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化肥養魚的原理與特點
化肥養魚的原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通過施肥向水體補充營養物質,促進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并使水生維管束植物、固著生物、自養細菌等數量增加,在滿足濾食性魚類攝食的同時,也為吃食性魚類提供部分食料;署B魚與農田施肥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一)作用機制復雜且具有雙重效果。施入水中的化肥不能作為魚類的直接餌料,而是為魚類的基礎餌料綠色植物提供養分。這些綠色植物在營養物質豐富的情況下大量生長繁殖后,一部分被魚類攝食成為直接餌料,另一部分則被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其他水生動物攝食,間接為魚類提供餌料。如果水體中對浮游生物食性的魚類較少,培育的餌料就不能被直接利用,鉺料就會經過中間營養級進行轉換(成為餌料的餌料),從而造成能量流失,這就難以達到預期的養殖效果。所以,施用化肥的養殖品種結構搭配必須合理。施肥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進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以制造氧氣,滿足魚類呼吸需要,改善水質條件。
(二)施氮肥量高。浮游植物的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增長速度非常快,但要求水體中含有很高的營養鹽,才能滿足其蛋白質迅速增長的需要。據試驗,浮游植物在增殖高峰期,要求水體中含氮肥的主要組成成分量在10毫克/升以上才能達到效果。
(三)選擇性強。作為水體施肥需要量最多的是氮肥。因為在氮肥充足的情況下,即使磷肥不足,浮游植物也可以通過增強內源磷酸酶的活性或依靠胞外酶的作用,利用甘油磷酸、植酸磷、焦酸磷、酵母核酸等有機磷源,供生長代謝需要,從而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磷,達到"以氮促磷"的效果。磷肥占次要地位。水體中很少缺鉀,一般不用施鉀肥。
二、化肥養魚的關鍵技術
(一)化肥的選擇。目前養魚常用的氮肥有氯化銨、碳酸氫銨和尿素。氯化銨含氮量在25%左右,性狀穩定、吸濕性小、不易結塊、便于貯存,而且具有成本低、肥效快、利用率高、改善水質和預防魚病等優點。碳酸氫銨含氮量13%-17%,不僅能為水體補充氮元素,還可供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長期使用對水質無不良影響,但含氮量較其他化肥低,性狀不穩定,成本相對較高。尿素在水中溶解后,不能被浮游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轉化為銨態氮或硝態氮后才能被吸收利用,這個過程在水溫25-28℃時需要3-4天,且肥效遲緩,因此在分解轉化過程中,實際利用率不足50%。
另外,磷肥以選用含有效磷18%的一級過磷酸鈣或含有效磷16%的二級過磷酸鈣為好,能減少水中游離硫酸積累對魚類的不良影響。
(二)合理施肥量。在施肥初期或水質清瘦的情況下,水深2米時,一般以每立米水體用5克氮來計算氮肥施用量。如0.067公頃面水深2米,需施碳酸氫銨40公斤或氯化銨25公斤。經過幾次施肥后,水體透明度達到20厘米左右時,再采取每天或隔天施肥的方法,使透明度保持在這一水平,其追肥量為前期的1/2-1/4。一般施用3-4公斤碳酸氫銨或2-3公斤氯化銨,配施1公斤過磷酸鈣,可獲得較好的養殖效果。
(三)施肥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一是調節好水質。水質偏酸或偏堿都不利于化肥的吸收利用。因此pH值(酸堿度)應在7.5-7.8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且化肥利用率最高。二是保持適宜的鈣質濃度。鈣元素對提高水體初級生產力起著重要作用。以每0.067公頃水面施10-15公斤生石灰為宜,15-20天1次,另外保持水中氮、磷、鈣的合理比值,可顯著提高化肥利用率和魚類生長速度。三是合理確定施肥時間。夏季晴天施肥時間以早上8-9點鐘為好。四是長期陰雨天應及時補施化肥。在夏季陰雨天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如不及時施肥,浮游生物會因魚類的攝食和營養鹽類缺乏,以致影響魚類生長。為保證浮游生物的正常繁殖,可利用陰天或小雨天及時補施化肥(不宜施尿素),施肥的間隔期以不超過5天為宜。陰天或小雨天施化肥也能使水質迅速轉肥,保障魚類持續快速生長。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