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紅脖子病
脖頸腫大,充血發紅
肝臟呈點狀出血 肝臟有壞死病灶
紅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阿多福病。
[病原] 此病的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該病細菌鑒定結果如下:28攝氏度24小時普通瓊脂平板上培養物劃線接種于嗜水氣單胞菌選擇性培養基上,經28攝氏度24小時培養后,可見有黃色菌落出現。
毒力試驗:分離菌株對小白鼠的半數致死量為2.5個菌。
藥敏試驗:高敏:抑菌圈直徑氯霉素為30毫米、卡那霉素為20毫米、新諾明為21.5毫米、慶大霉素為18.0毫米;中敏:四環素抑菌圈為15毫米,桿菌肽為7毫米、青霉素0耐藥。
另文報道,引起紅脖子病的嗜水氣單胞菌嗜水亞種對桿菌肽、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敏感,而對磺胺類藥物、鏈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耐藥。
[癥狀與診斷] 病鱉浮在水面或岸邊,不肯下水,在“曬臺”上也呈昏睡狀態。若屬早春,當水溫在18攝氏度以上時,鱉仍喜歡鉆入泥沙中休息。
體外檢查,鱉脖子發炎充血、腫脹,以至不能正常伸縮;腹甲出現紅斑,并逐漸潰粒,眼睛失明,舌尖、口鼻出血。大多數在上岸曬背時死亡。
解剖發現:口腔、食管、胃、腸的粘膜呈明顯的點狀、斑塊狀、彌漫性出血;肝臟腫大,質脆易碎,有的肝表面呈土黃色或灰黃色,有針尖大小的壞死灶;膽囊內充滿膿汁;脾腫大。其中口腔呈彌漫性出血較為常見(占80%),胃腸粘膜出血也較多見。
[流行與危害] 此病是魚苗、魚種及成魚養殖階段常見的一種寄生性鰓瓣病。指環蟲的分布很廣,全國各地普遍出現這種病,主要在夏、秋兩季流行。越冬魚種池中在初春溫度適宜時,容易發生。嚴重感染時,0.5千克左右的病魚鰓部,每片鰓片寄生有200個以上的指環蟲,破壞鰓絲表面細胞,從而使魚窒息死亡。
[預防與治療] 在生產中發現,水溫是導致紅脖子病的重要因素,操作中要盡力保持水溫的相對恒定。若水溫變幅大,要經常消毒池水、控制水體內病原菌的相對密度。
由于鱉對嗜水氣單胞菌能產生免疫力,因此可用“土法疫苗”攔飼投喂或注射。
治療:選用藥敏試驗的高敏藥物。
●穿孔病
背甲形成的洞口
患癤瘡病后留下的創口 背甲形成的創口
[病原] 該病的病原體為產堿桿菌,革蘭氏陰性球桿菌、短桿菌。
[癥狀與診斷] 外部癥狀:除具一般傳染病的病態外,其特殊癥狀為:頸部、背甲、裙邊、四肢基部和腹部初期出現點狀突起,以后突起逐漸增大,向外突出,四周紅腫。潰爛后,表皮破裂,內容物呈膿汁狀,并伴有腥臭氣味。隨著病情的發展,內容物變為干酪樣(豆腐渣樣),瘡周浸血,略高于周圍皮膚。最后,病灶擴大,漏出骨骼,爛透骨骼,出現穿孔。與穿孔相應的臟器表面,表現為炎性浸潤,中心深紅略黑,紅色向周邊漸漸變淡。病至此,多數衰竭死亡。
內部癥狀:經解剖檢查,病鱉體腔內積有體液:肺充血,呈紫紅色;肝臟腫大,充血,呈紫褐色,邊緣出血嚴重;膽囊腫大,腸道內無食物,腸紅腫充血。
[流行與危害] 穿孔病為流行病。在常溫養殖條件下,流行時間一般在5月-11月,發病高峰在6月-9月,12月至翌年3月患病鱉帶病灶冬眠。加溫條件下,周年發生此病。1993年10月23日,某動物研究所從城郊購50克左右幼鱉443只,穿孔病發生率3%。當時的室外氣溫18攝氏度,經溫室30攝氏度氣溫停放8小時后放入28攝氏度水池中,5天內85%的蓋上有多個病灶,多數已潰料,死亡率30%以上,遷延不斷,一直到出溫室時還有此病發生。此例說明了以下幾個問題:
加溫條件下,終年發病。
穿孔病在鱉越冬時病原體潛于鱉體上,呈靜止狀態。
有病原體的鱉,當溫度對病原體適宜時,發病期很短,傳染力極強,潛伏期在5天以內。
生產實踐中發現,稚鱉患此病后表現為腹部白點,病程短,死亡率特高;其他規格的鱉多表現為爛蓋,有較大的病灶,病程長。
[預防與治療] 預防:患穿孔病池中的病鱉或外觀健康的鱉,嚴禁與未發現穿孔稚幼鱉混養。
操作時,疫池的水嚴防污染周圍池。
工具專用,操作員工作后手腳消毒。此條在生產中盡管較難招待但在集約化、工廠化養鱉中必須執行。
心目鱉體受傷,操作盡量小心細致。
鱉患寄生蟲病時要及時治療,不給病原菌可乘之機。
治療:內服和外消相結合。內服藥可選擇高敏和中敏藥物,藥飼7天。外消藥物可彩先漂白粉后石灰的消毒方式。對于病重的鱉,可在治療室或治療池挑去干酪樣物,用灑精棉球清理瘡面,抹紅霉素軟膏,用濕布袋裝著放盒中,同時也可注射高敏藥物。
在治療池中治療,由于水面小,也可用高敏或中敏藥物浸泡處理。
根據蔡完其等(1995年)的研究,當地穿孔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氣單胞菌、普通變形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而齊彩霞(1995年)在另一地分離鑒定的穿孔病病原菌是氣單胞菌和產堿菌。因此說,穿孔病是多種病原菌引起的病。
[預防與治療] 病鱉要隔離治療,原飼養池要徹底消毒,死鱉要妥善處理。另外要防止水質惡化和水溫劇變,防止濫用藥物,防止外傷。
治療可采用痢特靈、呋喃妥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氨曲南、頭孢哌酮、頭孢噻肟、頭孢替坦、頭孢噻甲差竣肟、頭孢三嗪、頭孢呋肟、慶大霉素、消紅寶。消毒用百萬分之0.3的強氯精。
●腐皮病
背甲腐皮癥狀
肝臟呈出血點狀 肝臟有壞死病灶
[病原] 把皮膚腐爛病的患部作細菌學檢查時可分離出氣單胞菌、假單胞菌等數種細菌,然而,在這些細菌的種類中,可以認為氣單胞菌與皮膚腐爛病關系最大。
皮膚腐爛病可以認為是由于鱉之間相互咬而產生的傷口,再經過細菌感染而發生的疾病。
[癥狀與診斷] 四肢、頸部、尾部及甲殼邊緣部的皮膚發生糜爛;皮膚組織變白或變黃患部不久壞死,產生潰瘍;進一步發展時,頸部的肌肉及骨骼露出多數死亡。
[流行與危害] 因患腐皮病而殘廢的鱉并不太多,多數仍能長期生存,患部也會自然痊愈。
此病我國有發生,有時與癤瘡病并發,出現嚴懲的病情和損失。據1992年梅廣海報道,江蘇某縣在高密度囤養池,患并發癥的鱉死亡率高的達20%,各種規格的鱉都會出現并發癥,尤以0。45千克+-0。21千克的鱉感染最嚴重。50克左右的鱉更易患腐皮病。
[預防與治療] 預防:注意水質清潔,防止鱉相互撕咬是防止該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故在飼養過程中需大小及時分頭,堅持每周用百萬分之一。故在飼養過程中需大小及時分頭,堅持每周用百萬分之二到百萬分之三的漂白粉全池潑灑。
放養前用0.003%的氟哌酸對鱉進行浸洗(水溫為20攝氏度以下時,浸洗40分鐘-50分鐘;20攝氏度以上時,浸洗30分鐘-40分鐘),即可預防又可進行早期治療。
治療:發現病鱉應及時隔離治療。用0.001%的碘胺類藥或鏈霉素浸洗病鱉48小時,反復多次可痊愈。腐皮散治愈率可達95%。
對于并發病用土霉素和四環素(每千克體重0.05毫克)藥餌治療,或用上述藥0.004%藥浴48小時-72小時均有效。
山東省淡水鯊研究所的軒子群等用龍丹紫涂抹稚、幼鱉或成鱉的腐皮病,治愈率分別為71%-81%。而用高錳酸鉀、碘酊涂抹無效,麥飯石浸洗21例,治愈率達81%。
●紅底板病
患腹部出現紅斑并伴有脖頸腫大和紅腫病癥
整個腹部充血發紅,并伴有糜爛等癥狀 胃和腸道整段充血發炎
[病原] 1988年上海水產大學孫其煥和湖南農業大學肖克宇對患紅底板病鱉進行了細菌分離、細菌學鑒定、毒力感染試驗。鑒定為點狀產氣單胞菌點狀亞種(傳統名稱為嗜水氣單胞菌點狀亞種)。該菌最適生長28攝氏度-30攝氏度,18攝氏度-45攝氏度也能生長,在6%能上能下氯化鈉濃度下不生長。生長PH范圍5.5-10。
[癥狀與診斷] 活動情況:患紅底板病的親鱉常潛伏到產卵場的沙中,此種鱉經治療,有70%以上的治愈率。晚上爬到塘坡上的鱉、瓜遲鈍的病鱉大多僅能活1天-2天,白天不下水的鱉,多數幾個鐘頭就死了。該病底板紅腫潰爛是最顯著特征。
解剖檢查:口、算呈紅色,知紅,咽部紅腫,肝呈黑紫色,腎腫大變質,腸充血,腸內無食物。
[流行與危害] 發病季節:東南沿海3月下旬-5月為發病季節,上海地區為4月-5月,中原地區為5月-6月,北方地區稍遲一些。一經發病。就蔓延不止。
流行地區:日本及我國很多地區均有紅底板病的流行。
[預防與治療] 鱉經越科期后,體質弱,抗病能力差。或從溫室到自然池放養過程中,由于水溫諸條件的改變,鱉的抵抗力降低,這兩種情況均使鱉易感染病原。另一方面,由于水溫逐漸升高,病原菌大量毓,池水的病原菌相對密度較高,高密度的病原易使鱉感染。上述兩個原因的有機結合就會導致鱉患紅底板病。
預防:根據以上分析,防疫措施應從兩方面著手。其一是增強鱉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其二是通過改良少壯派垢消毒,來控制病原菌的生長或相對密度提高鱉抵抗力的途徑如下:多投喂有營養的飼料;控制水溫促進早吃食多吃食,養活應激反應;投喂預防藥。例如,在越冬前每100千克鱉體,每天每千克體重用抗菌素10毫克,連喂6天,增強其越冬期的抗病力。
用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作預防性啟蒙灑,使用濃度為百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1.5。
治療:據報道,注射硫酸鏈霉素,信陽某鱉場每千克鱉2萬國際單位,對治療紅底板病有顯著效果。3天恢復攝食,5天后紅斑開始消退,7天痊愈。
川奇義一(1983年)報道,在餌料中加入磺胺藥可治療早期紅底板病。沈建平(1993年)在江蘇邗江縣用硫酸鏈霉素肌肉注射786只病鱉,再放土霉素水中(每10千克水中放土霉素3片等于0.75%)浸洗30分鐘,15天后治愈率達96.05%,療效非常顯著。伍惠生用鏈霉素注射后備親鱉和病鱉20只,腹腔注射后放在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0.003%溶液中浸洗40分鐘,4天-5天后病鱉恢復攝食,活動能力增強;6天-7天后,腹部紅斑逐漸消退;10天-12天后全部痊愈。1994年春親鱉放養前,信陽某鱉場每千克鱉腹腔1次性注射鏈霉素10萬單位防紅底板病,共注射親鱉350余只,當年沒有發生紅底板病,親鱉正常產卵,孵化率90%,預防效果很好。
需說明的是,上述用量均比人、禽和畜的劑量大20倍,有無后遺癥尚待研究。
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內服,40毫克/(千克體重·天)。用百萬分之1.2到百萬分之1.5濃度的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全池遍灑對根除紅底板病有協同作用。
●癤瘡病
腹中出現的癤瘡病灶
未破潰的病灶 破潰后的病灶 背中病灶已愈合的情形
[病原]病原是點狀氣單胞菌點狀亞種。
[癥狀與診斷] 外部形態:發病初期,病鱉的頸部、背腹裙邊、四肢基部、腹板上且個至數個芝麻至黃豆大小的白色癤瘡。其后癤瘡逐漸增大,向外突出。此時用手擠壓,可擠出像粉刺樣易壓碎,并拌有腥臭氣味的淺黃色顆粒或膿汁狀的內容物。隨著病情的發展,癤瘡潰爛,炎癥向四周擴展,背甲部柔軟的革質皮膚、四肢、頸部、尾部腫狀潰爛呈腐皮狀,大部分鱉未到此時就已經死亡。
內部解剖:病鱉皮下、口腔、喉頭、氣管內有黃色粘液,肺、腎、腸道充血,體腔亦多粘液。
[流行與危害] 根據肖克宇等(1991年)報道,稚鱉發病率為10%-50%。也有報道,溫室稚鱉癤瘡病患病率高達福埃ヒ隕?死亡率50%以上。癤瘡病的潛伏期僅有3-5天時間,傳染極快。此病危害嚴重,流行廣泛。
[預防與治療] 該病病原系條件致病菌,常存在于鱉的皮膚、腸道,甚至水中,與鱉時刻接觸,當環境條件良好鱉體健康時,鱉僅為帶菌者;當條件惡化時,病原體大量毓,則導致療瘡病的暴發。若堅持科學管理,此病能預防。如一般養殖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30只左右,每天換水排污,每7天用百萬分之五的漂白粉液消毒一次,可預防本病。
飼料缺乏某種維生素,或放置過期,或腐敗變質的飼料喂稚鱉易患此病。
治療:發病殘廢高峰每千克鱉投喂鹽堿地酸甲烯土霉素膠囊10萬單位,土霉素0.004%藥浴2天-3天,70%可治愈。
利凡諾水溶液浸洗。將病鱉隔離,擠出病灶的內容物,放在0.1%-0.2%濃度的利凡諾溶液中15分鐘,絕大部分可治好。
注射慶大霉素或紅霉素,每日每次外涂紅霉素軟膏,有80%的治愈率。作者研制的癤瘡粉對癤瘡有95%的治愈率。
●白點病
腹部出現白點病灶
病鱉白點隨病情惡化而不斷擴大的病灶
[病原] 白點病的病原菌定為蘇伯利產氣單胞菌(傳統名稱是溫和氣單胞菌)。
藥敏試驗:慶大霉素、痢特靈、紅霉素等抑菌圈直徑大于15毫米;鏈霉素、卡那霉素、四環素、林可霉素、小諾霉素、多粘霉素、妥布霉素抑菌圈為10毫米-15毫米;新霉素、土霉素、氯霉素抑菌圈小于10毫米;對青霉素、麥迪霉素、復方新諾明、桿菌肽和中藥大戟、柏葉、魚腥草抗藥。
[癥狀與診斷] 在小鱉的頸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質皮下有杰米、綠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黃色斑點,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見干酪樣物。
[流行與危害]危害與流行 發病季節為8月-10月,控溫養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為5天-15天。溫度不適宜時,可達30天。該病呈暴發滸,據伍惠生報道,湖北省一些鱉場因患白點病,死亡率高達80%。
通常水質偏酸,溶氧偏低,放養密度每平方米大于50只較易患白點病。發病水溫25攝氏度-30攝氏度,流行范圍為全國性,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達到100%。稚鱉易患此病,病程一般為7天-15天,個別可達月余。
[預防與治療] 預防:適宜的放養密度是每平方米內前期稚鱉不應超過60只,飼養時間不應超過30天。改良水質,PH什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毫克。稚鱉水全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氫鈉來調節,先用百萬分之二到百萬分之五的濃度全池啟蒙灑,不足時可重復灑。稚鱉可以忍耐百萬分之20到百萬分之25的濃度,不農場用生石灰,用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0.002%濃度浸洗消毒,小幼鱉用0.003%濃度,水溫20攝氏度以上時,浸洗30分鐘-40分鐘;水溫在20攝氏度以下時,浸洗40分鐘-50分鐘。
用白點靈防治:用百萬分之二到百萬分之四濃度全池遍灑,連續用藥3天,再用此藥投喂,每50千克稚鱉每天用藥1克-2克,連續用藥5天-7天,治愈率可達95%。
治療:用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百萬分之1.2到百萬分之2.5濃度遍灑。
用紅霉素百萬分之1.5到百萬分之2.5濃度全池遍灑。通常在用藥之前先將水調到PH7.5左右,紅霉素才能顯效。
用魚廣靈和治霉靈各百萬分之五全池遍灑。此兩種藥系四川省產品,經李茵明女士試用于白點病防治,效果顯著。
●水泡病
[病原]病原體是氣單胞菌,屬中等強毒株,分離菌毒力弱。
[癥狀與診斷] 外觀癥狀:病鱉頸基部可有一水泡,下肢基部也可有水泡。水泡的直徑1.8厘米-3.2厘米,泡壁薄,泡內充滿乳白色的液體或血水。
解剖檢驗:肝、腎、腸充血發炎。
[流行與危害] 目前僅發現少數病例,也可能為氣單胞菌病的一個表現形式。危害不嚴懲可引起鱉的死亡。25克重以下鱉易感。
[預防與治療] 由于水泡病的病原菌屬嗜水氣單胞菌,治療采用抗生素口服、藥浴等方法可控制病情的發展。
●白眼病
[病原] 白眼病是由于放養過密、飼養管理不善、水質惡化、塵埃等雜物入眼等誘因引起。該病原菌初步認為是一種副大腸桿菌。
[癥狀與診斷] 病鱉眼部發炎充血,眼睛腫大,眼角膜和算粘膜因炎癥而糜爛,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蓋住。繼續發展,病鱉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
[流行與危害] 發病季節是春季、秋季和冬季,而以越冬后的鱉出溫室一段時間為流行盛期。
發病率一般為20%-30%,病和較長,死亡緩慢。
[預防與治療]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越冬前后喂給動物肝臟,加強營養,增強抗病力。
池塘消毒。每5天-7天用百萬分之五的漂白粉遍灑一次。
治療: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稚鱉百萬分之20,幼鱉百萬分之30,連續浸洗3天-5天。
遍灑。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百萬分之二或紅霉素百萬分之三或鏈霉素0.2%。
注射。鏈霉素20萬單位/千克體重。
內服。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40毫克/(千克體重·天)。
●肺膿瘍
[病原]由副大腸桿菌感染引起。
[癥狀與診斷] 癥狀:雙目失明,常在岸上休息,呼吸困難(呼吸時張大嘴,頭向上仰),眼球充血、水腫、下陷,并有豆腐渣樣的塊狀壞死組織覆蓋于眼球上。
解剖:肺部呈暗紫色,有硬結節及囊狀病灶。
[流行與危害] 目前僅在湖北、河南發現此病。稚幼鱉易患,成鱉少見,流行及危害不太嚴重。氣候干燥、池水潮濕易患此病。
[預防與治療] 預防:改良水質與白點病相同。百萬分之五漂白粉消毒池水,用藥物或機械增氧,注意排污。
治療:土霉素或金霉素內服,每只鱉每天用800單位-1200單位,每天一次,連喂6天為一個療程。通常喂1-2個療程。注射鏈霉素與赤斑病相同。
●出血性敗血癥
[病原]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
[癥狀與診斷] 癥狀:心包相對應的腹甲部有明顯的充血現象,充血的色澤可是鮮紅、大紅、暗紅至黑紅色,相當容易診斷。心包處充血的同時,頸基部、四肢基部、四肢基部、趾(指)端有鮮紅色的血泡。
病理:肝脾腫大,肝呈花斑狀,有壞死病灶。血管內以及器官組織中大量紅細胞變形、溶解,血細胞數量極少;菌侵入肺、脾、腎和肌肉等器官組織中,菌聚集成團,在其周圍無白細胞浸泣現象,組織細胞出現水樣變性、顆粒變性、玻璃樣變性和壞死。小血管壁受損,內皮細胞壞死脫落引起出血。病鱉心包嚴重充血,影響徨;肺組織嚴重壞死,破壞不鱉的物質轉化和解毒,更加速成了病鱉的死亡過程。
[流行與危害] 出血性敗血癥流行季節為6月-9月,流行面很廣。加溫養殖無季節性,是否患病和流行由水溫決定,適宜水溫25攝氏度-32攝氏度。出血性敗血癥主要危害稚幼鱉。該病傳染性強,流行迅速,潛伏期短,發病快。每天的死亡率為1/1000左右,嚴重時可達1%左右。
[預防與治療] 預防:用百萬分之五的漂白粉遍灑,每天一次,連用3天,可防止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治療:1995年8月廣東省某縣養鱉場,利用漂白粉百萬分之五連續3天遍灑后,加喂敗血寧2000毫克/千次,治療效果明顯。1996年陸河縣金葉甲魚場用廣州白支山藥廠產的魚康百萬分之八濃度消毒,后用漂白粉0.001%、石灰0.004%消毒。口服敗血寧2000毫克/千克飼料,連喂6天,對6萬只稚鱉的出血性敗血癥進行治療,效果良好。
上海水產大學漁業學院陸宏達、金麗化1996年報道了《鱉嗜水氣單菌敗血癥的研究》一文,文中介紹的治療方法如下:“每100千克鱉用30克治鱉靈1號(疾病嚴重時用藥量加倍)。均勻拌在飼料中分2次投喂,連喂5天。在投喂藥期間,全池遍灑1次-2次消毒藥,稚幼鱉池全池遍灑土霉素濃度為耗百萬分之0.5三氯異氰錄酸;已悄吃食的重鱉應隔離飼養,在其體表病灶處涂抹魚泰8號藥,同時每千克鱉肌肉注射硫酸鏈霉素20萬單位,一般注射一次即可痊愈。如尚未痊愈,5天后再注射一次。
●幼鱉愛德華氏敗血癥
[病原]病原體為緩慢愛德華氏菌。
藥敏試驗:對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紅霉素、新霉素、痢特靈敏感,對氯霉素、新諾明、磺胺增效劑、四環素不敏感。
[癥狀與診斷] 外部癥狀:病鱉表現精神不振,活動力差,多懸浮水面,停食,在休息臺上呆滯不動,捕捉時活動緩慢無力,其腹面中部可見暗紅色於血,不久即死亡。
剖檢:肝、腎、脾、腹膜出血,肝腫大,有腹水,背、腹甲內壁有於血。
[流行與危害] 愛德華氏菌屬細菌能感染多種魚類、兩棲類以及爬行類等動物,有時可引起敗血癥。1994年1月林禹、胡毅軍、蔡開珍在某鱉場從內臟出血為牲的病鱉肝臟、腹水取樣分離細菌,經鑒定為緩慢愛德華氏菌(野生型)。取病樣場養40克-60克幼鱉6000多只,鱉移入保溫棚加溫(30攝氏度-31攝氏度)飼養后發病,病情發展較快,初期每天死20多只。場方用福爾馬林、生石灰全池消毒及口服氯霉素效果不佳,發病死亡數增加,最多時每天死亡100多只。
[預防與治療] 預防:高密度加加溫養殖,冬季加溫期間最易發病。入溫棚要清池消毒,養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水質管理,及時搞好池內衛生,定期施用生石灰;在飼料中可添加適量多種維生素,以增強鱉抵抗疾病的能力。
治療:對病鱉隔離治療。先用慶霉素、卡那霉素治療,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多種維生素。
●幼鱉小腸結腸炎耶爾新氏菌病
[病原] 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圓形、單個或多個連在一起的、兩極濃染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
培養特性:營養肉湯經37攝氏度、24小時培養呈均勻混濁。SS平板經37攝氏度、48小時磁頭后,觀察可見形態一致的圓形、淡黃色、中心有乳頭狀突起的小型菌落。該菌株22攝氏度培養有動力,37攝氏度無動力。生化試驗:分離菌利用葡萄糖、甲基紅、脲酸、觸酶、半乳糖和鳥氨酸脫羧酶。該菌不利用乳糖、硫化氫、靛基質、氧化酶、麥芽糖、蔗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纖維二糖、七葉苷、側金苗花醇、枸櫞酸鹽、3%氯化鈉、6%氯化鈉 、賴氨酸脫羧酶、精氨酸脫羧酶、精氨酸雙解酶。
感染試驗:取15只一月齡健康無病稚鱉分三組試驗。第一組5只,腹腔注射0.1毫升分離菌肉湯菌液,其中2只分別在24小時和36小時死亡,從肝臟又分離到原接種菌;另三只幼鱉在感染3天后出現皮膚潰爛、互咬等癥狀,從其皮膚潰瘍深處也分離到原接種菌。第二組5只幼鱉先用針尖刺破頸部皮膚表層,用該菌液涂抹,其中一只5天后死亡,另有2只皮膚潰瘍。對照組5只未患病。
[癥狀與診斷] 癥狀:病鱉體表有大小數量不一的破潰點,較多見于四肢末端、背部和頸部皮膚。潰爛斑孔徑多在1毫米-5毫米。發病期間互相殘殺,許多幼鱉的四肢被咬傷,甚至整個整個足被咬掉而出現二腳、三腳的殘疾幼鱉。
剖檢:可見肝臟腫脹,有出血點。膽囊和肺腫大,腸道嚴重發炎,整個腹腔充滿惡臭味。
[流行與危害] 1994年12月廈門一型養鱉場,從臺灣引進25000只稚鱉,分養在10個小池,1995年1月20日開始發病,發病至一周開始死亡,開始生病在死亡20只,后來每天死亡400只-600只。到2月10日,共撈起死鱉5000只。經清池點數,幼鱉死亡率達40%。存活的60%幼鱉,其中80%的個體體表有明顯破潰斑,病鱉中50%病鱉已十分嚴重。
[預防與治療] 預防:對養殖水定期消毒,可大大養活水中細菌會計師。定期施用0.004%的生石灰或0.001%的漂白粉,可達到預防的目的。
治療:在飼料中加入2%菌必凈或制霉菌素,連用一周,另用百萬分之一濃度的“碘伏”進行藥浴,療效顯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