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茨菇田生態兼作(輪作輪養),是利用茨菇田淺水環境,既種菇又養殖,充分利用水中動物餌料,還能減少茨菇病蟲害,增加肥份,同時保證魚類用水與水生經濟作物茨菇一生都不得缺水習性,從而取得菇魚雙增產的生產方式。實踐證明:菇田養殖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特點。現將其生態兼作技術簡介如下。
一、搞好田間配套工程建設
1.田塊選擇。用于兼作的田塊更要求水源充足、水質好、無污染、注排水方便、蓄水力強、漲水不淹。
2.田埂加固加高。通常把田埂加高至30~70厘米,寬度一般為30厘米左右。田埂要捶打結實,以防田鼠等動物打洞漏水或大雨時溢水,造成逃魚。
3.開挖環溝、田間溝和暫養池。魚溝一般在菇苗栽植前開挖。可開成“口”“田”“井”字型。一般每隔15~20米可開一條橫溝或豎溝,田的四周必須距田埂兩至三行菇苗處開挖一環溝。溝深、寬30~50厘米。魚溜要開在魚溝的交叉處,一般設在排灌水口附近或菇田中央,長形或圓形。每個魚溜面積2~5平方米,深0.6~1.2
米,暫養池長度視用塊長度而定,寬4~6米,深1.2~1.5米,一般暫養池面積占茨菇面積的5%~7%(養蟹可占15%以上)。魚溝魚溜總面積可控制在占菇田面積的5%。
4.設置排灌水口和攔魚設備。
二、菇田生態兼作養殖種類。
菇田兼作魚類種類有鯉、鯽、草、胡子鯰、羅非魚、團頭魴、鰱、鳙魚、黃鱔、泥鰍、河蟹、青蝦、田螺、牛蛙、羅氏沼蝦等。菇田具體放養種類,要因地制宜,并要盡可能多品種混養,以充分利用菇中生物餌料。
三、苗種兼作放養
通常一塊菇田應以一種魚為主,適當搭配3~4種其他魚類。苗種放養要求體質健壯體表光滑、鱗片完整,鰭條無損、大小整齊,并且在放養前用藥液浸洗消毒。
四、精細搞好菇田兼作飼養管理
1.水質管理。苗種放養初期,魚小菇矮可以淺灌,水深10~12厘米;隨著茨菇長高,魚種長大,要逐步加水,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使其始終能在水田叢中暢游索餌。菇田排水時,不宜過急過快,防止魚兒來不及進溝系而干死;注意夏季水溫變化。菇田水溫在盛暑期可高達30℃~50℃,故要適當加深水位或換水降溫。
2.防污防逃。 經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投餌施肥。 應按不同養殖對象根據季節、攝食、生長情況,輔喂精飼料,如糠餅、豆渣、麩皮、菜餅、螺螄、蚯蚓、蠅蛆、魚用顆粒料、雜魚小蝦和其它水生動物等。
茨菇栽插前應施足基肥,秧苗活棵后再追肥。菇魚兼作有機肥應占總肥量70%以上。 因此菇魚兼作要控制好化肥用量。施用對水產品較安全的化肥,如尿素、過磷酸鈣等。其用量,水深6厘米以上,一次畝施尿素3~5公斤,過磷酸鈣5~10公斤。用法:作基肥菇苗栽植前深施,作追肥要加深田水或放干田水,采取少量多次進行,或一次施半塊田,隔日再施剩下的一半,并注意不要直接將化肥撒在溝系內。對水生物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碳酸氫銨等僅作基肥為好。
4.菇田用藥。 宜使用高效低毒蟲藥,如井崗霉素、多菌靈、殺蟲脒、殺蟲雙等。施藥時一般要先加深水位,藥物應盡量噴灑在菇葉上,不僅能提高農藥效果,而且還可避免藥物落入水中危害養殖品種。粉劑農藥在露水干前噴施;水劑在露水干后噴灑。禁用毒性較大的農藥,如五氯酚鈉、毒殺酚等。
五、菇苗移栽。
根據品種優劣和其茬口搭配關系,一般采用5~6月初催芽,6月底移植菇苗,在移栽茨菇苗前先拔好茨菇苗秧,洗去過多厚泥,早栽苗,行穴距50~80厘米見方,畝植1500~2000株。茨菇采收結束后,選擇早熟油菜秧苗,于11月底12月初栽植,畝密度3000~3500株。
六、捕獲。
一般在茨菇采收前30~40天捕獲。起捕方法:先疏通溝系水流暢通,然后再緩慢排干田水,使菇中魚兒順利進入溝中,再順著水流集中到魚溜或排水口,此時用小抄網起捕即可。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