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6.肌肉壞死(自發性壞死)
蝦的肌肉壞死癥狀是在橫紋肌塊出現白色不透明區,特別容易發生在后端節處。在持續的嚴重壓迫,如密度過高、低溶解氧、溫度或鹽度突然變化、人為過分粗魯的操作等情況下很容易發生。在初期癥狀出現時,如能降低壓迫因子,可以恢復原狀,中度感染時僅部分身體可復原而末梢則無法恢復原狀。如大部分區域均出現癥狀則來勢兇猛,蝦可能在1~2天死亡。
"爛尾"(tairot)是此病癥慢性與腐敗的表現形式。此時腹部或附肢末稍部位完全壞死,既而轉變為紅色并開始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種癥狀很容易與"牛奶"蝦混淆。
7.絲藻附著癥
蝦塘的浮游生物若未能大量繁殖時,其水質較為清轍,陽光可直接射入下層,此時若是池底存有大量有機質,很容易使底層絲藻大量繁殖。這樣絲藻不僅在夜間會消耗大量氧氣,增加泛塘的可能性,而且還能降低蝦體的活力,并阻礙蝦的行動。在養殖后期為防止塘底形成還原層,常需換水,此舉常造成透明增加給絲藻造成可乘之機。尤其是在低水溫時,蝦長時間未蛻殼,至水溫高時,絲藻大量繁殖極易布滿蝦殼上,嚴重影響蝦的活動與攝食,甚至造成蝦大量死亡。遇此情況時,可使用茶餅(50~75千克/畝)刺激蝦蛻殼,在臺灣一般使用克藻凈(0.2 × 10-6~0.4 × 10-6。但最根本的辦法是做好管理工作,保持蝦塘的水色,以避免造成絲藻繁殖的有利環境。
三、養殖池中的敵害生物
利用潮差直接引進海水的蝦塘,雖可經由細網篩絹過濾雜魚與雜蝦,但卻無法阻止魚卵與蝦卵和螃蟹幼體等生物流入,因此在咸淡水區域養殖場經常發現大量的五須蝦(脊尾白蝦)繁殖,以及不少肉食性的魚類如黃鰭鯛、烏塘鱧、鰻鱔等魚類繁殖,若不設法加以清除,其增殖的數量將極為驚人,不僅與養殖蝦爭食料,而且在繁殖季節里螃蟹等四處筑巢,嚴重影響蝦塘塘基的堅實,若遇大雨季節,極易造成蝦塘崩塌,引起蝦類流失和逃走。同時在蝦池繁殖生長的魚類,可能為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寄主,若不予以清除,會造成疾病流行。在養殖過程中可用茶粕進行中間毒塘,因茶粕含有10%皂精( saponin),蝦類對皂精毒力之抵抗力較魚類強40倍。在海水魚塘中,皂精對草蝦的致死濃度為 75×10-6,而對魚則為1× 10-6~ 1.5×10-6,所以只要用 2.5 × 10-6~10×10-6的皂精,即可殺死各類雜魚,而對草蝦無不良影響。
至于蝦塘中的五須蝦(俗稱白蝦)的繁殖,危害性很大,亦相當可怕,不可低估。這種蝦繁殖速度很快,而且生性極饞,不僅搶食草蝦的餌料,而且會成群侵擊正在蛻殼的蝦體;當繁殖過多時,將會嚴重影響池中的溶解氧,對養殖的斑節對蝦造成極大威脅。
防治方法:應立即采取分段養殖,縮短養殖時間,捕除五須蝦(脊尾白蝦),防其大量繁殖,可在池塘內多設吊網(傘網),在吊網內投放餌料加以誘集捕捉清除。
目前我國南方養殖斑節對蝦的地區主要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沿海,近年在浙江省部分地區及上海市郊也試養成功。隨著放養密度的增大,導致蝦病的不斷蔓延,疾病的種類和傳染的途徑也相當復雜,至今對其病因和病原以及治療方法均未明確。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