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黃鱔又名鱔魚,在我國分布較廣, 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很高。肉味甘、溫,具有祛風濕、補虛損、治臁瘡痔瘺、療下痢之功效。 其血性味咸、溫,具祛風、壯陽作用,治癬、瘺諸疾、 黃鱔正日益受到消費者歡迎。然而,隨著釣捕、籠捕、電捕等捕鱔工具的發展, 造成對黃鱔野生資源的濫捕,使黃鱔的自然資源日見匱乏,自然種源逾來逾少, 規格越來越小。暫養黃鱔,對規格偏小的黃鱔進行短期催肥暫養, 既可以提高上市規格,又可以調節市場,投資小,產量高,收益快,風險相對較小。 巧賺季節差價,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1.苗種來源 黃鱔人工繁殖技術尚未過關。苗種主要來源于采捕自然水域或市場上采購苗種,要求苗種體質健壯無傷、肌肉肥厚、體表無寄生蟲、體色深黃且具大斑點。
2.建池 暫養池要求建在離水源較近的地方,面積不要太大,一般15~20平方米即可。每平方米施0.1公斤生石灰,注水消毒。池底層鋪上用機織網片做成的網箱,網箱上面均勻地鋪墊油菜、玉米秸稈, 使其自然厚度在15~20厘米,同時,撒上少量生石灰,然后鋪墊20厘米厚的硬泥和10 厘米厚的淤泥。網箱四角用樁固定,為了防止黃鱔逃跑,在網箱四角縫上蓋網。黃鱔是變溫動物,為了安全度夏,必須在鱔池上方架設蔭篷。 具體做法是用毛竹做骨架,沿池種上絲瓜或玉米等高桿植物,形成一個具有遮蔭、 降溫、對鱔池有增氧功能的綠色屏障。鱔種放養規格為20~30尾/公斤,放養前用5%~10%食鹽水消毒10分鐘。放養密度控制在5公斤/平方米左右,同時按10∶1的比例搭配放養少量泥鰍。
3.日常管理 黃鱔池水深保持20厘米,水質清潔,無異味。一般每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以上。盛夏每天換水一次,采用同溫換水法。黃鱔最喜食蚯蚓,也食蠅蛆、黃粉蟲、飛蛾、蚌肉、小魚、螺螄等, 一般不吃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6%左右。一日投喂一次, 投喂在傍晚前進行。養殖期間在鱔池蔭篷架上掛電燈一只,燈泡離水面40厘米左右, 夜間利用燈光誘集昆蟲以利黃鱔捕食。
4.防病防逃 從黃鱔疾病的防治情況看,黃鱔一旦發病,一般的藥物難以控制。因此,應堅持生態防病為主、 藥物防治結合的原則。嚴格挑選種苗。勤換水,常排除底層廢氣。 經常用大蒜與蚯蚓混合投喂可有效地抑止黃鱔多種疾病的發生。高溫季節, 定期在蚯蚓體表灑淋呋喃唑酮溶液進行投喂也能起防病作用。同時, 定期用漂白粉5ppm全池消毒。早、晚巡塘,及時撈出病弱鱔。經常檢查網片, 有洞及時修補防逃。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