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網箱養國作為一種高產高效的養殖方式, 已被廣大庫區、湖區群眾所接受,養殖品種逐漸增加, 養殖面積不斷擴大。但是, 近幾年各地都出現過越冬期間網箱魚類大批死亡的現象,死亡率最高達30%, 給養殖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1995年冬至1998年春, 我們對山東省滕州市境內越冬期間水庫網箱中魚類死亡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死亡品種主要是鯉魚、草魚、團頭魴成魚和魚種。 死亡時間一般在越冬后期,即第二年2月中下旬,冰凍開始融化,水溫回升期。撈取剛死或瀕死的病魚進行檢查, 魚體色發黑,外表無明顯的傷、爛,鰓絲鮮紅,粘液增多。 解剖觀察內臟無明顯病變,腸內無食物。鏡檢看不到寄生蟲。
死因分析:
(1)山東省膝州市屬華北地區,冬季寒冷、水溫較低,有一個多月的封冰期,冰厚10厘米左右。冬季網箱不沉箱,箱內魚在水表層2米左右活動。在封冰初期和冰凍融化期,表層水受風浪作用, 有一定的垂直流動,使表層2米左右的水溫接近0℃, 接近或低于魚類生存的極限溫度,使魚受到凍害;
(2)越冬期間封冰前后, 網箱魚類生活的表層水受風浪的作用有一定的流動性,魚類活動量增大,消耗能量較多, 使越冬后期魚的體質明顯下降;
(3)一般養殖戶在越冬前投喂時沒有考慮越冬期網箱魚類的特殊要求, 沒有增加飼料中糖類和脂肪的含量,沒能使魚體貯存足夠的能量;
(4)養殖后期水溫下降,魚體致病菌的致病性降低,魚病減少, 養殖戶一般不再采取防病措施,致使致病菌生存于魚體內。越冬期間,致病菌長時間慢速繁殖, 水溫回升期繁殖速度加快,數量陡增,致病力增強, 對魚體造成的危害增加,引發魚病。上述四個方面的綜合作用, 使網箱中越冬魚類的體質下降、抗逆力減弱,遇到不良條件, 容易發病死亡。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采取如下措施,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沉箱越冬。把網箱沉入水下2米左右的水層,一是預防魚類凍傷,二是2米以下水的流動性較小,減少魚的活動量,降低消耗,保證魚的體質健康;
(2)越冬前,飼料中增加含淀粉多的能量飼料的含量, 或添加少量脂肪,使越冬期間魚體含有較多的脂肪,抗凍, 耐消耗;
(3)秋季水溫降低后,搞好魚病預防。越冬停食前,使用抗菌藥餌,進行兩次預防, 殺滅魚體內的致病菌,保證魚類健康越冬。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