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 鱔池建造
水泥池養鱔,黃鱔由于性子暴躁,游動時身上極易被粗糙的水泥池面、磚頭邊角擦傷,且死亡率通常很高。從網箱養魚中得到啟發,用網箱養黃鱔,在一分地挖深1.2米的長方形土池,用每平方厘米24—30目的聚乙烯密眼網鋪在池底及四周,在網上墊40厘米厚的泥土,土上種慈菇等水生植物,池中養黃鱔。建造進、排水系統,玻璃鋼瓦做防逃設施。其土池建修成本由原來水泥池或磚池的每平方米10元,降為每平方米3元。
2 苗種放養
鱔池經浸泡,消毒半月后,即從三月下旬起,向當地漁農收購野生鱔苗,規格一般在20—50克/尾重,按鱔苗大小規格分類后分別將鱔苗用3—4%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5—20分鐘,然后放入已安有網箱的鱔魚池中,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60—80尾左右(2.5公斤),同時池內每平方米放養3—4尾泥鰍,這樣既可提高飼養利用率,又可避免發燒病發生。
3 飼養管理
3.1 合理投喂飼料。鱔苗入池后,須立即進行馴飼工作,剛入池時一般不投飼料,3—5天后,用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配成混合飼料,隔日投喂,投飼料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投飼料時間從傍晚開始,逐步過渡到上午。馴飼結束后,根據“四定”原則,每日投喂鱔總體重的6—7%的飼料,殘飼料在次日須及時撈出。
3.2 水質、水位調控。由于鱔池中栽種了慈菇等水生植物,故水清、溶氧充足,適應了黃鱔生長對環境的要求,但春秋季仍需6—8天換水一次,夏季用微流水養鱔,水源缺乏的地方,可2—3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約占全池的1/2左右。在黃鱔生長期,水深一般保持在10—25厘米左右即可。
3.3 其他。夏季要防高溫,可在鱔池上搭架種絲瓜,扁豆等攀緣植物,以遮蔭避陽;冬季要防凍害,可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在平時的日常管理中,還須注意防逃工作,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的攔網及防逃設施,特別在雨后和洪水季節,防逃工作更應抓緊。
3.4 分規格出售養到年底可達每平方米產成鱔6—8公斤。
4 病害防治
4.1 梅花斑病(紅斑病)。由細菌引起,患病鱔背部出現黃豆至蠶豆大小的黃色圓形病斑。在鱔池中放養3—5只蟾蜍,可防此病。如已患病,可用已剝好的蟾蜍皮,放入池水內,拖洗,連續2—3天后可治此病。
4.2 發燒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放養密度過大,鱔體表面分泌粘液,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氧,放出熱量,使鱔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纏繞;造成大量死亡。在池中混養2000—3000克泥鰍,減少鱔的纏繞,可防此病,如已發病,應徹底換水,并用0.7ppm硫酸銅全池潑灑,有一定的療效。
4.3 打印病。防治方法:(1)黃鱔放養前池水用20—25ppm生石灰消毒(注:1ppm=1百萬分之一),一周后放黃鱔,黃鱔體用3%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洗3—10分鐘,以殺滅細菌或寄生蟲。(2)發病季節每2—3天注入一次新水,以微流水養鱔更好。(3)用1—2ppm漂白粉全池遍灑,連用3天。
4.4 水霉病 此病系鱔體受機械損傷或相互咬傷及敵害生物侵襲致傷,傷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初期癥狀不明顯,幾天后患處長毛狀菌絲,且肌肉糜爛,離穴獨游,食欲不振,最終消瘦死亡,此外,鱔苗孵化過程中也易受水霉菌感染而患病。其防治方法:①用生灰消毒,可防此病。②操作過程中要避免碰傷。③發病期可用5%碘酒擦抹患處,也可用食鹽水浸洗5分鐘。④可用0.4%的食鹽水和0.4%的小蘇打水全池潑灑,效果明顯。
4.5 赤皮病 此病多為捕撈或運輸造成外傷,細菌侵入皮膚而引起。其癥狀為體表局部出血發炎,鱗皮脫落,尤以腹部和兩側最明顯,呈塊狀,春末夏初為發病高峰。其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兌水全池潑灑均勻,使池水呈1ppm。②5—10%食鹽水洗擦患部或把病鱔放入2.5%食鹽水浸洗15分鐘。
4.6 細菌性腸炎 此病的癥狀:病鱔行動遲緩,體色發黑,尤以頭部最明顯,腹部出現紅斑,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膿血流出,腸內無食,局部或全部充血發炎。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0克。②加強飼養管理,不投喂腐爛變質飼料,及時消除殘餌。③治療需采用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外用藥物常用1—2ppm漂白粉或10ppm生石灰。④每50千克黃鱔用大蒜250克,食鹽250克,分別搗爛,拌餌投喂,連喂3—5天。
4.7 爛尾病 此病由產氣單孢菌中的一種細菌引起。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之肌肉壞死腐爛,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脊椎骨外露。此病在密集養殖池和運輸途中容易發生,嚴重影響鱔魚的生長。這種病一旦發生,治療十分困難。因此,應切實注意以防為主。防治方法:注意鱔池的水質與環境衛生,避免細菌大量繁殖,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及危害
4.8 棘頭蟲病 病鱔的食欲嚴重減退,體色變青發黑,肛門紅腫。經解剖后肉眼可見腸內有白色條狀蠕蟲,能收縮,體長8.4—28毫米,吻部牢固地鉆進腸粘膜內,吸取其營養,以致引起腸道充血發炎,阻塞腸管,使部分組織增生或硬化,嚴重時可造成腸穿孔,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①藥物清塘消毒,用0.5ppm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可預防此病。②每50千克黃鱔用5克90%晶體敵百蟲混于飼料中投喂,連喂6天。③病鱔內臟要深埋土中,切不可亂丟。
4.9 毛細線蟲病 病鱔時常將頭伸出水面,腹部向上。其他癥狀同棘頭蟲病。經解剖肉眼可見后腸內有乳白色細小如線的毛線蟲,體長為2—11毫米,其頭鉆入腸壁粘膜層,破壞組織,導致腸中其病菌侵入腸壁,引起發炎潰爛,如大量寄生可引起死亡。防治方法:①藥物清塘,用0.05ppm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可預防此病。②每50千克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5—7.5克拌飼料投喂,連喂6天。③把獸用敵百蟲片(0.5克/片)用水浸種后碾碎拌飼料混合使用0.1%濃度,連喂6天。④用貫眾、荊芥、蘇梗、苦楝樹根皮等中草藥合劑,按50千克黃鱔用藥總量290克(比例為16∶5∶5∶5)加入相當于總藥量3倍的水煎至原水量的1/2,倒出藥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將第二次藥汁拌入飼料投喂,連喂6天。
如鱔池內兼有棘頭蟲病,此法也可治療。
4.10 蛭病 蛭俗稱螞蟥
(1)癥狀 通常寄生在鱔魚頭部附近體側的皮膚上,以吸取鱔魚體血液為營養。
(2)3%食鹽水浸洗魚5—10分鐘。
(3)用0.5ppm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翌日更換部分新水,再按原藥量遍灑一次,第三日徹底更換新水,效果較好。
(4)進水水源用生石灰pH值7.5可防治蛭病發生。
4.11 還要防止水鼠、蛇、貓等侵襲。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