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目前養殖和育苗中常出現的病害類型有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理化因子引起的疾病。
一、病毒性疾病
南美白對蝦的病毒病有多種,現主要介紹以下幾種:
(一)桃拉癥病毒病
病原:桃拉病毒(TSV)
發病規律:對蝦規格在6—9厘米;;通常在氣溫劇變后1~2天,特別是水溫升至28℃以后易發病;養殖時間在30—60天;發病蝦池水色濃,透明度低,僅在20厘米以內,pH值高于9,氨氮含量則在0.5毫克/升以上。
傳播途徑及危害情況: 桃拉癥病毒主要是水平傳播大部分蝦池在進水換水后發現對蝦染病。同一養殖區內小規格對蝦未見發病,用海水放苗后,以淡水作為養殖水源的蝦池發病少 。對蝦發病后,病程極短,死亡率高。一般發病蝦池自發現病蝦至對蝦拒食人工飼料僅僅是5~7天時間,10天左右大部分對蝦死亡。部分蝦池在積極消毒后轉為慢性病,逐漸死亡,至養成收獲時成活率—般不超過20%。
癥狀 :病蝦有急性和慢性癥狀表現,急性:對蝦機體非常虛弱,活力低下,甲殼變軟,空胃、空腸,體表呈淡紅色,尾扇、游泳足變紅,對蝦在蛻殼過程中大量死亡;慢性:急性發作后的幸存者,甲殼表面出現多重損壞性黑斑,能正常攝食。
防治方法:外用:用消毒劑徹底消毒,并24小時內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次日潑灑碘制劑,治療期間減料。內服:拌料投喂抗菌藥或病毒唑和維生素,特別是Vc,連用3—5天。
(二)白斑。
病原:白斑病毒(WSSV)
癥狀:病蝦攝食量大減,甚至停食,行動遲鈍,彈跳無力,浮游于水面或伏于池邊水底不動,頭胸甲及腹甲易剝開,病蝦體色往往輕度變紅或暗淡褪色,體表粘附污物,典型的病蝦在甲殼內側肉眼可見白斑。
防治方法:外用:全池潑灑含碘消毒劑,連用2—3次,同時可潑灑底質改良劑,消毒劑用后2天,再用生物制劑化改良水質。內服:拌料投喂抗菌藥或病毒唑、維生素、免疫多糖,連用3—5天。
二、細菌性疾病
(一)紅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癥狀:病蝦活動力減弱,在池邊水面緩慢游動或沉底不動,有時作旋轉游動或垂直游動,對外界的驚擾反應遲鈍,食欲減退或停食,個體消瘦,最主要癥狀是附肢變紅,游泳足最早變紅,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鮮紅色,此病常呈急性型,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外用:全池潑灑消毒劑,連用2—3次,再用水質改良劑對池水進行調控;內服:抗菌藥連用3—5天,添加營養促長劑等
(二)甲殼潰瘍病
病原:1)弧菌、假單胞桿菌、氣單胞菌和粘細菌等多種細菌,都有分解幾丁質的能力,但人工感染都沒有成功,這種病可能是由于對蝦體表受機械損害后細菌入侵而引起的;2)維生素缺乏引起
癥狀:患甲殼潰瘍病的南美白對蝦行動緩慢呆滯,有時失去平衡,側游,匍匐在池底,最后死亡。將病蝦離水,發現其頭胸部側面甲殼上第一、第二和第三腹節的背部和兩側甲殼以及尾節處均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或黑色的斑點狀潰瘍,斑點的中部凹下,色深,邊緣色稍白。剛死的親蝦的額劍、尾節和附肢大多有爛斷現象。蛻殼不久的軟殼死蝦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蛻去的蝦殼上有明顯的黑色潰瘍輪廓。
防治:1)細菌感染引起的:外用: 氯制劑或碘制劑全池潑灑;拌料投喂抗菌藥物。2)飼料中長期添加維生素。3)全池潑灑土霉素每立方米水體2克,每2—4小時潑灑1次,連續7次。4)投喂藥餌:將土霉素混合在飼料中投喂,用量為80毫克/千克,連續投喂10天。
(三)黑鰓病
病原:鐮刀菌或由水質惡化、維生素缺乏引起
癥狀:鰓病變而產生黑色素沉積,尤其鰓絲末端,點狀或整個鰓呈黑色,如細菌侵襲引起,菌絲大量生長時會突破鰓膜長出鰓外,使鰓絲末端象“花”朵狀,病蝦反應遲鈍,瀕死的個體側行于池底。
防治方法:分析發病原因,對癥下藥。功能性黑鰓:添加維生素,特別是穩定性維生素C。細菌性黑鰓:全池潑灑消毒劑,用底質改良劑改善水質、底質;拌料投喂抗菌藥物,連用3—5天。環境性黑鰓:用生物制劑,同時用底質改良劑等。綜合性黑鰓:綜合上述幾種方法,明確主次,對癥下藥。
三、真菌性疾病
幼體真菌病:
癥狀:南美白對蝦各期幼體大小皆比中國對蝦同期幼體小,無節幼體體長不大于0.5毫米,該期最易受真菌感染,其次是蚤狀幼體。發病的幼體活力差,趨光性弱,變態時間長,身體粘污嚴重,附肢剛毛卷曲,有的幼體體表附著大量的動孢子。無節幼體間歇運動停留時間長,卵黃松散,尾棘部分或全部脫落,體內菌絲不明顯;蚤狀幼體腸胃空,腹部彎曲,體色發白,體內尤其是頭胸甲網狀菌絲明顯。該病原菌在體內繁殖迅速,從幼體活力減弱到幼體死亡一般只需8—10小時。
病因:南美白對蝦幼體真菌病是由鏈壺菌引起的,該病菌可營寄生生活,也可營腐生生活。
防治:從南美白對蝦幼體真菌病的發生情況看,無節幼體期最易受病原真菌感染。該期幼體非常嬌嫩,抗病能力弱,對治療藥物很敏感,預防真菌病發生比治病更為重要。幼體發生真菌病后,采用移苗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對真菌蔓延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南美白對蝦各期幼體趨光性很強,通過燈誘可進行幼體移池。
四、理化因子引起的疾病
(一)蛻殼綜合征:
癥狀:南美白對蝦死亡后殼軟,體色變紅,鰓絲發黃或發白,有的還伴有零星黑色斑點。由于該臨床癥狀在對蝦蛻殼后所發生,故稱為“蛻殼綜合征”。該病發病突然,流行范圍廣,死亡率高。每年8一10月份,尤其是9月中旬以后,在冷空氣侵襲、氣溫驟降的情況下容易暴發。
病因:該病的誘發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刮大風,池水變渾濁;突降暴雨,水體理化因子驟變;換水量大,水質不穩定;天氣由溫和突然變冷,變冷后突然又氣溫升高,或陰雨天氣突然又太陽猛烈等等。這些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導致對蝦應激反應,大量蛻殼。蛻殼后如遇溶氧低,則會因缺氧死亡;如遇底質差和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含量高,則會中毒死亡;如遇水質惡變,病原密度大,則會被感染而死亡。一些發病蝦池,白天溶解氧均低于2毫克/升,有的雖開增氧機,但底層溶解氧仍不超過3毫克/升,普遍發現氨氮、硫化氫等毒性氣體超標,導致對蝦死亡。發病成蝦體長為3~8厘米,時間為每年的4一10月份,多見于8~10月份,尤其是9月中旬以后容易暴發。
防治:引起南美白對蝦蛻殼綜合癥的原因很多,在治療時要分析發病原因,對癥下藥。(二)肌肉白濁。
病因:溫度突變是主要原因,溫度過高或過低;弧菌感染或孢子蟲寄生于肌肉。
癥狀:腹部最后一、二節的肌肉變白,失去透明性,個別病蝦則全身變白,鏡檢變白處肌肉已壞死,肌纖維紊亂,橫紋不清。池塘水面很難見病蝦,池底有死蝦,早期發病攝食正常,死亡之后,變白濁的肌肉先變紅。
防治方法:高溫季節,注意保持一定水位;放養密度不宜過大;發現有病蝦,6小時內,應即加適量新水降低溫度調整水質;全池潑灑海因類或碘制劑,連用2—3次,內服維生素。
(三)維生素C缺乏癥(黑死病、壞血病)
病因:餌料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
危害性:病蝦體表的甲殼下層,發生片狀的黑色斑點,但黑斑處的甲殼表面光滑,無損傷。黑斑特別容易發生在關節處或關節附近。黑斑也可發生在鰓、胃和后腸的壁上。病蝦厭食,腹部肌肉不透明,變黑處的組織附近有血細胞炎癥。仔蝦和幼蝦階段易發生。通常24—27小時死亡,每天死亡1—5%。
防治方法:拌料投喂維生素C,每公斤餌料添加1—2克。
(四)痙攣病
病因:溫度、光度、壓力、驚擾等刺激而引起。
危害性:病蝦的腹部向腹面彎曲,僵硬,不能拉直,輕者僅腹部的中部彎曲,重者則將尾部彎到頭胸部之下,最后死亡。病蝦腹部略呈白色,但不象肌肉壞死病那樣不透明。
預防措施:高溫季節要注意提高水位;在高溫和強光下,盡量不要捕撈或驚動蝦;發病后加注適量新水可恢復。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