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烏鱧屬鱧科鱧屬,俗稱黑魚、烏棒。它肉質細嫩、少刺,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還含有脂肪、鈣、磷、鐵、灰分等營養成分。“生炒魚片”、“黑魚兩吃”是聞名江南的名菜。我國兩廣、港澳及東南亞等國家的人民認為“生魚葛菜湯”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拔毒生肌的功效,是病后康復和老幼體虛者的滋補珍品,頗為廣大群眾所喜食。
烏鱧暢銷國內外市場,日本、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各國市場需求日益增加,成為我國外貿出口重要水產品之一。
1 養殖優點
苗種來源廣。最早是從水草叢生的河流、湖泊、溝渠中捕撈,目前已發展到工廠化育苗。烏鱧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水質要求低,生長速度快,當年的早苗可以養成商品魚。因此,資金周轉快,養殖密度高,產量高。1畝水深1.5m的池塘,可放養魚種8000一9000尾,產量可達4000一5000千克。疾病少,成活率高,成魚運輸簡單,損失小,便于遠距離銷售。
2 養殖方式
2.1 集約化養殖
養殖設施及準備 土池、石砌池、土底舊鰻池均可養殖,要求水深1.5—2m,池深2—2.5m。面積1—2畝。魚池的進排水口做好防逃設施。池的四周種上寬0.8一1m的水草帶。在養殖前15—20天,畝施生石灰100—150kg徹底消毒。
魚種放養 選用體長1Ocm以上(最好是16—20厘米)的隔年魚種。平均水深在1.7—1.8m,體長10—14cm的魚種,每畝投放9000—10000尾;體長16—20厘米的魚種,每畝投放8000尾。魚種下池前,一般采用3%一5%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后放養入池。
飼料種類 鮮動物飼料主要采用海、淡水小雜魚、蝦為主。也可用畜禽屠宰的下腳料、蝌蚪、蚯蚓、蠅蛆、鮮魚糜與粉狀配合飼料(6:4)、浮性顆粒飼料。
投飼 在投前以擊拍聲為“信號”,將隱蔽在水草下的鱧集合到食臺周圍,容易形成搶食的局面,提高攝食量,減少飼料浪費。投飼量為魚體重的6%一10%,隨著魚體長大而投飼量逐漸下降到6%左右。投喂方式以逐漸投喂效果較好,飼料浪費少,直至不吃為止。
采用鮮血糜與粉狀配合飼料投喂,須搭食臺。寓池邊1m處,用毛竹樁支撐,距水面下20—30cm,綁上聚乙烯網片,寬1m,長3m。定期清洗食臺。同樣采取邊吃邊投的方式投飼。
日常管理 觀察魚的攝食、活動、發病動向和環境變化情況。每周換水1/3,15天大換1次,換水4/5。高溫季節,3天一小換,7—10天一大換。魚池進排水口須安裝結實的防逃網。池埂須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
成活率與產量 放養體長1O厘米以上的魚種,經11—12個月的(包括越冬期)養殖,成活率為75%一80%均重0.5—0.7kg,畝產可達4000—5000kg。
2.2 池塘混養
家魚池的要求 主養家魚的池水要肥而新,底部有適當的淤泥,但不能過厚,以保證起捕。塘埂要高,安置攔魚設施。
鱧種放養 投放烏鱧苗種的規格一般為家魚種的1/3—1/2的長度為宜。年初投放最佳規格為50—150g的隔年魚種,體重可達0.6—0.75千克,成活率可達90%以上。家魚魚種可出口,規格在0.25kg以上為宜。5—6月投放烏鱧種最好是體長8一1Ocm魚種,成活率可達75%,規格可達0.5kg。體長3—6cm的畝放60—100尾;8一1Ocm的畝放40—50尾,12cm以上畝放30—40尾。
飼養管理 在魚池的四周種植60—80厘米寬的水草帶,作為烏鱧的隱蔽物,利于自繁魚的產卵繁殖和烏鱧的捕食。適當增加家魚的投飼量,促進自繁品種或和雜魚的繁殖,既可增加烏鱧的活飼料,又可保證養殖家魚的正常生長,并投放一些自繁的種類(鯽、羅非魚、麥穗魚、餐條等),讓其自繁,增加活餌料。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