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斑點叉尾回是美國主要淡水養(yǎng)殖魚類,美國于60年代初開始商業(yè)養(yǎng)殖,70年代開始大規(guī)模養(yǎng)殖。近年來,斑點叉尾回產量躍居美國淡水養(yǎng)殖魚類之首,占全美淡水養(yǎng)殖總產的一半以上。由于斑點叉尾回具有適應性強,易飼養(yǎng),易起捕,個體大,生長快,易垂釣和肉味鮮美等特點,已成為深受歡迎的養(yǎng)殖和游釣對象,先后被俄羅斯、南斯拉夫、日本等國引進。我國于1984年首次由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從美國引進,結合我國國情,系統(tǒng)地進行了移植、馴化及養(yǎng)殖試驗,1987年該魚人工繁殖成功,斑點叉尾回養(yǎng)殖在國內20多個省市全面推廣養(yǎng)殖。最近幾年斑點叉尾回成為湖北省、廣東省出口創(chuàng)匯的主要產品。2004年湖北僅宜都、長陽斑點叉尾回的出口額就達5億元。在湖北省國外名優(yōu)魚類基地王佳喜研究員的主持下,2004年農業(yè)部已經批準投入巨資在湖北建設美國斑點叉尾回良種場。現基地向全國提供正宗的美國斑點叉尾回苗種。
一 生物學特性
1、形態(tài)特征:斑點叉尾回俗名溝鯰,廣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其體形前部較寬肥,后部較細長,有觸須4對,兩側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銀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成魚的斑點則逐漸變得不明顯或消失。
2、生活習性:斑點叉尾回屬底層魚類。幼魚階段活動較弱,喜集群在池水邊緣攝食、活動,隨魚體長大逐漸轉向水體中下層活動。斑點叉尾回為溫水性魚類,適溫范圍0-38℃,最適生長溫度18-34℃。正常生長溶氧要求3毫克/升以上,PH值5-8.5之間均可生存,而以6.3-7.5為最適范圍,鹽度適宜范圍為0.2-8.5‰。
3、食性:幼魚主要攝食個體較小的水生生物,如輪蟲、枝角類、水生昆蟲等;成魚則以浮游動物、各種蠅類、搖蚊幼蟲、軟體動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種子和小雜魚為主食。在人工飼養(yǎng)下,各生長階段均喜食人工飼料。斑點叉尾回日夜均攝食,且有集群攝食的習性,主要以底層攝食為主,但幼魚有時也游到水面攝食。
4、生長:斑點叉尾回屬大型魚類,最大個體可達20千克以上,當年魚體長可達13-19.5厘米,2齡魚可達26-32厘米,3齡魚為35-45厘米,雄魚的生長速度快于雌魚。
5、生殖:斑點叉尾回雌雄性比約1:1,其標準性成熟年齡為3齡,體重1-4.5千克,從生產角度講,親魚以4-5齡,體重2.5-3.5千克者為好。體重4.5千克的親魚可產卵約30000粒。產卵季節(jié)在湖北地區(qū)為5月底至7月底,廣東等南方地區(qū)為5月初至7月初,產卵水溫為20-30℃,在水溫23-25℃,孵化時間約6-7天。剛孵化的仔魚體長約10毫米。
二 苗種培育
1、第一階段培育(1.35-10厘米)
(1)池塘條件: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底質好、面積1-3畝、水深0.8-1米,魚苗下塘前15-20天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2)施肥:魚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向塘中注水70-80厘米,畝施糞肥300-500千克或綠肥300-400千克。
(3)魚苗放養(yǎng):經試水證實毒性消失后,畝放魚苗2-2.5萬尾。
(4)投餌和管理:投喂人工飼料為主。主要為魚粉、玉米粉、黃豆粉、維生素和礦物質組成的配合飼料,蛋白質約35-40%,每天投3-4次,先將飼料用水拌成團狀,然后投喂。每天堅持巡塘,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天氣變化,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約10厘米。
(5)出塘:經30-40天飼養(yǎng),全長約10厘米,須拉網鍛煉兩次方能出塘。
2、第二階段培育(10厘米以上魚種)
(1)魚池:魚池條件與魚苗池相似,以3-5畝為好,水深1.3-1.5米。
(2)夏花放養(yǎng):放養(yǎng)時間一般7-8月,放養(yǎng)方式有單養(yǎng)及與鰱鳙魚種混養(yǎng),但以混養(yǎng)效果較好。一般每畝放養(yǎng)5000-7000尾夏花搭配500-1000尾規(guī)格相近的鰱鳙夏花。
(3)投喂及日常管理:①飼料以人工配合飼料或市售精飼料為主,投喂技術要點是“四定”,即:定位、定時、定量、定質。②每天上下午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質和魚的活動情況,適時注水,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同時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三 成魚養(yǎng)殖
1、池塘條件:成魚的池塘靠近水源方便的地方,周圍沒有高大樹木房屋等,以東西方向長方形的為好。面積5-15畝,水深2-3米。
2、魚種放養(yǎng):
(1)時間和規(guī)格:放養(yǎng)時間應在8-9月或將魚種并塘越冬后翌年春季放養(yǎng),放養(yǎng)規(guī)格在10厘米以上,要大小一致。
(2)放養(yǎng)方式和密度:可采用單養(yǎng)和混養(yǎng),適宜與斑點叉尾回混養(yǎng)的魚類有鰱、鳙、羅非魚等。單養(yǎng)密度一般每畝為800尾,畝凈產500千克以上。混養(yǎng)每畝放斑點叉尾回300-400尾、花白鰱300-350尾、鳊100-150尾、畝凈產斑點叉尾回150-300千克。
3、投飼及管理:
(1)飼料:可投喂含蛋白質35-38%的顆粒飼料(參考配方:其中魚粉10%,豆餅粉30%,菜餅或棉餅或花生餅20%,三等粉15%加其它原料),沿海地區(qū)可完全使用小冰鱸魚飼喂。每天投喂二次,晚上7:00-8:00投喂第二次。斑點叉尾回有夜晚攝食的習性,所以第二次投喂應多些。由于斑點叉尾回有集群攝食的習性,近的來很多地方采用少量、多次、延續(xù)時間比的投喂方法效果很好,即上午8-11時,晚上8-11時投喂,每次持續(xù)3-4小時,每次用人工或自動投飼機投入少量,讓魚群攝食后再投。這種方法省料,魚類生長快。
(2)管理:(1)成魚養(yǎng)殖池每8畝配3千瓦增氧機一臺;(2)定期換水,注入新鮮水;(3)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或強氯精對魚池進行消毒。
(四)捕獲上市:0.4-0.8公斤的斑點叉尾回上市肉味最嫩,應在此間捕撈上市。起捕方法有流水誘集,鉤釣、網捕等。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