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紅鰭笛鯛(Lutianus erytfiroptrus Block.)俗稱美國紅魚,原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溫熱帶海區。其特點是個體大,產量高,肉質細嫩,經濟效益
佳。現將其養殖技術要點簡介如下。
1 生活習性
紅鰭笛鯛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笛鯛科、笛鯛屬。它的體表側線上下方鱗片皆后斜,背鰭鰭條部基底大于鰭高,鰭后緣略帶圓,體表呈紅色,腹部淺紅色,
故稱“美國紅魚”或“紅魚”。棲息于水深30—100m,底質為泥、泥沙、沙泥、貝殼及巖礁等海區。每年3—5月集群繁殖,盛期4月,個體懷卵量可達100—170
萬粒。性喜垂直移動,黃昏和早晨多棲底層,白天和夜晚常浮游中上層,繁殖季節,由深海游向淺海產卵,產卵后又返游深海覓食生活。
2 網箱養殖技術要點
2.1 水溫要求嚴格
水溫對紅鰭笛鯛養殖成敗關系極為密切,是決定溫水性紅鰭笛鯛新陳代謝、生長速度及其攝食量的主要因素。因為紅鰭笛鯛的適溫范圍為8—33℃,最適溫為23—29℃,故每年于8—11月紅鰭笛鯛生長速度最快(當年生的幼魚偏于較高水溫,而3齡魚以上則偏于略低水溫),唯越冬的低水溫極限為8℃;為此,凡是選擇新舊養殖海區的預測水溫絕對不能低于8℃,否則無法越冬,不利養殖。近年來養殖實踐說明,水溫在20℃以下生長緩慢;而25—30℃的水溫,對250—350g的幼魚,每個月平均可增長100g以上;對350g以上的幼魚,每個月平均就能增長150g以上。
2.2 魚苗來源及銷路
紅鰭笛鯛的魚苗來源于臺灣人工繁殖苗,每年于5月中旬至6月特向臺灣引進,投放3.5—5厘米規格的魚苗,在正常生長情況下,精心飼養到當年春節前,條重可達350—400g,這是香港民眾最喜愛食用的搶手貨,若養成到500g以上的成品魚,銷售臺灣地區。目前外銷市場看好,是值得大力推廣和有發展前途的優良魚種之一。
3 科學飼養管理
3.1 抓浸洗魚苗 凡是剛采購回的紅鰭笛鯛苗,首先暫養一星期左右,待它體力恢復正常后,使用淡水清洗5—10分鐘,將魚苗迅速撈起置于預先加工的帆布小網箱內,箱內注入淡水1—1.5噸,讓魚苗再自由游動10分鐘左右,就可再投入新的網箱中飼養。剛投入網箱中的魚苗,堅持每5天淡水浸洗1次,待魚苗體重達150—250g時,再改半個月浸洗1次,當魚體重達300g以上,1—2個月浸洗1次。
在實施上述浸洗魚體的操作中,其動作既要迅速,又應輕拿輕放,務必細心,嚴禁機械損傷,以防病害發生。
3.2 日常觀察 加強每天對魚體動態的觀察。一是觀察魚的游動情況,正常情況魚體是繞網箱周邊作有規律的游動,沒有產生驚慌失措的現象;若發現魚體狂游或亂沖,就應立即分析了解原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二是觀察魚鰓粘液和顏色,發現病害應及時做好治療工作。
3.3 嚴把餌料關 以投喂新鮮小雜魚為主,但必須經過餌料機磨碎,堅持量少次多,每天投喂2—3次(早晨、傍晚或夜間)。伏季休漁期缺鮮餌階段,投喂徹底解凍餌料,用淡水或海水清洗干凈,混合酵母片或葡萄糖粉投喂,如15千克餌料加30—50g酵母片100—150片或25千克餌料加1千克葡萄糖粉。嚴禁投喂冰凍海泥鰍,因海泥鰍含油脂高,不易消化,魚食后易上油和患腸炎病。總之,要合理調控餌料總量,根據不同自然條件、水域生態特征、種群組成以及集約化程度等各項指標,實施綜合調控動物營養方法,從而取代以定性為概念的所謂全價餌料的提法,達到維護整體生態平衡的目的,保證健康成長,并獲取高產穩產的持續發展。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