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健康種苗培育技術是培育高質量對蝦種苗的保證,只有健康的種苗經過養殖才能使養殖戶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就南美白對蝦健康種苗生產的幾個技術性關鍵環節總結如下,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 控制和消滅病原體
隨著養殖環境的日益惡化,海區水體的病毒、細菌也隨之增加,嚴重地影響了對蝦育苗。因此對海水進行消毒處理是保證對蝦育苗成功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做法:從海區抽取的海水進入蓄水池進行沉淀,24 h后,經沙濾池過濾的海水再經用80~120目的尼龍篩絹網過濾后入池。然后,對育苗用水進行消毒,可以直接通入氯氣,也可加入次氯酸鈉、漂白粉或漂白精,使水中有效氯含量達15~20 g/m3,12 h后再加入硫代硫酸鈉,以除去過量的氯氣。
2 改善和優化培育環境
2.1 科學合理的幼體培育密度
對蝦育苗的幼體培育密度依據對蝦發育的不同時期靈活掌握,太少或太密都不利于水質的調控及餌料的投喂,過密易形成應激環境,易誘發疾病等。合理的培育密度:無節幼體期30~35萬尾/m3水體;蚤狀幼體期25~30萬尾/m3;糠蝦幼體期15~20萬尾/ m3;仔蝦期10~15萬尾/m3。
2.2 適時適量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
育苗水體中使用活菌生物主要是在對蝦育苗初期使用,目的是使水體環境形成優勢的有益種群,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使用方法如下:無節幼體下池前,培育池接入10×10-6含量為20億/g利生素(芽孢桿菌)和5×10-6光合細菌,并在蚤狀幼體期每天追加3×10-6光合細菌,在糠蝦期每天追加2×10-6芽孢桿菌直到仔蝦第5 d。
2.3 合理使用水質改良劑
當幼體發育至糠蝦幼體后,可投放(3~5)×10-6的水質改良劑如沸石粉,凈化水質,吸附有害物質,提高糠蝦食欲,并把池面遮光布打開,充分利用太陽光照,使育苗水體形成良性循環,達到藻相平衡,既節省餌料成本,又可使幼體健康發育。
3 做好育苗期間的病害防治措施
3.1 親蝦營養管理
多種優質鮮活餌料結合投喂是親蝦培育成功的經驗,活沙蠶、魷魚、鮮牡蠣等是理想的餌料。飼料投喂要以按時適量,多餐多點投喂,滿足親蝦攝食為原則。親蝦培育每天投喂鮮活飼料為親蝦重量的25%。每天分四次定時投喂,上午6~7時、中午12時、下午6時、晚上8時各喂1次,上午、下午應多喂,約占總投喂量的3/5,并多檢查親蝦攝食情況,調節投喂量。一旦發現攝食差、體質下降的親蝦要及時定期淘汰,以提高親蝦產卵質量。南美白對蝦親蝦使用最好不超過半年。親蝦的催熟培育水溫控制在28~29 ℃之間,蝦苗培育水溫控制在25~30 ℃之間,嚴禁高溫育苗,提高對蝦種苗免疫力。
3.2 病害防治
建立預防病害的隔離制度,嚴格規范消毒管理措施。首先要嚴格消毒,親蝦培育池、產卵池、蝦苗培育池以及工具在使用前要用漂白粉(80~100)×10-6或高錳酸鉀(40~50)×10-6進行消毒,使用工具要專池專用,專人專用。親蝦入池前或產卵前要用(20~30)×10-6的聚維酮碘消毒3~5 min。其次是發現病蝦要及時分離,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蝦苗培育期間要經常觀察蝦苗的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少用藥,不使用國家禁止藥物。
4 做好對蝦健康種苗培育的飼養管理
4.1 骨條藻的投喂方法與注意事項
首先必須對培育的骨條藻進行檢測,蝦苗培育選用的藻類最好選擇在生長高峰期時采收,投喂時用60目的網袋搓洗再投喂,此時濃縮液具有新鮮藻香味。生長高峰期后,骨條藻體色老化、變質,對幼體具有毒害作用,切忌投喂。其次,建立骨條藻的保種措施,在顯微鏡下選擇骨條藻的增大孢子進行提純復壯。
4.2 豐年蟲使用的注意問題
首先要嚴格消毒,孵化前用強氯精(80~100)×10-6浸泡消毒10~15 min。其次,豐年蟲要用高鹽度海水孵化,徹底干凈地使鹵蟲無節幼體與蟲殼、死卵完全分離,防止蟲殼及死卵對幼體造成損害和傳播原生幼體動物等病害。
4.3 人工餌料的投喂
幼體餌料以蝦片、Bp、黑粒等人工餌料為主,結合骨條藻、豐年蟲等生物餌料投喂,每天投喂5次,餌料投喂以少量多次為原則,根據水色,攝食情況,餌料的剩余靈活調整餌料量。
4.4 建立完善的水質監控規程
通過對水質各參數的監測,及時對水質進行調節,主要參數有:pH值7.9~8.5,氨氮小于0.6×10-6,亞硝酸鹽小于0.1×10-6,水溫25~30 ℃。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