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魚的飼料成本一般占養殖總成本的60%以上,采取適當措施,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飼料成本,是提高養魚效益的關鍵。,
1、放養優質魚種 優質魚種生長速度快,對飼料的消化吸收率高。生產上,一定要注意選擇性狀優良、體表完整、體質健壯的魚種。另外,在放養模式上,要突出主養魚,適當搭配其他魚類,這樣就可選擇適合于主養魚營養需求的飼料投喂,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2、保證飼料的營養 投喂配合飼料是降低養魚飼料成本的重要途徑。但不同食性和不同發育階段的魚,需要的營養成分不一樣,所以要使魚長得快,飼料成本低,所投飼料的營養成分必須符合該魚生理上的需要。配制飼料時,要根據主養魚對營養的需要,選用合適的配方,既滿足主養魚的營養需要,又不浪費飼料。
3、合理投飼 投飼要均勻、適量、定時、定位,切忌時飽時饑,影響魚類消化和生長。投飼量與飼料的利用率直接相關。魚沒有胃,不能長時間儲存飼料供慢慢消化吸收。若吃食過飽,飼料往往沒有完全消化吸收就排出體外,造成浪費;投飼不足,則影響魚的生長。生產上,每次投飼以能保證有80%以上的魚飽食為宜。
4、化肥養魚 化肥養魚是降低養魚飼料成本的一種有效方法,常用的化肥有尿素、碳銨、過磷酸鈣、鈣鎂磷肥、復合肥等。使用時應當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長期每3d~5d施一次,每次畝施尿素2kg~3kg或碳銨5kg~10kg,或過磷酸鈣8kg~10kg。投放化肥能迅速增加池塘浮游生物數量,對鰱、鳙魚效果較好。
5、種草養魚 種草養魚是解決養魚飼料、降低養魚飼料成本、提高養魚經濟效益的一條有效途徑。種植青綠飼料,只要科學安排,季節銜接,可以常年有青綠飼料來滿足魚類的需要。用于養魚的優質牧草主要有黑麥草、蘇丹草、苜蓿、苦荬菜、狼尾草以及紅白三葉草等,這些牧草每畝年產量均在2500kg~5000kg。
6、誘蟲育蛆養魚 夏秋季節,在漁塘水面上安裝誘蟲燈,可引誘各種昆蟲直接喂魚;通過人工培育的蠅蛆、蚯蚓、黃粉蟲等,也是魚類喜食的飼料。投喂這些飼料,可大大降低養魚的飼料成本。
7、保持水質良好 水質好,溶氧充足,魚類生長快,對飼料的利用率就高,飼料成本會降低,反之則高。因此,養殖季節特別是在魚類生長旺季,要定期采用加注新水、潑灑生石灰水、使用微生物制劑、開動增氧機等方法來調節水質,使池水始終保持較高的溶氧量、合適的透明度,為魚類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8、充分利用動物蛋白養殖 魚類對糖類的利用能力低,蛋白質是魚類生長的主要營養物質,絕大部分必須從食物中獲得,所以水產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普遍要求比禽畜飼料的蛋白質含量高得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魚類的健康生長。
蛋白質按原料來源可以分為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兩大類,其中魚粉、肉骨粉以及
血粉等含有豐富的動物性蛋白,由于這些蛋白所含的氨基酸與魚生長所需的氨基酸相似,所以這種蛋白不單純吸收率高,而且還有吸收快,對水質污染程度低等優點,因此優質韻水產飼料的蛋白應以這種動物性蛋白為主。而棉籽粕、苜蓿粉、菜籽粕等以含有植物性蛋白為主,用這種原料為主生產出的水產飼料魚類對其吸收率低,吸收慢,對水質污染較嚴重,容易引起魚體發病。不少養殖者戶將蛋白質含量當成了評價水產飼料質量的惟一指標,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全面、不科學的。
從本質上來講,魚類對蛋白質的吸收利用就是對必需氨基酸的利用,這是因為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構成的。植物性蛋白所含的魚類必需氨基酸較少,這是水產飼料偏重動物蛋白的根本原因。
正因為蛋白質對魚類的生存和生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度關注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就理所當然了。
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