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第一節 暫養黃鱔的正確思路
45、什么是正確的養殖方法?
不少朋友購買了大量的養鱔書籍來學習,但卻始終沒有掌握正確的養鱔方法,主要原因是學習的態度有問題。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要從書中找到能使黃鱔在暫養過程中全部成活的靈丹妙藥或是什么奇招妙術。從而造成想依靠藥物而達到成功養鱔目的的錯誤想法,而對每本書開篇就予以大量介紹的黃鱔的生物學特性卻掌握很少或根本不看。其實,暫養黃鱔要取得成功,只要我們對照黃鱔的生物學特性,而想方設法創造出符合其生物學特性的環境,采用有征對性的措施,也是很容易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的。比如:黃鱔的適宜水溫是1-30℃,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在養殖池內投入幾支溫度計,對黃鱔的養殖水溫進行監測,尤其是在暴熱暴冷的時候,我們更應加以重視。黃鱔喜歡陰暗的環境,我們就要努力創造陰暗的水下環境,讓黃鱔能安靜地棲息于水草之中。黃鱔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有大吃小的現象,我們就要想法投喂適宜黃鱔采食的足量飼料并盡可能進行大小分養。黃鱔善于逃跑,我們就應設計一些防逃設施并經觀察確認有效。類似例子舉不勝舉,但我們想告訴大家的也就是這么一句話:正確的按照其生物學特性來開展養殖,針對其特性逐一采取有效措施,你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養殖效果。
46、要迅速的掌握正確的養鱔技術有無捷徑可走?
對照黃鱔的生物學特性而采取相應的養殖措施。那么,我們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求較好的養殖方式,也就是尋找最適合黃鱔生物學特性且又較為易于操作的養殖方式,我們需要作大量的試驗。而最初的養殖方法通常都是笨拙的、費力的,久而久之,我們的方法就能得以大幅度的改進,操作簡便了,飼養輕松了,而成活率也更高了。但是,如果我們是獨自鉆研,自主摸索,要想使自己的技術大幅度的得以提高,恐怕得在數年之后。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師”。虛心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是我們迅速掌握正確的養鱔技術的關鍵。我公司的養鱔技術水平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除了我們自己多年刻苦鉆研,不斷改進飼養方法,還與我們善于向別人學習有關。為了學習他人的點滴經驗,我們甚至跑遍了全國的各個黃鱔主產區。就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每年花上萬元的考察學習費而抽出時間外出考察學習。我們非常感謝那些給我們熱情接待并認真傳教真實技術的專家、教授及養殖場主,同時我們也對湖北武漢等地的一些所謂信息單位的騙人行徑表示極大的不屑和憤慨。他們掛靠或租住在××大學,打著“科技公司”、“研究所”等種種招牌,鼓吹其種苗“從產卵到長至1公斤,約需7個月”。而為何在武漢水產市場同樣是1斤以上的黃鱔難尋其跡,而當問及兩斤(1公斤)重的黃鱔時,鱔魚老板們都異口同聲回答:“前幾年曾經收到過,非常罕見!”而對于飼養技術更是違背科學胡亂吹噓:“1平方米投放種苗1公斤,可產鱔20公斤,捕大留小,一次引種,終身受益�!鄙踔凉拇涤� “米飯、米糠、麥麩”等投喂,“幾個月就長得又肥又大,大的約有1公斤重”。我們想,凡是有一點點養鱔基礎,對黃鱔稍有認識的讀者,都應該是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綻。但美麗的謊言往往具有相當的誘惑力:我們接待的學員中,有不少人都從湖北武漢等地引進過幾十上百公斤的所謂“特大黃鱔”種苗,而他們都無一例外地遭遇了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因此,我們在虛心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識別,以免上當受騙。
47、暫養黃鱔如何多賺錢?
最近幾年,隨著黃鱔暫養技術的普及,尤其是江蘇、浙江等地的養魚戶,利用網箱大量暫養,使我國黃鱔的淡旺季節差價從90年代初的7-8倍縮小到2倍左右。如果我們目前只是單純的將黃鱔儲養到冬季出售,而不同時采取科學的養殖方法來促其增重,則扣除黃鱔自身消瘦造成的重量減少及少量的死亡,利潤已是相當微薄。要獲取豐厚的暫養利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賺取規格差。我們通過投喂飼料,將收購的每條約30克的黃鱔養成達到大規格黃鱔的標準。我們知道,冬季市場上出售的中等規格黃鱔(條重30-40克)每市斤價格約在11-13元,而大規格黃鱔(條重50克以上)每市斤價格約在20元左右,春節前后一般都在20元以上。因而我們把中等規格的黃鱔收購來養到大規格出售,從規格變化上,我們就能賺到比較可觀的規格差價。2、賺取生長利潤。一般收購暫養的季節為每年的4-9月,一般可增重1-4倍。一般使用魚飼料加蚯蚓并添加黃鱔專用濃縮料。黃鱔每增重1市斤約需飼料成本3-4元,而大規格黃鱔的銷價卻達20元左右,從增重上,我們也可獲得可觀的利潤。3、賺取季節差。將一般簡單的儲存改為正常投料養殖,不會導致黃鱔掉肉,即投放時的重量不會減少,而且還會有可觀的增重。目前季節差價雖然較小,但我們暫養的黃鱔由于采用了科學的投料養殖,沒有掉肉導致的重量損失,還是可以穩穩當當地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的。結合以上三個方面,搞真正意義上的黃鱔暫養,其利潤還是較為豐厚的。
48、暫養黃鱔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據我們自身實踐及總結眾多黃鱔暫養者的情況,我們認為一般暫養黃鱔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1、采購黃鱔的途徑不正確。有人曾經做過實驗,在一個塑料桶中,放入5公斤黃鱔并加3公斤水,當時水溫為24℃,而過4個小時再測,卻發現水溫居然升至了28℃;而再過6小時再測時,水溫居然高達33℃。而黃鱔在32℃以上時只需2小時即可使黃鱔的生理功能紊亂而出現發燒病。市場上出售的黃鱔,一般都經歷過長時間超高密度的不科學存放,一般多數均已“發燒”。而“發燒病”是無藥可治的,使用藥物最多只能起到一定的緩減作用。而從市場上采購黃鱔來進行暫養是不少初養者的一慣方法,也是導致養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2、未經觀察篩選。收購來的黃鱔其來源一般都非常復雜,有籠捕的、手捉的、電捕的、毒捕的、釣捕的等等。有的黃鱔在捕捉者出售之前就曾經歷過長時間高密度存放,從而也有“發燒”的可能。一般我們應將其投入觀察池進行觀察,而將舉止行動異常及體表傷勢較重的黃鱔及時剔出上市,對池中死鱔應及時撈出。否則,死鱔、病鱔大量污染水質,環境惡化會導致黃鱔的大量死亡,從而導致養鱔失敗。3、養殖方式不科學。池中無泥無草或僅有泥土而無任何遮蔭措施。沒有水草卻又池水過深,建池不科學,缺乏必要的防逃及排灌設施,投喂米糠、豆餅等黃鱔根本不吃的飼料,且大小全部混養,從而導致黃鱔在極度饑餓的狀態下出現大吃小,種種不科學的養殖方式使殘存的部份黃鱔再度因逃跑、死亡、互相殘食等而減少,從而以失敗告終。
第二節 黃鱔的采購運輸及篩選
49、如何選擇正確的采購途徑?
根據我們了解,一般養殖戶采用的較好的采購途徑主要由:1、直接從熟悉的捕鱔者手上收購。向他們說明意圖,要求捕鱔者在存放時采取措施,盡可能防止發燒。2、從鄉鎮市場直接收購。由于鄉鎮黃鱔收購一般都有壟斷性,因而有壓價及半路攔購的。養殖戶為避免與當地收購商發生沖突,可在早上到市場上去,當收購商剛剛將黃鱔收到,便直接轉手買來,立即運回養殖,一般質量也比較可靠。3、自捕自養。不少養鱔戶同時自己也是捕鱔者,自捕自養因其從捕到運到投放都非常小心,一般成活率都非常高。
50、收購的黃鱔在運輸中應注意哪些方面?
采用農用車、拖拉機、摩托車等運輸均可。要求準備較為寬松的容器,一般為鐵皮箱、塑料桶或內襯塑料膜的竹筐。將收購的黃鱔放入容器,按1公斤黃鱔4公斤水的比例裝運。運輸前要將水面泡沫撈掉,以延長水的保質時間。運輸路程要控制在4小時內,且路面盡可能顛頗小一些。
51、如何設立觀察池和如何觀察?
觀察池即用于高密度臨時存放黃鱔,而方便進行觀察篩選的臨時用池,一般分有土池和無土池。有土池即池底鋪20厘米左右厚度的軟泥,池內不投水草或僅稀稀拉拉投放少量水草,池水深20厘米左右。若陽光能夠照射則用遮陽網或水泥瓦或竹籬笆將全池的大部分光線遮擋。若用無土池則水草的鋪設面積應占全池90%,且鋪設緊密沒有空隙,池水深30厘米左右。用溫度計測量池水溫度(池水底部)及運鱔容器內的水溫,若相差不到2℃,則可直接將黃鱔倒入。若水溫相差大于2℃,則可將裝鱔容器放入鱔池水中,讓其傳熱至水溫相近,再倒鱔入池。一般質量較好的黃鱔倒入池內后,會全部迅速游開并躲到水草下或鉆入泥中,很少會有黃鱔在沒有水草的水體中停留。投放密度一般每平方米2-5公斤。有條件的應盡可能讓鱔池保持微流水。黃鱔入池第二天早上,每立方米水用“鱔寶3號”1克和“鱔寶4號”5克,兌水潑灑,同時關掉微流水。潑藥后注意觀察,若發現黃鱔大量出洞或快速在池內游動,應立即往池內加水,以稀釋藥液。出現這種情況一般系池水的水量計算不準確或潑藥時兌水太少,潑藥不均,或藥物稱量不準,濃度過大或當時水溫較高。一般潑藥后大約3個小時即可恢復“微流水”。潑藥一般連續進行3天,第4天早晨每立方米水用“鱔寶1號”1毫升兌水潑灑,第5天用“鱔寶2號”0.5毫升兌水潑灑,均采取潑藥后3個小時恢復“微流水”。從第4天傍晚起,按黃鱔體重的1%投喂蚯蚓,河蚌肉或其體重的0.5%的配合飼料(用蚯蚓、濃縮料、魚飼料配合加工而成),投料點一般設在進水口附近,投料后加水入池,吸引黃鱔前來取食。若其能在兩個小時內吃完,則可在第二天加大投食量。反之則應減少投食量并增設投料臺。沒有添喂黃鱔濃縮料的養殖戶,應在黃鱔吃食正常(攝食量達2%以上)后,及時在飼料中添加“鱔寶5號”,連用3天。具體用量見說明。暫養黃鱔在高溫季節一般發病死亡常出現在入池后的7-10天,因此,我們把這幾天稱之為“暫養黃鱔的危險期”,一般養過15天就比較安全了。因此,我們一般在觀察池中都要觀察15天。這期間,凡是發現白天出洞不進洞的,鱔頭向上一動不動的,爬到水草面上煩燥不安的,在池內翻滾的,肚子朝上的,均要一一撿出,及時上市銷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發現死鱔要及時撿出處理并全池潑灑“鱔寶2號”。
52、哪些方式捕捉的黃鱔用于暫養效果較好?
用于暫養的黃鱔最好能夠弄清其來源,目前用于暫養效果較好的黃鱔來源依次是:籠捕、徒手捕捉、電捕、釣捕,藥物毒捕的黃鱔千萬不要用來暫養,否則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藥捕的黃鱔一般全身乏力,一抓即著。發現有這類黃鱔,千萬不可購入養殖。
第三節 暫養黃鱔的日常管理及黃鱔的催肥
53、暫養黃鱔有哪些較好的養殖方式?
從事黃鱔暫養可采用土池、水泥池(有土無土均可)、網箱三種主要方式,使用網箱的需建造適量的觀察池,以便先期觀察篩選。經觀察池剔出病弱鱔后,按大小分級投入池內或網箱即可開始養殖。
54、如何確定放養密度?
我們曾在一個10平方米的鱔池中投放20克左右的鱔苗約1000條,一直在該池內養殖達兩年,條重達200-300克,全池共產黃鱔達193公斤,平均每平方米產鱔近20公斤。這恐怕是國內目前最高的水泥池養鱔密度。在后期的飼養過程中,由于排泄量太大,我們不僅采用常流水,并經常潑灑EM菌液,才給其營造出一個勉強維持的狀態。當然,這僅是一個實驗。一般養殖戶在養殖時,其出產量以控制在每平方米8-10公斤以內為宜。水源條件好,技術水平高的養殖戶,每平方米的出產量最好也不要超過12公斤,因為在超高密度的飼養條件下,水質惡化快,黃鱔互相纏繞及打堆現象普遍,稍微處理得不好,極有誘發疾病的可能。收購黃鱔來進行養殖,一般當年增重倍數為1-4倍。若我們系當年4月份開始投放養殖,則每平方米投放2公斤以內為宜,而開始養殖時間越晚,則投苗數量可適度增加,但最好不要超出5公斤。初養者其放養密度還應再低一些,以確保養鱔順利。
55、養鱔池中需要放養泥鰍嗎?
雖然泥鰍活潑好動,對增加水中溶氧,防止黃鱔相互纏繞和清理黃鱔飼料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泥鰍搶食快而黃鱔吃食較慢等原因,我們在養殖中并不贊同鱔鰍混養,其理由如下:1、泥鰍的快速搶食會給黃鱔的正常馴食帶來困難,造成馴食不成功。2、不利于觀察黃鱔的吃食情況,泥鰍食量大,一個池內混養10-20%的泥鰍,若該池的黃鱔因飼料不適口或患上了腸炎而采食甚少,剩余飼料可被池內的泥鰍一掃而空,使我們無法及時發現我們飼料的缺點或黃鱔已患病。3、混養泥鰍增大了黃鱔感染病蟲害的可能。兩種魚類其體內寄生蟲的主體各有不同,而將其混養,增大了相互感染的機會,使雙方的病蟲害感染可能增大。
56、如何較好地解決黃鱔的飼料?
解決黃鱔的飼料可因地制宜,如云南大理的學員鄒泗洪,因其叔父辦有一個肉牛屠宰場,因而能夠獲得大量的牛肺等內臟。鄒先生便以牛內臟為主,配以適量的魚飼料,使養殖增重近1000公斤黃鱔,只花了幾百元購買飼料。廣西北海的謝先生利用當地豐富價廉的蚌肉作為主料飼喂黃鱔,也把黃鱔的生長成本控制在了3元以下。而湖南益陽的賀先生則利用當地小雜魚豐富的特點,以小雜魚為主養殖黃鱔,飼料成本也同樣較為低廉。解決黃鱔飼料問題還應因人而異。廣西賓陽的覃先生,因剛剛踏入社會,無錢購買飼料,于是便依靠從附近養殖場拉豬糞和雞糞,拌合甘蔗渣發酵大力發展蚯蚓和蠅蛆養殖,幾乎完全依靠培育的活動飼料養黃鱔,去年出售1300多公斤大規格黃鱔,收入4萬多元,卻未花一分錢去購買飼料。
57、配合飼料養鱔有何優勢?
早在1998年,江蘇省鎮江飼料公司就開始研制生產黃鱔專用配合飼料,目前全國已有多家飼料廠加入了黃鱔飼料的生產行列。使用配合飼料有以下優點:①飼料有保障,便于儲藏,一次購入,逐漸使用,是規�;B殖黃鱔的重要前提。②營養成份全面,黃鱔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③便于拌加藥物防治病蟲害。④加工投喂方便。⑤能避免將病蟲從飼料中帶入鱔池。⑥不易污染池水。
58、普通魚飼料可否用于飼養黃鱔?
由于目前黃鱔專用配合飼料的生產廠家太少,黃鱔養殖戶不易直接購買,且因路途遙遠,即便購買也必須負擔高額的運輸費用,無形中增加了養殖成本。再加之目前的黃鱔專用飼料的售價偏高,每噸近8000元。購買目前市面上的專用飼料養殖黃鱔,每市斤黃鱔養殖成本可達8-10元。就是在黃鱔銷售價格較高的江蘇省,養殖戶也難于接受。因而目前全國的黃鱔專用飼料銷售非常有限。而銷量小,黃鱔料的價格也就便宜不了。我們在自己養殖和培訓學員的過程中,一直在尋找一種既方便又能使飼料成本不高的飼料解決途徑。我們經反復試驗,發現普通魚飼料中有不少飼料可以用于飼養黃鱔,如鰻魚料、江團料、烏魚料、鯉魚料、蛙料、羅非魚料等等,只要動物蛋白含量高,蛋白質水平在35%以上的魚飼料,幾乎都可用于飼養黃鱔。
59、使用黃鱔濃縮料有何優勢?
普通魚飼料雖然可用于飼養黃鱔,但其飼料轉化率卻仍不理想。一般使用鯉魚料加蚯蚓投喂,需3-4斤飼料才能使黃鱔增重1斤,使用鰻魚、江團料投喂,也需2-3斤才能使黃鱔增重1斤,每斤黃鱔的飼料成本在6-8元之間。經咨詢有關動物營養方面的專家,發現影響飼料轉化率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黃鱔對氨基酸等營養成份的要求大幅度高于其它普通魚類。為在普通魚飼料的基礎上,使飼料水平能夠滿足黃鱔的生長需要,我們經反復對比試驗,成功試制出了黃鱔專用濃縮飼料,并將于2003年底投入批量生產。使用該濃縮料,一般可將黃鱔的飼料成本控制在4元以內,且黃鱔吃食速度快,不易發生腸炎,腸道上常見的棘頭蟲等寄生蟲也不見了,吃食量和生長速度也比不使用濃縮料前有了顯著的增加。
60、黃鱔飼料如何加工?
對于單一的使用蚯蚓、蠅蛆、小雜魚、動物內臟等飼喂黃鱔,其飼料不需加工而直接投喂。對較大的野雜魚及動物內臟,僅需先放在冰箱或冰柜中低溫冷凍滅菌,然后切碎即可投喂。對于規模飼養者,使用配合料養殖黃鱔,則必須要進行再加工,否則黃鱔不會吃。首先將購回的魚飼料粉碎(越細越好),按當時的黃鱔吃食量稱取適量的魚飼料,并按1%的比例加入黃鱔濃縮料,再按5-10%的比例摻入小麥面粉,澆灑適量水(一般1公斤料加水300-400毫升,具體加水量根據飼料種類不同而有所區別,其加水比例自行摸索掌握)。加入蚯蚓,充分拌勻上機,用絞肉機(使用3-4毫米�?祝⿲⑵浣g成細條狀(如蚯蚓)的軟條飼料,稍晾一會(由于剛加工出來時溫度較高,粘性較重,稍晾一會可避免相互粘結),用手輕輕翻動,讓較長的條自然斷開,然后便可逐池投喂。加工較好的飼料,應是下水后兩個小時內不散。若加工出的條狀不理想可能是用水量沒有掌握好或是沒有添加黃鱔濃縮料,因該料中含有特殊粘結劑,對飼料順利成形并長時間入水不散很有幫助。軟顆粒料應現做現用,不宜久存。
61、飼料中添加蚯蚓的比例如何掌握?
據試驗,在配合飼料中添加3%的干蚯蚓或蚯蚓粉,黃鱔取食速度比添加2%的快1倍以上,而添加4%、5%、6%、7%、8%的對比組在取食速度上幾乎沒有差異。說明黃鱔飼料中添加不少于3%的干蚯蚓對黃鱔具有相當的“誘惑力”。由于蚯蚓活體的含水量約為80%,而風干蚯蚓的含水量約為8%,則1公斤干蚯蚓相當于4.6公斤鮮蚯蚓,則100公斤干飼料在加工投喂時,我們應加入不低于 13.8公斤的鮮蚯蚓。雖然經馴化的黃鱔,對不含蚯蚓的配合料也能采食,但其采食量及采食速度卻與加有足量蚯蚓的飼料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在平時的配料中,1公斤干料最好加入不低于150克的鮮蚯蚓。在初期開食、馴食過程中,蚯蚓的加入量還應適當增加。
62、飼料的加工機械如何選擇?
在黃鱔的飼料加工機械中,最常用的是絞肉機和小型面條機,均有手動和電動之分。對于小規模的家庭養鱔,至少應配備一臺手動絞肉機(帶3-4毫米�?祝s100多元)。對于較具規模的養殖戶,則應配備一臺電動絞肉機,一般帶3-4毫米�?�,配1.1-1.5千瓦電機,每臺約500-800元。對于大規模的養鱔場,還應配備一臺家用的小型粉碎機,以便粉碎魚飼料。粉碎機有錘片式、爪式、對輥式、水滴型等多種,以選用爪式粉碎機最為理想。對于飼養規模很小(50公斤以內)或需征對少量黃鱔投喂藥物,則可將小麥面粉的添加量增加到20-30%,用手將濕料揉搓成厚度為0.5厘米左右的面團,再用刀將其切成長約3-5厘米,如筷子小頭粗細的軟條,稍加涼干即可投喂。
63、黃鱔的投食量如何掌握?
黃鱔一般采食鮮料量為其自身體重的1-5%,而按干料的重量計算則為0.5-2%。由于我們的黃鱔濃縮飼料中含有特異的誘食劑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的作用。黃鱔的消化液分泌量少,吸收速率低是生長不快的重要原因。因此,使用我們研制的黃鱔濃縮飼料后,其攝食量會大幅度增加,增長速度也相應加快。但是,由于黃鱔有貪食的習性,我們投食的最高限量應控制在其體重的10%以內(鮮料或濕料重),初期投料應由少到多逐步添加。一般水溫在25℃以上時,我們初次投料以濕重1%或干料重0.5%為起點,觀察吃食情況再隨之增減。當水溫低于25℃,則初次投料應比前面的標準再減半為宜。
64、養鱔池需要經常換水嗎?
同養其它魚類相比,養殖黃鱔的用水量是比較少的。其換水頻率與養殖密度密切相關。一般養殖量在每平方2公斤以下時,即便是在夏季,一個星期不換水也無大礙。具體換水應根據池內的水質確定。在陽光下,若池水為嫩綠色,則為適宜的水質,若池水為深綠色,應考慮換水。一般每次換掉池水的三分之一即可。若池水發黑,用手沾起來聞一聞,已有異味,應立即換水,且換水量至少要一半。一般養鱔池,夏天大約3天換一次水,而春末、秋末低溫時間,可1個星期換1次水,而冬春黃鱔冬眠時節,則可半個月換1次水。具體視水質情況而靈活掌握。
65、養鱔池中的污物需要經常清理嗎?
黃鱔吃食大量飼料,排出大量糞便,所以我們只要拉開黃鱔棲息的水草,就會發現下面存有大量的黑色污物,似乎非常臟。其實,這些污物系日積月累而行成,其分解時排出的氨等有害物質已經被水草吸收,不會危害黃鱔。所以,為了給黃鱔一個安靜的棲息環境,也為了減少勞動強度,在一個養殖季節內,完全可以不清理,但為了加速糞便的分解,保證水質良好,在吃食季節,我們有必要每隔3天左右用EM菌液兌水全池潑灑。
66、養殖池內的青苔、浮萍等需要清除嗎?
養殖池中容易生長大量的青苔和浮萍,影響黃鱔活動和呼吸,應予清除。尤其是黃鱔的食臺附近生長的青苔,會影響黃鱔的取食,故應經常人工清除。有土池中經常會生長一些雜草,有的雜草形成細密的草網,影響黃鱔活動,應予及時拔除。在日光的照射下,有的水面出現“水皮”,經觀察對黃鱔養殖也無妨礙,但對觀察黃鱔的吃食及活動帶來不便,因此應予撈除。
67、養殖池內的水溫如何管理?
為保證水溫在黃鱔的適溫范圍內,我們有必要選擇有代表性的養殖池,在池中投放溫度計,并注意加以觀測,尤其是在過熱或過冷的時候,更應注意,以免因水溫不適而使黃鱔發病甚至死亡。在夏天高溫時節,若我們發現水溫接近或超過30℃,應立即加注新水,并將池水加深,同時為控制水草叢中的氣溫及水溫,可采取在水草上鋪蓋遮陽網(一般不必搭架)或使用其它遮蔭措施。在春末及深秋,水溫偏低,不利于大量吃食,可適當減少水草的覆蓋面,并將黃鱔的投食時間逐漸提前,以期增大黃鱔的采食量。在冬季低溫情況下,可采取在養殖池的水草上部分覆蓋塑料膜的方式,一方面防止水草被凍死,同時也利于增加池溫。池水應盡可能加深。在冬季不結冰或只結薄冰的地區,冬季可直接在無土池越冬。在冬季容易結冰或冰凍歷害的地區,應考慮有土越冬或采用室內加溫越冬。
68、為什么要經常巡視養殖池?
養殖戶至少要每天早、中、晚巡池一次,如條件許可,更應經常巡池。一些從事規模養殖黃鱔的,更應抽時間巡視,不要認為交給養殖人員去養就一了百了。養殖業是個要求責任心很強的行業,任何粗心大意都可能使養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導致養殖失敗。尤其是在下雨天氣,我們更應加強巡視。看是否有排水管堵塞現象,看排水溝是否通暢,看是否有黃鱔逃出池外……通過巡視,我們能及時發現問題,并想法加以改進,從而避免或減少損失。
69、土池內的黃鱔如何捕撈?
在黃鱔的吃食季節,當我們把池水加深到50厘米,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黃鱔都棲息于漂浮于水面的水草中。因此,要捕撈土池中的黃鱔,只需先將池內雜草清除掉,然后在池內堆放見方約1平方米大小的草堆,第二天早晨用一塊紗布或紗窗網做成抄網,從水草下面往上移動,直至四周出水,然后將網內的水草撿出,黃鱔即在網內。如此反復兩三天,幾乎可捕盡池內的所有黃鱔。而黃鱔在冬眠期間,一部份黃鱔蜷伏池底,有的甚至鉆入泥內,用堆草捕鱔的效果就不那么理想了。因此,如果土池內的黃鱔我們計劃冬季要出售,則應在停食前將其捕起,暫養于水泥池或池底鋪有彩條布的臨時池內。
第四節 網箱養鱔
70、網箱養鱔有什么優勢?
采用網箱養殖黃鱔具有以下優勢:①投資較小。一般一口底面積為10平方米的網箱,制作成本在100元左右,一次性投入不大,而且還可使用3年左右。②方便在漁塘開展黃鱔養殖。在漁塘中設置網箱,養鱔養魚兩不誤,可有效利用水面,只要合理安排,對池塘養魚沒有明顯影響。③規模可大可小。網箱養殖可根據自身條件,規�?纱罂尚 囊恢坏綌蛋僦簧踔燎е灰陨�,投資幾百元至上百萬元均可。④操作管理簡便。因網箱只需移植水草,勞動強度小,平時的養殖主要是投喂飼料和防病防逃,管理項目少,簡單方便。⑤水溫容易控制。網箱放置于池塘等水域中,水體較大,夏季炎熱時水溫不會迅速上升,更不容易達到30℃以上的高溫。⑥養殖成活率高。網箱養殖由于水質清新,水溫較為穩定,因而養殖成活率較高。
71、如何自制網箱?
制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也稱篩絹布),一般在賣鐵絲網、紗窗網的地方有售。一般每平方米售價2-6元不等。選購時應注意選用網目較小(以黃鱔尾尖無法插入網眼中為宜),網眼均勻,用手指甲用力刮經線或緯線,線緊而不移位,使勁拉扯及揉搓,感覺非常牢固的方可選用。網箱一般制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于20平方米為宜。箱體深度為1.2-1.5米(一般入水深度為50厘米,水面上的70厘米為防逃部分)。根據網箱的大小裁剪網片,采用優質尼龍線,用縫紉機或鞋底機進行縫合。網箱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于捆綁到支架上。
72、哪些水域適宜設立網箱?
但凡水位落差不大,水質良好無污染,受洪澇及干旱影響不大,水深1-2.5米的水域均可考慮設立網箱,靜水或微流水均可。在各類型的水域中,以池塘最為適宜,其次是水位穩定的河溝、湖汊和庫灣。
73、池塘中布設多少網箱為宜?
限制池塘設立網箱數量的主要因素是水質。一般情況下,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的總面積以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為宜;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但同時應依據以下幾方面情況而綜合考慮面積的增減:池塘水源好,排換水容易可多設;池塘內不養魚或養魚密度低可多設;養殖耐低氧魚類(如鯽魚)的池塘可多設。反之,則應適度控制網箱的設立面積。
74、網箱如何安放較為合理?
在網箱規模養殖中,一般把兩排網箱并列為一組,組與組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兩排之間用木板或竹片搭成“跳板”,供養殖人員投料及巡視時行走。網箱分為固定網箱和浮式網箱,一般水深1.5米以內的池塘,水位漲落程度不大,可考慮設立固定網箱,即向池底打樁,然后在樁上綁上一些竹桿或木棒,用以支撐網體。水深1.5米以上,水位起伏不定,可考慮設立浮式網箱,即用廢舊油桶、輪胎等,將整個網箱托浮于水面,而采取向岸上拉鋼繩等進行固定。也有將各個網箱獨立分開,采取撐小船進行觀察及投料管理的。
75、投鱔入箱前需作哪些準備?
用于養鱔的網箱應提前安放入塘,利于藻類著生而使網布光滑,避免擦傷鱔體。大量移植水草入箱。水草面積應占全網箱內水面的80%以上,且水草布設緊密沒有空隙。按箱內水體積計算,每立方米水用“鱔寶1號”1毫升及“鱔寶二號”0.5毫升進行潑灑,包括水草上邊一定要潑到,用以殺滅病蟲。
76、網箱養鱔的密度是多少?
一般而言,網箱養鱔雖然在湖南省曾經創出每平方米養鱔達53公斤的高密度記錄,但初養者的出產量計劃最好還是控制在10公斤以內為宜,因而在投鱔時,我們就要充分考慮我們暫養期的長短,可能帶來的增重等因素。如果暫養期間吃食生長期長,則以每平方米投放1-2公斤為宜,反之則可適當考慮增加投放量。如果僅僅是冬季儲養,則密度可大些。黃鱔經觀察池觀察篩選后便可分級入箱,并對每口網箱進行編號,同時對每口網箱的投入重量及大約尾數作一個記錄。尾數的計算為:隨機稱取1-3公斤,清點條數后計算每公斤平均尾數,再乘以投放的同規格的總重量即得。
77、網箱養鱔如何設置投料孔?
在網箱內投放竹管圍成的1平方米見方的“竹框架”,或木條釘成的木框,讓其漂浮入水面。當網箱內其它水面都密密匝匝地鋪上水草時,卻留出框內一塊地方不鋪,從而在箱內形成1個可見箱底的孔洞,我們稱之為“投料孔”。較大的網箱可多設1個投料孔甚至四角各設一個。此“孔”不僅是投料孔,同時也是我們觀察黃鱔吃食及活動情況的“觀察孔。”若水草生長侵入“孔”中,則應及時剪掉,以確�?锥雌鸬綉械淖饔�。
78、網箱養鱔如何把好防逃關?
網箱養鱔在防逃方面要求特別細致,粗心大意會造成逃鱔損失。①在加工制作網箱時,一定要力求牢固,網布連接縫合要求有2-3條縫線,網箱縫制時上下緣有繩索,底部四角尤其要牢固。②網箱下水前再仔細檢查,看是否有洞或脫線。③固定網箱的木柱及捆綁的繩索要牢固結實,以防網箱被風刮倒而逃鱔。④固定式網箱在池塘加水或遇暴雨時要注意巡查,防止因水位升高而逃鱔。⑤箱沿水草過高時要及時割除。⑥大風時注意網箱是否被風刮垮。⑦及時消滅老鼠,防其咬破網箱。⑧防止人為破壞。⑨由于養鱔網布的孔眼小,藻類植物的大量著生會堵塞網眼,使箱內外的水體交換困難。因此應每隔一個月或視具體情況刷洗網壁,同時檢查網箱是否有破洞。
79、如何處理魚鱔共處一塘時的一些矛盾?
池塘中設立網箱養鱔,黃鱔排出的大量糞便及殘余餌料會給池水帶來污染,造成水中溶氧量下降。如果池塘換水容易或有增氧機,或放養魚的密度不大,則影響不大。在沒有這些條件的魚塘,則以放養耐缺氧的魚類,如選擇鯽魚為主養魚,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池塘加水時,水位升高,要注意加水水位以固定式網箱不會逃鱔為宜,或及時提高網箱;池塘排水時,最大限度是不能“吊箱”。防治黃鱔及魚的病蟲害,施藥時要充分考慮兩種魚類的用藥限度,以防發生不測。
80、網箱養鱔在冬季如何管理?
網箱暫養黃鱔,一般最多在春節前后即已全部銷售完畢。可將網箱起水后,洗刷干凈晾干,折疊裝于編織袋或麻袋中,放在陰涼處,避免太陽直射,嚴防老鼠或腐蝕性化學物質損害,管理得當,網箱可使用3-4年以上。冬季黃鱔銷售后,若網箱仍放置于池塘中,則應全部沉沒于水中,以防冰凍造成破損。若箱內黃鱔需進行越冬,則應在停食前強化培育,增強黃鱔體質。在水草上搭蓋塑料膜,以減少霜凍水草的死亡,保持黃鱔的良好棲息場所。對于北方霜凍歷害的地區,則應考慮溫室越冬而不應在池塘越冬。
第五節 休稻養鱔
81、何為“休稻養鱔”?
休稻養鱔即將稻田稍加改造成養鱔土池,專業用于養鱔而停止栽種水稻的一種新型模式。
82、為何要開展“休稻養鱔”?
在以糧為主的糧食緊張時期,為增加農民收入,我國曾大力提倡稻田養魚,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被世界銀行有關專家譽為“小糧倉”、“小銀行”,為我國的養魚事業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近年來,隨著糧食產品的不斷豐富,我國政府及時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的新方針。同時,隨著養魚業的高速發展,逐步向專業化及密集型、生態型發展。一些地區的政府部門及時提出了“休稻養魚”的新思路,并經實踐推廣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再加之以前開展的稻田養鱔存在著眾多的突出矛盾,因此我們建議各位欲開展稻田養鱔的朋友,最好采取“休稻養鱔”。
83、稻田養鱔有哪些突出矛盾?
稻田養鱔既要考慮黃鱔的正常棲息、生長,又要考慮水稻的營養需要及病蟲害防治,因而往往容易出現一些矛盾。而解決矛盾的方法多數是以放棄一方的最佳效果而得以協調。其主要矛盾有:①排水曬田是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而此期間卻正是黃鱔的吃食生長旺季。解決方法一般是要么放棄排水曬天,要么放干水讓黃鱔放棄吃食生長的黃金時節而入洞“夏眠”。②噴灑農藥是稻田養鱔者較難處理的一個矛盾。對黃鱔危害較小的藥物其殺蟲效果可能又不理想;殺蟲效果好的又怕對黃鱔造成危害,思前顧后,往往讓稻田養鱔者難于決策。③水稻生長后期,又正是黃鱔的吃食生長旺季,大量投食會使稻田肥度上升,從而導致水稻“瘋長”造成倒伏減產;而減少投料又不能獲得滿意的黃鱔增重量。④水稻收割后,給黃鱔提供遮蔭條件的水稻沒有了,而此時光照仍然較強,黃鱔鉆入洞中躲藏。環境的突變往往使黃鱔的采食量明顯下降,從而影響黃鱔生長。
84、“休稻養鱔”有哪些優勢?
與稻田養鱔相比,休稻養鱔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能夠給黃鱔提供良好的棲息和吃食生長條件,可動用一切資源滿足黃鱔生長吃食需要而不必像稻田養鱔一樣還要顧及水稻。②停止種植水稻而改建成養鱔土池后,無論是放養密度還是單位產量,都能比稻田養鱔大幅度的增加。③黃鱔生長更快,成活率更高。土池養鱔能夠使黃鱔的采食量盡可能達到最大化,因而生長迅速。土池養鱔時,黃鱔棲息較為集中,防治黃鱔的病蟲害施藥成本低,防治更徹底,鳥、鼠等敵害較易發現和消除,黃鱔存活率更高。④日常管理更加方便。黃鱔飼養于土池內,集中棲息于水草叢中,平時投食及觀察均非常方便。⑤捕撈容易。土池養鱔可采用堆草誘捕等簡便方式進行捕撈,一般捕盡率可達95%以上。不會損傷鱔體,勞動強度低。而稻田養鱔一般采取挖泥收捕,不僅勞動強度大,且捕盡率不高,一般僅60-80%,尤其是鱔體損傷嚴重挖斷挖死黃鱔多,極大地降低了商品質量,影響養鱔的效益。
85、如何進行“休稻養鱔”?
①將稻田按前面所講的方法,將其改造成每個不大于100平方米的養鱔土池。②在土池內設立規則的竹框,放置水草。③根據情況建造不同規格的鱔池。若只作暫養,則每畝面積需配套修建10平方米左右的觀察池2-3個。若打算自繁自養則需配套修建繁殖池、育苗池等。其養殖管理與土池養鱔一致。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