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種的放養是水產養殖中的重要技術環節,是關系到養殖成敗、養殖的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的重要問題;以下就魚種放養的諸多技術要點及魚種的消毒問題略作論述。
一、放養的季節
提早放養魚種是爭取高產的措施之一。常言道,“春放魚種魚發瘟,冬放魚種長三分”。實踐證明,冬至至立春是放養魚種的最佳時機,有利于魚種及早適應環境,便于越冬管理,促進魚種開春猛長,提高產量。長江流域一般在春節前放養完畢,東北和華北地區可在解凍后水溫穩定在5-6℃時放養。水溫較低時放養比水溫較高時放養要好。冬季放養有如下優點:
1.水溫低,魚體活動減少,便于捕撈和運輸,減少損傷,提高成活率;
2.水溫低時各種病原微生物數量少,繁殖力弱,各種病害發生的幾率大大降低;
3.兇猛魚類在冬季攝食量大減或停止攝食,對魚種危害小,至開春后水溫上升兇猛魚類開始攝食時,魚種對水體環境已初步適應,逃避敵害的能力增強;
4.魚種可提早適應新環境,在水溫升高后即可攝食,延長了生長期;
5.冬季水位低,無需泄水,魚種外逃的機會少。
二、放養的時間
魚種放養必須在晴天進行,中午為宜;嚴寒、風雪天氣不能放養,以免魚種在捕撈和運輸中凍傷。對于水體較大的湖泊、水庫,最好選擇條件優越的湖汊或庫灣暫養5-7天,在暫養期間給予特別的養護,使魚種在暫養期內逐步適應新水體的環境條件,有利于提高魚種成活率和生長率。
三、放養的地點
在魚種放養的地點上,應注意:
1.遠離進出水口、輸水洞、溢洪道及泵站等地,以免遭水流裹挾之損失;
2.魚種也不宜在下風口沿岸淺灘處放養,以免遭風浪襲擊拍打上岸;
3.不宜集中在一個地點放養,以免遭兇猛魚類的圍殲;
4.冬季水位顯著下降的湖泊、水庫,不宜在上游或庫灣淺處投放,以免魚種因退水擱淺而死;
5.應選擇避風向陽、餌料豐富、水深相宜的地點分散投放為好。
四、放養的密度
在能養成商品規格的成魚或能達到預期規格魚種的前提下,可以達到最高魚產量的放養密度,即為合理的放養密度。合理的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水質條件、魚的種類與規格、餌料和肥料的供應、飼養管理水平以及歷年的放養(混養)模式在該池的實踐結果等情況來決定。在一定范圍內,只要飼料充足,水源水質條件良好,管理得當,放養密度越大,產量越高。但是,限制養殖密度無限提高的因素是水質;如果放養過密,池水常會處于低溶氧狀態,魚類的生長受到限制;而且,水體中的殘餌、糞便、動物尸體等有機物質在缺氧條件下產生氨、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抑制魚類生長甚至毒害魚類,實質上根本不能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五、魚種的消毒
用藥液進行魚體消毒,是投放魚種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預防魚病、提高養殖魚類成活率的有效措施。生產實踐中,即使健壯無恙的魚種也難免會攜帶一些病原體,如不經消毒處理就直接放養,一旦條件適宜,這些病原體就會大量繁殖引發疾病。
生產上可用以配制魚種消毒液的藥物有:漂白粉、硫酸酮、高錳酸鉀、食鹽、敵百蟲以及衛康等。衛康是唯一獲得EPA(美國環境保護局)環保標識的消毒劑,對桃拉病毒、對蝦白斑病毒、致病性弧菌、嗜水氣單胞菌、支原體、真菌、球蟲卵囊等具有顯著的殺滅作用,而且易分解、無殘留、無刺激性,殺菌效果不受水體硬度及pH值影響,是一種安全、廣譜、高效的新型消毒劑。魚種放養前如用10-20ppm的衛康溶液藥浴10-30分鐘即可達到非常理想的消毒效果。
魚種消毒應注意以下幾點:⑴以上幾種藥物選用其中的一種即可;⑵藥液要隨配隨用;⑶用藥量要準確,不要隨意加大藥液濃度或延長浸洗時間;⑷要用木制或塑料的盆、桶配制藥液,不宜用金屬容器配制藥液;⑸投放魚種宜選擇在溫度適宜(10-15℃)的晴天進行,使用高錳酸鉀藥液時不宜在太陽直射下進行;⑹整個操作過程要細心,切勿傷魚體;⑺在浸洗魚體時必須有人守護,并且注意觀察,發現魚種有浮頭、竄游或翻肚等異常現象時,要立即撈出下池,以防中毒死亡;⑻魚種數量多時,可在池塘下風處用塑料薄膜搭成消毒箱浸洗魚種;⑼浸洗魚種后的藥液最好不要倒入池塘中。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