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 海參孢子蟲病
[病原] 目前發現有6屬14種,其中囊孢子蟲屬5種,尾絲孢子蟲屬4種,鈣囊孢子蟲屬2種,其余3屬各1種。
[癥狀] 在囊孢子蟲的生活史中,多數階段寄生在海參的血液中,其他階段寄生在體膠中。囊孢子蟲寄生在血管中,由于滋養體的生長逐漸阻塞了血管,使血管壁向體腔內形成1個似鈴舌狀的突起,它是由血管壁包裹滋養體形成的胞囊,胞囊成熟后,或者通過破囊,或者通過鈴舌狀突起的基部斷裂進入體腔。瓜參鈣囊孢子蟲寄生在石棲鮑氏參的呼吸樹上。性腺雙孢于蟲則寄生在多技瓜參的性腺上。
[診斷] 取海參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或病理切片,發現病原體即可確診。
(二)海參渦蟲病
[病原] 目前發現有16屬39種,其中裸渦蟲屬有12種,閉性渦蟲屬有7種,其余14屬各l一3種。
[癥狀] 渦蟲是通過海參的口、呼吸樹進入體腔,通過直腸上的小孔進入消化道。渦蟲寄生在海參的消化道內和體腔內,海參并不表現出明顯的病理癥狀,對海參的生長發育也很少有影響。shinn (1983)認為渦蟲不僅能爭奪海參的營養,同時也攝取海參的體液等組織為食,因此,對海參是有害的。
[診斷] 取海參組織進行顯微鏡檢,發現病原體即可確診。
(三)海參腹足類寄生病
[病原] 寄生在海參上的腹足類有16屬33種,其中內寄螺屬6種,巨穴螺屬5種.瓷螺屬4種,其余13屬各1—3種。
[癥狀] 寄生腹足類寄生在海參的體表、體腔、消化道、血管、呼吸樹等組織器官。深海豆怪螺寄生在變夢參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變夢參的體表,并用吻刺人海參的體壁,穿過體壁達到體膠,用吻突從宿主組織、體液、血液攝取營養,在吻穿入體壁的部位出現腫塊。Smith(1984)發現吻在穿入體壁時排出1種分泌物,能使寄主的結紹組織迅速松弛。內寄生的種類用吻吸附在寄主的體壁、消化道、呼吸樹等組織器官上,從中攝取營養。由于腹足類的寄生,海參生長發育受到影響,消瘦,生長緩慢,性腺不能發育。
[診斷] 取海參組織進行顯微鏡檢,發現病原體即可確診。
(四)刺參腐皮綜合癥(化皮病)
[病原] 以細菌感染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蟲的繼發感染。
[癥狀] 感染初期病參常有搖頭現象,然后口部出現局部感染,表現為圍口膜松弛,觸手對外界刺激反映遲鈍,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臟現象;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僵直,一般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口部腫大,不能收縮與閉合,喪失攝食能力;感染末期病參的病灶擴大,潰瘍處增多,表皮大面積腐爛,最后導致海參死亡,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
[流行情況] 該病多發生在每年的1~4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期,2~3月份是發病高峰期。此病的感染率很高,一旦發病很快就會蔓延全池,死亡率高達90%以上,屬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參和養成期海參均可被感染發病,但幼參的感染率、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參。
[診斷] 根據外觀癥狀結合微生物學檢測,即可確診。
(五) 爛皮病
[病因] 為有機物污染、油污、無機物污染、重金屬及pH值波動較大、水質淡化(鹽度降至l7以下)等原因引起。
[癥狀] 接觸污染物部位的表皮潰爛、溶化。
[診斷] 根據外觀癥狀結合水質檢測、微生物學檢測排除化皮病,即可確診。
編輯:龍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