭。
2.因水質過肥或敗壞而引起浮 夏、秋高溫季節,池水溫度較高,加以大量投餌,使池水很肥。如果久晴不雨,又長期不加注新水,易使水質過肥(水色轉黑)或敗壞(因浮游植物繁殖過度而導致大批死亡,水色轉渾發臭),引起魚類浮頭。
3.因光合作用不強而引起浮頭 由于陰雨連綿或大霧,致使光照條件差,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減弱,水中溶氧補給數量少,而池水中各種生物呼吸和有機物分解又不斷地消耗氧氣,以致水中溶氧供不應求,引起魚類缺氧浮頭。
4.因浮游動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浮頭 由于水蚤、輪蟲等浮游動物過度繁殖,大量濾食浮游植物,使池水轉清,水中溶氧主要依靠空氣溶入來補充,遠遠不能滿足耗氧需求,引起魚類浮頭。
(二)怎樣預測浮頭
魚類浮頭之前一般有預兆,可根據以下四種情況來預測。
1.天氣熱、水溫高,水質濃肥,透明度低,魚類常會在半夜以后或黎明浮頭。
2.天氣悶熱,無風、氣壓低,下大雷陣雨,水中大量缺氧,可因污泥產生有害物質,促使魚類浮頭,并容易引起泛池。
3.天氣悶熱,久晴未雨,刮西南風,下小陣雨,有霧,水色突變,魚類食欲減退,可能發生嚴重浮頭。
4.梅雨季節,日照條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減弱,容易引起浮頭。
(三)魚類浮頭輕重程度的判斷
魚類浮頭的輕重程度,可根據浮頭開始的時間、浮頭的位置、浮頭魚類的動態等情況來判斷。有關情況可參閱表6-15。
(四)防止浮頭的措施
1.冬季清塘時,要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和腐殖質。
2.合理混養和密養,控制投餌、施肥數量。
3.發現池水過于濃肥有浮頭危險時,就應及時加注新水,以增加水中溶氧,調節池塘水質。
4.合理使用增氧機。一般在下列三個時間開機的效果較好:①晴天時下午2-3時開機,因此時表層水的溶氧處于飽和狀態,通過增氧機的攪水作用,造成上、下水層對流,使底層溶氧較低的狀況得到改善。3千瓦的葉輪式增氧機,擔負3-5畝水面時,每次開機半小時即可;因此,在魚類主要生長季節,必須抓住每一個晴天,堅持中午開機。②陰天時次日清晨3-5時開機。因此時池水中的溶氧已很少,開機的目的是直接增氧。一直開動到日出才停機。③陰雨連綿或有浮頭危險時,可在半夜前后開機。因此時池水中的溶氧貯備已降到最低點,開機的目的也是直接增氧,也可加速水中有毒氣體(H2S、 NH3等)逸散。一直持續到日出才停機。
5.采用水質改良機,充分利用塘泥。水質改良機有抽水、吸出塘泥作飼料地肥料和向池塘直接噴水增氧等功能,可改善水質和預防魚類浮頭。
(五)解救浮頭的方法
1.立即大量灌注新水,并同時開動增氧機增氧。這是最有效的解救措施。
2.在灌水有困難,又無增氧機的情況下,可采用下列其中一種應急措施:①每畝池塘用干黃泥100公斤,加食鹽5公斤或生石膏粉2.5公斤調成漿,全池潑灑;②每畝撒施尿素1-1。5公斤;③每畝用食鹽5-10公斤或明礬3-5公斤溶水全池潑灑;④每畝用干黃泥10公斤加水調成漿,再加入尿50公斤,攪拌后全池潑灑。
采用上述急救措施,可使懸浮于水中的有機微爛和腐殖質迅速沉淀,減少溶氧消耗,緩解浮頭。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