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要想取得好的養殖效益,應從市場需求出發,根據池塘條件、苗種和飼料來源、養殖技術水平、資金投入能力和歷年的養殖經驗做好魚種放養計劃。確定具體的魚種放養計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養殖品種 養殖品種要選擇市場有銷路,經濟效益好的品種。對于現階段養殖技術尚未成熟、飼料沒有保證、苗種來源困難或市場較小的種類要慎重選擇,把握性不大的品種不要大規模飼養,但可以先進行小面積試養,待取得成熟的經驗后,再擴大養殖面積。
養殖周期 選擇養殖周期短的品種,這樣資金回收快,經濟效益也高。一年養兩茬,第一茬在秋季商品魚出池后,放養大規格的二齡魚種,第二年春季強化培育,最晚于6月底出池,商品魚一定要達到市場需要的規格。商品魚出池后馬上進行池塘處理,可放養魚種繼續養成魚,也可以放養夏花魚種。如確定養殖草魚,要根據計劃確定放養魚種的規格。養殖商品魚要放養大于250克/尾的大規格草魚種,以保證當年能長成商品魚。如果要養成二齡魚種,可放養較小規格的春片魚種。對養殖周期長的品種,要先進行養殖經濟效益預算,切不可草率行事。
混養品種 要以魚類的食性為基礎,以合理利用池塘飼料和水體,充分發揮養殖魚類之間的互利關系為出發點,確定搭配養殖品種。投喂的商品飼料,主要被草魚、鯉魚等搶食能力強的魚所食,部分較小顆粒的飼料被鯽魚、團頭魴和各種小規格魚種所食,還有一部分粉狀飼料則被鰱、鳙魚所利用,全部商品飼料都能直接有效地得到利用。吃食魚的糞便可為鰱、鳙魚提供大量有機碎屑,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肥料。同時鰱、鳙魚還可起到調節水質,降低水環境富營養化的作用。
每種魚都有自己的棲息習性。主食浮游生物的鰱、鳙魚生活在水體的上層,草魚、團頭魴等草食性魚類在水體的中、下層,鯉、鯽、羅非魚等則棲息在水體的底層。將這些魚混養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體,即在不增大局部密度的情況下,可增大整個魚池的放養密度,從而提高魚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和產量在一定的范圍內呈正比,放養密度提高,產量也隨之增加,但魚產量達到一定的值后,放養密度再提高,產量增加變緩。另外還必須保證出池商品魚達到市場要求的規格。所以放養密度的確定要根據池塘條件、放養魚類品種、規格、出池規格和飼養管理水平以及資金投入的情況而定。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