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春季放養魚種季節到來,如何做到合理放養魚種的規格和密度,是取得當年良好經濟效益的措施。它要根據池塘的大小、深淺、水質肥瘦、水源排灌充分與否來決定。總而言之,放養魚種應根據輪捕輪放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體生產率的要求,在養成食用魚符合上市規格的前提下,適當合理放養魚種規格和密度,才能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
合理放養魚種規格
鰱、鳙魚是輪捕輪放的主要品種,不論哪一類型放養模式都需要放它,特別是肥水塘,水體容易富營養化,鰱魚濾食浮游植物,能有效地控制藻類過量繁殖而形成有害的水華。如果是輪捕輪放的養殖模式,150-200克/尾的大規格魚種是作為早期輪捕的基礎,其放養量約占15%。白鰱50克/尾的魚種是春放后到7月底,8月初輪捕上市的主體,投放量占65%。
鳙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放養規格以100克/尾為宜,投入量約占10%。
青魚放養500-700克/尾的二齡魚種,能吃掉池中的大型螺蚌和水生昆蟲,投放量占5%。
草魚放養規格分別為:以400-500克/尾的二齡/魚種的20%;300克/尾的40%;另外放養20%尾重30-50克的小草魚,經過一年的飼養,一部分可達到上市規格,未達到上市規格的可用作第二年的越冬魚種。
鯉魚放養規格不宜過大,一般30-50克/尾即可。投放量占5%,亦可冬前上市。
團頭魴的放養規格為50-75克/尾,當年可養成較大個體的商品魚。投放量10%。
鯽魚放養規格為30克/尾左右,既可節約魚種開支,又能獲得較高的產量,投放量占10%。
鯪魚的放養規格為30克/尾,當年可養成上市規格的商品魚,放養量20%-15%。
以上是根據魚類存在一條食物鏈的生物學特征,合理投放的規格和密度,供養殖戶參考。
合理放養魚密度
實踐證明,魚種放養密度過少、過疏,單產低、效益差;而密度過大,超出水體承受能力,會造成缺氧死魚或個體瘦小達不到上市規格。下面介紹幾種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放養模式:
高產高效型:畝平均投放種苗100-120公斤,魚種增重6-7倍,增重率提高30%,生產成本降低10%-15%,還減少了發病和泛塘現象的發生,降低了風險。這類塘都是基地化規模集約化養殖,水源排灌充分,方便,養殖產量可達600-700公斤/畝。
中產效益型:這種放養模式適宜于新開挖的精養魚池和獎金不足的地方,其特點是養殖產量適中,畝產400-500公斤,但效益甚佳。畝放魚種60-70公斤,魚種投放少,生長快,投資小,飼料和肥料利用率高,瞄準市場行情的優勢,獲得高效益。
以套養為主的分批放養型:對于大中型水面和魚種來源困難的地方,這種模式較為適用。冬春季按計劃養殖產量的要求放養30%-40%的魚種,秋季全部達到上市規格的商品魚。夏季(6月中旬)計劃補放余下的60%-70%的魚種(夏季新苗,價格最便宜)。這樣既解決了魚種不足,外購魚種開支大,成活率低的矛盾,又可將節約外購魚種的資金轉用于飼料,肥料及藥物投入,實行強化喂養,使當年魚種大部分達到商品規格,達不到上市規格者則轉入過冬,翌年清明前后上市。
80:20養殖模式:這種模式是指養熱帶、亞熱帶魚類(羅非魚類、淡水白鯧等)為主,服務性魚類(鰱、鳙)為輔的技術,春季放種,冬前上市,收獲時近80%的產量為主養魚,20%產量為服務性的魚,它有利于凈化水質。80:20池塘養魚,主養魚類的羅非魚或淡水白鯧等產量也很高,平常都在700-800公斤以上,加上濾食性服務魚類,畝產可上噸以上。畝放主養魚1500-1800尾(50克/尾),鰱魚種300尾(60克/尾),鳙魚種100尾(60克/尾)。
放養比例:魚種放養搭配尚無嚴格規定,從大多數經濟效益好的養殖模式看,以畝產成魚400公斤為例,其放養搭配為:白鰱450尾,35.5公斤;鳙40尾,4公斤;草魚60-80尾,15-20公斤;鯉魚20尾,1公斤;團頭魴50尾,2.5公斤;鯽魚100尾,3公斤;青魚6-8尾,4公斤。這種放養搭配雖然優質魚比例不高,但魚種成本低,養成優質魚個體大,增重倍數較高。也可將這一模式改為以優質魚為主的模式,草魚數量增加到100尾以上,團頭魴增加到150尾以上,白鰱降至350-400尾。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