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病害種類
造成許氏平鲉死亡的病害種類很多,但主要是寄生蟲病(包括蠕蟲病和寄生甲殼動物)及細菌性疾病。
1.蠕蟲病
主要是異斧蟲,屬于單殖吸蟲(雌雄同體)。病原寄生在魚體的鰓弓上,以宿主的血液為食。當寄生數量多時,宿主分泌大量黏液,鰓瓣變白或出血,甚至崩壞,出現貧血癥狀,表現為不攝食、體色變黑、體質弱、無力游泳。
2.寄生甲殼動物
寄生甲殼類主要有鳋類、魚虱類,寄生在魚類的口腔、鰓腔和體表。由于這些寄生蟲個體較大,一般肉眼均可看見。
3.細菌性疾病
為繼發性疾病。細菌種類主要是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鰻弧菌、哈維氏弧菌、創傷弧菌、溶藻膠弧菌等。魚體感染后表現出血和潰爛癥狀。
4.水霉菌病
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中旬發病期間,由于海水水溫的回升較快及夏季水溫的增高,飼育水體的交換量差或水的過濾不佳,為水霉菌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最佳條件,從而導致水霉菌病在魚體體表的附生。患病嚴重的魚體體表附一層白膜,受傷的魚體擦傷部位常有霉菌入侵到真皮組織,引發皮膚的潰爛、充血、鰭的赤紅潰爛,并發弧菌的滋生,最終導致魚的死亡。
二、疾病的控制措施
對許氏平鲉病害的防治,著重強調“防重于治”。許氏平鲉生活在水中,通常情況下其體質狀況不易觀察到,這對及時發現患病個體并進行防治造成一定的困難;其次,魚患病后,大多數失去食欲,不吃食,藥物難以按要求的劑量進入其體內。所以,對養殖魚類的病害防治重點應放在預防和控制方面,治療只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補救措施。采用的“健康養殖”管理措施有:
1.放養健壯和不帶病原的苗種
控制放養密度時要控制放苗密度不要太大,根據魚體的生長情況,及時分苗,調整放養密度,減少同一種類接觸傳染的機會,以有利于提高養殖成活率。
2.投喂優質飼料要投喂新鮮、適口的餌料
投喂時要注意觀察魚的攝食情況,根據魚的攝食量確定投喂量,不要過多地投喂,以免殘餌污染水體。為了減少魚的發病機會,應及時更換和刷洗網衣,保持良好的魚類生長環境。
3.保證充足的溶解氧
水產養殖動物對于氧氣(溶氧)不僅表現在呼吸直接的需要,而且還表現在其環境上的需要。保持養殖水體中溶氧在10毫克/升以上,不僅是預防養殖動物病害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護養殖環境的需要。
4.加強日常管理
每天測定海區水溫、鹽度、pH值、透明度等水質指標。當水溫18℃以上時,魚體每月進行一次淡水浴,夏季則15天淡水浴一次,以去除魚體表面的寄生蟲;必要時要進行高鹽度海水浴,添加食鹽至海水鹽度為80,沐浴3分鐘~5分鐘。
5.正確使用藥物
有些藥物,例如抗菌素,如果經常使用就可能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和污染環境。因此,不能有病就用抗菌素,應在正確診斷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并按規定的劑量和療程,選用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藥物。
(1)治療魚體寄生蟲病
可用甲苯咪唑、敵百蟲等藥物,在網箱內按魚體的5%~15%使用藥物,在餌料內加入上述藥物采用內服的方法也有一定作用。或者在喂魚時使用吊藥袋,每袋裝敵百蟲、乙酰甲氨磷、二溴磷等25克~50克,15天一次。
(2)治療細菌性疾病
可使用土霉素、強力霉素,用量為每公斤魚50毫克~80毫克;使用氟哌酸、氟苯尼考,用量為每公斤魚30毫克~80毫克。
6.實施消毒措施
(1)苗種消毒
可用50毫克/升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或10毫克/升~20毫克/升高錳酸鉀或10毫克/升~20毫克/升漂白粉等藥浴10分鐘~30分鐘。藥浴的濃度和時間根據不同的養殖種類、個體大小和水溫靈活掌握。
(2)工具消毒
養殖用的各種工具,例如網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常是病原體傳播的媒介,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季節,可用高錳酸鉀或漂白粉等浸泡,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行使用。
(3)飼料消毒
投喂的配合飼料可以不進行消毒;如投喂鮮活餌料,應以100毫克/升~200毫克/升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投喂。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