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清波魚學名中華倒刺紀,地方名為烏鱗、清板等,原產于長江及其支流,尤以上游分布較廣,產量較多。食性雜、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25公斤)、肉嫩味美、營養豐富、繁殖力高、抗病力強,經濟價值高。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水體污染嚴重,野生資源日益枯竭,今后有望成為一種優良的人工養殖對象。
(一)生物學特性 清波魚體稍側扁,頭小略尖?趤喯挛,馬蹄形。須2對,頜須長,吻須短。背鰭硬棘粗壯,最后一根硬棘后緣有鋸齒。背鰭基部之前有一埋于皮下的平臥倒刺(主要特征)。大圓鱗,體側鱗片有明顯的黑色邊緣。胸、腹、臀鰭棘堅硬,尾鰭基部有一黑色斑點。其最適生長水溫為22—28℃,溶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清波魚主要生活在流水較急而底多亂石的江河中,11月中旬進入江河灣沱中越冬,成小群棲于巖洞、石穴、亂石間等處,并攝食周圍的餌料和深入水底的菜葉、谷物等。2月底3月初離開越冬場,溯河索食、肥育和繁殖。日間活動在深水處,夜間小群或單個游到亂石淺灘的近岸索食。體長10厘米以下的幼魚以枝角類、橈足類為主,也食少量的綠藻;10厘米以上的幼、成魚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食部分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等。
(二)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 清波二齡魚開始成熟,四齡魚全部成熟。繁殖期雄魚吻端、眼鼻之間出現成叢白色珠星,臀鰭條上出現成行珠星;少數雄性個體除珠星外,鰓蓋和體色變黑。絕對懷卵量1萬—5萬粒。繁殖季節3—8月,常在石質或砂礫質河床的流水處產卵。清波魚的人工繁殖已在四川、重慶等地取得了成功。
魚苗培育池一般為水泥池。初始池水深度從0.8米起,以微流水逐日沖注加深;放養密度50—100尾/平方米,前5天以投喂浮游生物和蛋黃為主,第5—10天投喂水蚤和粉狀飼料,花生麩應溶解后潑灑,第10—30天以投喂花生麩為主,兼投水蚤及鰻魚飼料。透明度一般掌握在30厘米左右。
培育的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 3—4尾/平方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魚池可以適當加大放養密度,達到5—6尾/平方米。魚種以投喂含粗蛋白35%以上的全價顆粒飼料(亦可用草魚飼料代替)為好。魚種下塘后的第3天開始進行馴食。每天投喂量為魚體重量的3%—5%,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增減。10天后,魚苗體長達5— 6厘米,此時,投喂原則為80%的魚苗吃飽離去為準。因清波魚具一定的植物食性,平時定時投喂少量鮮嫩的青料(青草、菜葉等),以補充部分維生素,有利于魚種生長。
(三)池塘養成技術 養殖魚池要求環境安靜、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底質以沙、石質為好,淤泥盡可能少,最好有微流水條件。較高密度養殖時,還需配有增氧設備。每 0.067公頃放養清波魚500尾左右,規格以約50克/尾為宜。同時可配養少量大規格鰱、鳙、鯉等,以調節水質和攝食殘餌,但鯉不宜放養過多,因其食性與清波魚相似。清波魚養殖池的水質寧瘦勿肥,保持清新的水質和較高的溶氧量,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 30—40厘米,每10—15天需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約占池水的1/3。投喂量還應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狀況靈活掌握。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