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innaeus)無公害養殖的環境條件、人工繁殖、苗種培育、養成技術和病害防治技術。
本標準適用于大菱鲆的無公害養殖。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11607 漁業水質標準
NY 5052 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用水水質
NY 5071 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
NY 507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3 環境條件
3.1 場址選擇
養殖場應選擇遠離污染源,通訊、交通方便,電力充足,有淡水水源的地方。
3.2 水質條件
水源水質應符合GB11607的要求。養殖用水水質應符合NY5052的要求。
4 人工繁殖
4.1 設施
應有控溫設施、充氣設施、控光設施、進排水設施和水處理設施。
4.2 親魚選擇
親魚外形特征符合魚類分類學的表述,體形完整,色澤正常,健康,活力強,攝食良好,魚齡在2齡以上,體重大于2kg。
4.3 親魚培育
4.3.1 培育條件
放養密度小于5 kg/m2。
光照強度60lx~400lx,光線應均勻、柔和。
水溫10℃~14℃,鹽度28~32,pH7.8~8.2,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流水培育,日流水量為培育水體的4倍~6倍,持續充氣增氧,及時排除殘餌、污物。
4.3.2 飼料投喂
飼料有軟顆粒飼料和飼料魚。軟顆粒飼料主要成分為粉狀配合飼料、飼料魚等,飼料魚以新鮮、冷凍小雜魚為主。
配合飼料應符合NY5027的要求。飼料應大小適口。配合飼料的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1%~2%,飼料魚的日投飼量為魚體量的1.5%~3.0%,每日投喂1次~2次。
4.4 受精與孵化
4.4.1 親魚性化
成熟親魚雌雄比例為1∶1~3。
4.4.2 受精
通過人工方法擠出成熟卵子、精液,采用干法或濕法進行人工授精。
4.4.3 洗卵
將受精卵用15×10–6的碘液浸洗3min~5min,然后用清潔海水沖洗。
4.4.4 孵化密度
將消毒清洗后的受精卵放入清潔的海水中,靜置10 min以上,挑選上浮卵置于準備好的孵化池中,受精卵孵化密度1×104粒/m3~2×104粒/m3。
4.4.5 孵化條件
光照強度200 lx~2000 lx,溫度13℃~15℃,pH7.8~8.2,鹽度28~35,溶氧量大于6mg/L,微充氣,使受精卵均勻分布于水中。
5 苗種培育
5.1 培育設施與條件
5.1.1 育苗場設施
應包括苗種培育室、生物飼料培養室、充氣設施、控溫設施、控光設施、水處理設施以及進排水設施等。
5.1.2 培育條件
光照強度500 lx~2000lx,光線應均勻、柔和。
水溫14℃~18℃,pH7.8~8.2,鹽度28~32,溶氧量6mg/L以上。
5.2 培育密度
初孵仔魚1×104尾/m2~2×104尾/m2;變態伏底稚魚1000尾/m2~2000尾/m2。
5.3 飼料投喂
苗種飼料主要有小球藻、輪蟲、鹵蟲等生物性飼料和微顆粒配合飼料。
配合飼料的安全衛生指標應符合NY 5072的要求;苗種培育期間使用的小球藻應新鮮無污染,輪蟲和鹵蟲應沖洗干凈,無病原。輪蟲、鹵蟲每日投喂2次~4次,輪蟲每次投喂使水體達到5個/mL~10個/mL,鹵蟲每次投喂使水體達到1個/mL~2個/mL。配合飼料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5%~15%,飼料顆粒應大小適口,投喂及時,宜少投勤投。
5.4 苗種質量和規格
5.4.1 苗種質量
要求色澤正常,健康無損傷、無病害、無畸形、無白化,活動能力強,攝食良好。全長合格率、傷殘率應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苗種全長合格率、傷殘率要求 %
項目 要求
全長合格率 ≥95
傷殘率 ≤5
5.4.2 苗種規格
應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大菱鲆苗種的規格要求
苗種規格 全長/cm
小苗種 5.0~8.0
大苗種 >8.0
5.4.3 苗種出池
通常采取排水集苗出池,操作中應避免苗種損傷。苗種出池應進行質量和規格檢測。
5.5 苗種運輸
5.5.1 運輸方式有箱式或桶式容器充氣運輸、活水船運輸,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5.5.2 運輸用水水溫、鹽度可根據養成水環境要求提前進行調節。
5.5.3 苗種運輸前應停食1d以上。
6 養成
6.1 養成方式
工廠化室內養成。
6.2 養成設施
應包括養成池、飼料加工室、分析化驗室和充氣、控溫、控光、進排水及水處理設施等。
6.3 養成條件
光照強度500 lx~2000lx,光線應均勻、柔和。
水溫10℃~24℃,pH7.6~8.6,鹽度15~32,溶解氧大于5mg/L。
6.4 魚種放養
6.4.1 入池條件
苗種入池水溫和運輸水溫溫差應在2℃以內,鹽度差應在5以內。
6.4.2 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要根據大菱鲆的生長情況進行調節,放養密度見表3。
表3 養成階段大菱鲆的放養密度
平均全長/cm 平均體重/g 放養密度/(尾/m2)
5 3 200~300
10 10 100~150
20 85 50~60
25 140 40~50
30 320 20~25
35 460 15~20
40 800 10~15
6.5 飼養管理
6.5.1 用水管理
養成水深一般控制在60cm~80cm,流水量為養成水體的5倍~10倍,并根據養成密度及供水情況等進行調整。養成水體應清潔無污染,及時清除池中污物。
6.5.2 飼料
6.5.2.1 種類
養成飼料包括軟顆粒飼料、飼料魚。
軟顆粒飼料由粉狀配合飼料與飼料魚混合制成;飼料魚洗凈后可以直接投喂,但不宜長時間投喂單一品種的飼料魚。
6.5.2.2 安全要求
配合飼料的安全衛生指標應符合NY5072的規定;飼料魚應新鮮、無病害、無污染。
6.5.2.3 投喂管理
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量的1%~2%,飼料魚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5%~3%。具體的投餌量根據魚攝食情況來確定,不宜有殘餌。
體重200g以內,每天投喂3 次~4次;體重 200g~300g,每天投喂2次~3次;體重300g~400g,每天投喂2次,在水溫低于12℃或高于22℃及魚攝食不良時,應適當減少投餌閃數及投喂量。
7 病害防治和藥物使用
7.1 觀察檢測
肉眼定時觀察各期魚的攝食、游動和生長發育情況,及時發現病魚及死魚,撈出病魚、死魚進行解剖分析、顯微鏡觀察,分析原因。對病魚、死魚做深埋處理。
7.2 防治原則
應堅持以預防為主,采取控光、調溫、水質處理、增加流水量等綜合措施。
7.3 藥物使用
藥物使用應符合NY 5071的要求;提倡使用微生態制劑和免疫制劑防病。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