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目前皺紋盤鮑養殖生產中出現很多問題,突出表現為種質嚴重退化,養成周期長,成活率低,抗病力差,尤其是近幾年稚鮑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大面積蔓延,造成稚鮑大批死亡,嚴重影響了鮑養殖生產的持續發展。分析原因,主要是過去人工育苗所采用的種鮑往往來自同一海區,經多年繁衍,其親緣關系越來越近,產生近交衰退,造成種質嚴重退化。因此,要使鮑養殖業得到穩步發展,就要搞好種質的優化復壯。而利用雜交技術進行種質改良,培育出性狀穩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鮑是這一產業的關鍵所在。為此,從1999年開始,我們在榮成市尋山漁業公司育苗場等育苗單位利用日本盤鮑(haliotis)與本地皺紋盤鮑(H.discus hannai)進行了雜交育種技術研究,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1999—2000年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親鮑來源
1999年1月下旬從大連長海縣購進皺紋盤鮑親鮑1000頭,規格8cm以上,其中雌鮑450頭,雄鮑550頭。 1999年2月13日從大連市水產研究所購入日本盤鮑親的50頭,規格10cm以上,其中雌鮑22頭,雄鮑28頭.2000年1月20日從青島購進皺紋盤鮑1500頭規格8cm以上,其中雌鮑980頭,雄鮑520頭。2000年1月15日從日本青森縣購進日本盤鮑親的120頭,規格8.5cm,其中雌鮑58頭,雄鮑62頭.
1.1.2餌料
幼體培育用底棲硅藻和人工配合餌料,海上養成用鮮海帶、裙帶萊等。
1.1.3試驗設備
刺激鮑產卵排精用的30w石英紫外線燈管、水槽及采苗板。稚鮑中間培育用的網箱、黑色波紋板。養成用的海上筏架、養鮑籠等。
l.2方法
1.1.2餌料培育
先將培育池、采苗板洗刷干凈消毒,于前1年的11月份接種底棲硅藻,并逐步擴大培養,到第2年4月初擴大接種結束。每日換水2—3次,每次1/2~/3,水溫保持10~15℃,定期施肥(結合換水進行),氮、磷比為10∶1,適量補施鐵、硅肥等。為防止大型硅藻繁生,光照調在2500~3000lx范圍內。定期倒轉采苗板方向,以促進餌科均勻繁殖生長。當采苗板上出現撓足類繁殖,在培養池中加1~2×10-6的敵百蟲捕殺干凈。
1.1.2親鮑貯養促熟
親鮑自2月初入池促熟,培育密度30—50個/m3,親鮑入池后每天升溫1~1.5℃,升至20℃恒溫促熟,待產。每天全量換水1次,換水溫差不超過0.5℃,后期不超過0.3℃,并結合清除污物,糞便觀察性腺發育情況。每天上午換水結束后投入新餌料,以新鮮海帶為主,每天投喂量一般按親鮑體重的30%,同時結合水溫及攝食情況隨時加以調整。為了改善水質,增加溶解氧,形成水流,有利于性腺的發育,促熟期間需要全天連續充氣,充氣量不少于1m3/小時。鮑具有背光性,暗光或黑暗狀態對親鮑的攝食、活動有利,故一般光照控制在100lx以下。要保持室溫恒定,當有效積溫達到300~400℃時,挑出雌、雄鮑,分別促熟暫養,每天做好有效積溫和攝食記錄。
1.2.3采卵、受精、孵化
1999年4月12日,貯養的皺紋盤鮑在有效積溫達800℃時自然產卵,日本盤鮑在有效積溫達到1250℃時,經人工刺激后排精。 5月3日通過人工刺激,促使皺紋盤鮑和日本盤鮑分別產卵、排精,進行正向雜交。5月15日和6月2日亦以刺激法誘導日本盤鮑和皺紋盤鮑產卵、排精,進行反向雜交。將采集的卵子集中定量,待卵下沉后排掉上層清水,然后按每個卵子10000個左右精于加入受精,邊加精邊攪動海水,半分鐘受精結束,用新鮮過濾海水洗卵數次,以除去多余精子。然后,將受精卵移入孵化池,放卵密度為20~30個/ml,在胚體上浮前每6~8小時換水1次,每次3/4,水溫保持18~20℃。
1.2.4采苗、稚鮑前期培育
將后期面盤幼體每筐架投放1萬~l.5萬個,3天后附著結束,附苗率為30%左右,平均每張采苗板附著量為200~300個。稚鮑前期培育確保水質優良,每天換水3次,每次的交換量為培育水體的8倍以上,前期水流要緩,待全部附著后適當增加流量。水溫為18~20℃。為使底棲硅藻不斷增殖,以保證幼鮑餌料供應,每天清晨結合換水施以氮1×10-6、磷0.1×10-6。光照控制在1500~3000lx。
1.2.5稚鮑后期培育
附苗后35天左右,稚鮑規格達2~3mm時,逐步剝離并轉移到網箱培育。剝離方法用2%的酒精海水麻醉法。剝離后,1天24小時常流水,流水量為10個量程以上。投人工配合餌料,每天傍晚前投喂1次,投喂量根據稚鮑攝食情況隨時調整。每天清晨堅持清污,除去殘餌和死苗,定期倒池,洗刷網箱。稚鮑人箱后約2個月以上,平均殼長9mm左右,由于個體間出現較大差異,此時進行剝離篩選分級,選用2級網目的篩網,1次分離出3種體長規格,將大、中、小個體分開單獨飼養。
1.2.6鮑的中間育成
當年11月份水溫6~8℃,剝離篩選殼長<1cm、殼長1~1.5cm和1.5~2cm、2~2.5cm以及3cm以上5種規格,進行室內水泥池越冬中間育成。中間育成密度與鮑苗大小有關:殼長<1cm,中間育成密度3000~4000個/m2;殼長1~1.5cm,密度2000~2500個/m2;殼長1.5~2cm,密度為1000~1500個/m2;殼長2~2.5cm,密度為750~1000個/m2;2.5cm以上500~750個/m2。鮑苗入池后,每天升溫1℃,升到7.8℃恒溫流水培育,海水預熱后循環使用,循環量每天8倍以上。每天下午4:00~5:00投餌,海帶的投喂量為鮑體重的10%~20%。要根據水溫變化及幼鮑狀態隨時調節投喂量,避免投喂過多,浪費餌料,影響水質。發現鮑不上板,并出現死亡時,馬上更換波紋板和網箱。換下的器材和工具用50×10-6的高錳酸鉀消毒,消毒后在日光下曝曬2~3天后使用。發現鮑苗有病時,投喂藥餌或進行藥浴:藥餌采用土霉素等藥品,將藥品溶解后混入餌料中投喂,2~3天為1療程;藥浴用四環素、鏈霉素等,一般5×10-6左右,藥浴時間至少6小時,藥浴時充氣。
2結果
2.1 1999年培育雜交鮑苗情況
從附著到剝離(2~3mm)成活率40%。剝離后再培育,當鮑苗規格達1cm以上時,再剝離,篩選分級,成活率達60%。經多次篩選分級培育,共育1cm以上雜交鮑苗600萬粒,單位水體出苗4286粒。1999年的試驗證明了將本地皺紋盤鮑與日本盤鮑進行雜交,能夠培育出具有雜種優勢的子一代鮑苗,其性狀明顯優于皺紋盤鮑自交培育的鮑苗,且雜交組合中以正交皺(♀)x日(♂)組合最好。
2.2 2000年培育雜交鮑苗情況
從附著到剝離(2~3mm)成活率達45%。剝離后再培育,當鮑苗規格達1.0cm以上時,再剝離,篩選分級,成活率達65%,從7月中旬開始底播增殖小規格苗200余萬粒,育出1cm以上商品鮑苗6加萬粒。
2.3 雜交組(正交和反交)與自交組從受精到2~3mm
剝離情況比較(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雜交組與自交組受精率與孵化率基本相同,而附苗率與附苗后的成活率相差較大,其中正交皺(♀)×日(♂)較反交皺(♂)×日(♀)的雜交效果要好。從附著到2~3mm剝離,雜交組體現出附苗率和成活率高的明顯優勢。2.4 剝離后成活率及越冬中間培育成活率比較
至1999年8月中旬,鮑苗長到1.5cm以上開始剝離篩選。
雜交苗僅10個池,篩選計數49.47萬粒,成活率高達66.94%,其中1cm以上占45.79%。而自交組經第1次剝離,進入中問培育28萬粒苗,到第2次剝離篩選只剩下1.74萬粒,成活率僅為6.21%,規格達1cm以上,僅占13.79%。從越冬后成活率看,雜交苗成活率達95%,而自交為70%,相差25%。2.5 雜交組與自交組生長速度比較
從孵化至7月中旬,雜交組與自交組生長速度差別不明顯。從7月中旬至越冬中間培育前的適溫生長期,雜交組平均生長速度明顯快于自交組,能相差0.5cm左右,至海上養成前,雜交組平均殼長較自交組長0.8cm左右。
3討論
3.1實踐表明,日本盤鮑同本地皺紋盤鮑只要親鮑規格適宜、貯養得當,是可以實現同步產卵排精,并可順利受精孵化,培育出雜交子一代,不論正交或反交均可達到雜交育種的目的。我們根據兩者的生物學零度和成熟積溫不同,控制促熟的升溫幅度和天數,以便其能同步產卵排精。3.2經過2年試驗性生產,我們發現雜交組合所產生的后代,尤其是正交組合皺(♀)×日(♂)所產生的子代在抗病力、生長速度、成活率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自交組由于近親交配,在種質上體現退化現象。因此通過雜交培育新品種是種質優化復壯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稚的剝離后30~60天,是死亡高峰期。因為剝離的機械損傷和此時正處于高溫期疾病多發期,很多場家鮑的自交后代由于抗病力差,剝離后30~60天,死亡率很高,至第2次剝離篩選成活率甚至低于10%。我們的自交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而雜交組合的成活率高達60%,其抗病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在海上養成階段,雜交組合所育鮑苗在抗病力、生長速度方面明顯優于自交組合,相對降低了生產成本,縮短了育苗養成周期。
3.3 2年的試驗證明,用本地皺紋盤鮑同日本盤鮑雜交產生的子一代在性狀上明顯優于自交鮑苗,但必須每年更新雜交親鮑,也就是說,雜交優勢還不能在子二代身上穩定表現。以雜交手段來進一步提純復壯是十分復雜的工程,要經過多代自交、回交等遺傳學方法,才能獲得性狀優良穩定的種質,這需要運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和較長時間進行研究。因此,我們將該項雜交育苗技術進行工廠化生產性推廣、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將與有關大學、院;所聯合對鮑的雜交育種繼續進行研究,以期找到性狀更加優良、穩定的新品種。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