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擬紅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俗稱美國紅魚,平潭當地人亦稱"紅鲇"或"一點春",原產于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水域。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抗病力強、生長迅速、飼料廣泛。在平潭縣正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熱門養殖業。現將其養成實用技術簡介如下:
1 生活習性
擬紅石首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擬石首魚屬,是一種廣溫廣鹽、暖水、溯河性的海產經濟魚類。該魚生長適溫范圍為8一35℃,最適22一35℃;適鹽范圍0‰一40‰,最適20‰一35‰;pH為6一9,最適pH7一8;溶解氧3.0mg/l以上,最適5.0一9.0mg/l。因為擬紅石首魚生長所需要的鈣主要是靠周圍水體中鈣離子(鈣離子)的滲透,故其對生長域的總硬度和總氧度有一定要求,鈣離子濃度要大于100mg/l,氯離子濃度要大于150mg/l,這一點在海區選擇上要加以考慮。
2 養成方法
2.1 網箱養成技術要點
海區選擇:既要考慮最大限度滿足紅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又要考慮符合網箱養殖的特殊要求。底質最好為泥沙或沙泥底,水質清,無污染。海區流速在1m/秒以內,避免回旋流海區。
網目要求 由于擬紅石首魚背緒不發達,不像真鯛,容易逃跑。因此,網目要求嚴格,2個單腳的網目長小于色體高為依據選擇網目,最好以破一目而不逃魚為度。并隨魚體的生長,網目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良好的水交換能力。日常管理要特別注意網目有無破損,是否堵塞,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2 池塘養殖技術關鍵
海區選擇 需符合擬紅石首魚生長和池塘養殖條件。池底平坦,底質為泥沙或沙泥底,池外圍無污染,水質清,進、排水方便等。日常管理要注意防洪抗洪,排洪溝要保持暢通,特別注意閘門防逃。清池消毒 新池要平整、徹底消毒;特別是多年養魚的舊池,要排干水,經暴曬后,徹底清淤,用生石灰清毒后進水1m以浸泡待用。日常管理上要注意養殖一段時間后,池水要進行消毒,掛滅菌靈袋或用穩定型二氧化氯消毒劑,以防病害發生。
3 飼養方法
可單養或混養,要注意養殖密度。目前,大多數養殖戶喜混養,該魚活動性強,對飼料要求不嚴,且耐饑餓,一來可作為"清潔夫",提高飼料利用率,二來該魚活動性強,可增氧。
4 水溫要求嚴格
水溫是擬紅石首魚生長的重要因素。據近幾年養殖經驗,鹽度變化對擬紅石首魚生長影響不大,溫度關系很大。據生產實踐證明,18℃以下對擬紅石首魚影響很大,隨著溫度的降低,攝食量逐漸減少,8℃以下停止攝食,并出現死亡。因此,越冬期間水溫必須控制在10℃以上。高溫期池水溫平均達26一28℃時,該魚活動旺盛,生長很快。
5 魚苗來源
把好購苗關,選擇體形均勻,體質健壯,鱗片完整,無傷、無病的苗種。苗種來源于韓國,現國內亦有育苗,規格2一3cm。
6 科學管理
6.1 苗種放養時間
選擇在小潮、平潮時刻,低溫季節晴天午后,高溫季節在涼爽的早晚進行,切勿直接倒入,應讓其有個適應過程。
6.2 餌料和投喂
紅色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飼料主要為鮮、凍雜魚蝦,將其攪成肉糜狀,依"慢-快-慢"的節律,以撒投方式投喂,投餌量可按魚體重的8%一10%投放。
7 病害防治
該魚抗病力強,病害較少,但也不能麻痹大意。日常注意預防,科學管理;保持水質優良,放養密度要合理,注意營養平衡。投喂新鮮優質的飼料,飼料處理干凈,無污染,最好投喂配合飼料,增強抗病力。防止帶入病源菌,苗種需經檢疫、消毒后入池,適量投喂,減少殘餌,加強日常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目前,主要發現的病害有:患淋巴囊腫病,應以防為主;還有弧菌病、鏈球菌病、厭氧菌病,使用抗生藥物治療。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