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暴發性流行病
[病原]目前經初步分類鑒定,可有三類細菌引起:(1)魯克氏耶爾森氏菌。菌體為短桿狀。(2)氣單胞菌。(3)河弧菌,菌體短桿狀,直或稍彎曲,極端單鞭毛,有動力等。
[病狀與診斷] 患病早期,從外觀觀察,病魚的口腔、頜部、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癥狀。剖開腹腔、腸道內尚見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述體表充血現象加劇,肌肉呈現出血癥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剖開腹腔可見,由于內臟器官受到損害,導致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且無食物。鰓灰白色顯示貧血,有時呈紫色且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根據病原菌的感染時期區分,3月-4月病魚出現的體表兩側,腹鰭下和尾柄等為甚,有的病魚可見突眼、鰓貧血,內臟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炎,有時也可見到腸道充氣腫脹,5月后的病魚癥狀是體表,多以鰓蓋下緣、鰭基和內臟充血發炎,有時口腔,肌肉也同時充血發炎。
[流行與危害] 暴發性流行病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流行病。此病流行季節長,從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溫在9度-36度之間,其中尤以水溫為28度左右發病最為嚴重。危害的淡水養殖魚類有鯽、鳊、鰱等,被危害魚的年齡已從1足齡以上擴展至2月齡的魚種。
[預防與治療]預防:(1)徹底清塘。生石灰干法清塘,水深約10厘米,每公頃用750千克-1125千克,8天(南方)或10天-15天(北方)后,放魚入池。漂白粉清塘,每立方水體用20克,7天后放魚入池。 (2)水體消毒。漂白粉消毒。掛簍或池邊潑灑法,每月1次-2次。二氯異氰尿酸鈉消毒。食臺掛簍或池邊潑灑法,每月1次-2次。復消凈。在食臺掛簍或池邊潑灑,每月1次-2次。(3)魚體消毒。每立方水體用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20克,水溫15度-30度,藥浴10分鐘-20分鐘。 治療:(1)消毒藥。生石灰。每公頃1米水深的水面用本品225千克-300千克,全池潑灑,可有效地控制并緩解此病。 漂白粉。每立方米水體用1克,全池潑灑。(2)內服藥。魚服康A型。每100千克魚體重用本品150克-200克,混飼,1天1次,連用3天。若病情較重,間隔3天后,再用1個療程。魚泰8號。用量為存塘吃食魚的3%。用法同預防方法中魚泰7號,連用5天-7天。魚血散。用量按0。1%魚體重給藥,1天1次,連用7天。
●白皮病
[病原]此病有兩種病原菌。(1)白毛極毛桿菌。(2)魚害粘球菌。
[病狀與診斷] 發病初期,尾柄處出現一個白點,并迅速向前蔓延擴大;直至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基部全部呈現白色。進而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皮膚無充血、發紅癥狀。嚴重的病魚頭朝下,尾朝上,頭部烏黑而死亡。
[流行與危害] 此病是夏花魚種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發生在鰱、鳙夏花魚種。發病后2天-3天內就會死亡,死亡率較高。每年的6月-8月為流行季節。發病的原因,多數是由于池水不清潔,使病菌繁殖;其次是因為施放了未經充分發酵的糞肥;再則是因捕撈、運輸和篩魚放魚種時,操作不慎,擦傷了魚體,病菌侵入而引起的。
[預防與治療]預防:(1)保持池水清潔衛生,供給豐富的天然飼料。(2)在放養魚前可用以下藥物消毒。食鹽,2%-3%,藥浴20分鐘-30分鐘。 治療:(1)漂白粉,每立方水體用1克,全池潑灑。(2)五倍子,每立方水體用2克-4克,全池潑灑。(3)紅霉素。每立方米水體用0。05克-0。1克,全池潑灑。
●打印病
[病原] 為點狀氣單胞菌點狀亞種。菌種短桿狀。革蘭氏陰性,適宜溫度為28度左右,PH值3-11中均能生長。
[癥狀與診斷] 患病的部位,通常在肛門的兩側,極少數在身體前部。親魚患病沒有固定的部位,全身均能出現病灶。初期癥狀是皮膚出現紅斑,有時似膿胞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鱗片脫落,肌肉腐爛穿孔,直到露出骨骼和內臟為止。
[流行與危害] 此病是鰱、鳙魚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國各養殖地區均能發生此病,其中以華中、華東、華北地區比較流行。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但以夏秋兩季最為常見。患此病多為鰱、鳙魚種、成魚和親魚,感染率頗高,發病嚴重的魚池,其感染率達80%以上。
[預防與治療]預防:(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在氣溫較高季節,經常加注新水,并保持池水清潔,可減少此病發生。(2)在發病季節,以水全終濃度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池水,可防止此病發生。 治療:(1)呋喃唑酮(2002年國家已列為禁用藥物,請勿使用。這里僅作為史料敘述)。20毫克/升水溶液浸洗。以0.1毫克/升-0.2毫克/升的水體終濃度,全池潑灑。(2)漂白粉。1毫克/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3)生石灰與漂白粉合劑。每立方水體用15克的生石灰與1毫克/升漂白粉合劑,全池潑灑。(4)復消凈。每立方水體用0.3克-0.4克,全池潑灑
●瘋狂病
[病原] 鰱碘泡蟲。魚體的各個器官都可寄生,但主要侵入寄主人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癥狀與診斷] 病原體侵入魚的腦部和感覺器官內,破壞正常的生理活動,致使魚在水中上竄下跳,抽搐似的打圈子,有時沉入水底,有時又仰臥水而,顯示出煩躁不安。病魚的外表黑瘦,頭較大,腦廓呈黃色,內部微血官可見充血,肝臟發紫并且腹腔積水。
[流行與危害] 此病全國各養殖地區均有發生,但以浙江省杭州地區最為嚴重,在各種不同養殖不域中均能發生,為當地嚴重的流行病之一,江蘇、湖北也有出現。從魚種到0.5千克以上的成魚都可致病,其中以0.5千克左右的鰱魚死亡率最高。
[預防與治療]預防:(1)每公頃用1500千克-1875千克生石灰和1500千克石灰氮徹底清塘,可殺來池底淤泥中的孢子,從而減少此病的發生。(2)在冬片放養前采用20毫克/升濃度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洗30分鐘,或用相當于20毫克/升石灰氮懸濁液浸洗30分鐘,這一措施能殺滅60%-70%的孢子。 治療:在6月-9月期間,每立方水體可用0.5克的晶體敵百蟲(純度為90%左右),每間隔15天-30天噴灑1次,可降低處于營養體階段孢子的感染率。
●指環蟲病
[病原] 病原體是指環蟲屬中的小鞘指環蟲。指環蟲蟲體頗小,能像螞蟥運動似地伸縮。
[癥狀與診斷] 當魚體鰓部嚴重感染此蟲時,鰓部顯著浮腫,鰓蓋張開,鰓絲暗灰色且粘液增多,呼吸困難。幼小的魚特別是鳙魚苗,常顯示鰓器官浮腫,鰓蓋難以閉合癥狀,不攝食,逐漸瘦弱至死亡。嚴重感染此蟲的病魚,肉眼就可看到鰓絲上布滿灰白色群體,若將這些白色群體用鑷子輕輕取下,置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明顯可見蠕動的蟲體,由此即可確診。
[流行與危害] 此病是魚苗、魚種及成魚養殖階段常見的一種寄生性鰓瓣病。指環蟲的分布很廣,全國各地普遍出現這種病,主要在夏、秋兩季流行。越冬魚種池中在初春溫度適宜時,容易發生。嚴重感染時,0.5千克左右的病魚鰓部,每片鰓片寄生有200個以上的指環蟲,破壞鰓絲表面細胞,從而使魚窒息死亡。
[預防與治療]預防:(1)生石灰帶水清塘。每公頃1米水深,用生石灰900千克,可有效地殺滅指環蟲,減少此病發生。(2)魚種消毒,夏花魚種放養前,用1毫克/升晶體敵百蟲溶液,浸洗20分鐘-30分鐘,可有效地預防此病。 治療:(1)晶體敵百中心。以0.2毫克/升-0。4毫克/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2)晶體敵百蟲與碳酸鈉合劑(1:0.6)。0.1毫克/升-0.2毫克/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3)高錳酸鉀。20毫克/升的濃度浸洗病魚;水溫10度-20度時,浸洗15分鐘-20分鐘;水溫25度以上時,浸洗10分鐘-15分鐘。
●復口吸蟲病
[病原]復口吸蟲的尾蚴和囊蚴。
[癥狀與診斷] 當魚種急性感染時,在水中掙扎游動,病魚頭部腦區和眼眶周圍呈現充血現象;若病魚失去平衡能力,臥于水面或頭部向下尾部朝上,魚體顫抖,并逐漸彎曲,短期即可出現大批死亡。慢性感染時,病魚眼球混濁,呈乳白色,嚴重時眼球脫落成瞎眼。診斷時可將病魚眼球水晶體止刮下的膠質放在盛生理鹽水的培養皿中,稍加搖動,憑肉眼可以觀察到游離在生理鹽水中蠕動著的白色粟米狀蟲體。
[流行與危害] 此病在全國各養殖地區均有發生,尤以長江流域各地較為嚴重,主要流行季節為春、夏兩季。此病能造成魚苗、魚種在批死亡。2齡以上的家魚和1齡以上的金魚則引起瞎眼、掉眼,影響健康。
[預防與治療] 當魚被復口吸蟲感染后,就難以治療。因此,只有設法截斷其生活史的環節,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此病發生。(1)殺滅椎實螺。椎實螺是復口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放養魚苗魚種之前,用生石灰或茶餅徹底清塘,殺死椎實螺。每公頃水深1米用750千克茶餅或用100毫克/升-125毫克/升生石灰清塘。(2)槍擊鷗鳥。驅逐在魚池上空盤旋的鷗鳥,可減少此病發生的機會。(2)藥物治療。一是用二丁基氧化錫。內服,一次量,每千克魚體重用0.25克,日服1次,連用5天。二是用硫雙二氯酚。內服,日服1次,每100千克魚體重給藥20克-30,連用2天-5天。三是用滅蠕靈A型。內服,日服1次,每100千克魚體重給藥20克-30克,連用5天-7天
●多態錨頭鳋病
[病原]是由甲殼動物引起的體表病,常見的為寄生于鰱、鳙、團頭魴和鯽體表、口腔的多態錨頭鳋。
[癥狀與診斷] 錨頭鳋以頭胸部深深地插進寄主的肌肉里或鱗片下,而部分的胸腹部卻裸露在魚體外面,形狀似針故又稱針蟲病。蟲體所寄生部位的周圍常紅腫發炎,并有溢血而出現的紅斑。發病初期,病魚呈現煩躁不安,食欲減退,繼而體質逐漸消瘦,游動遲緩,終至死亡。診斷需仔細檢查病魚的體表、口腔等處,明顯可見一根根似針狀的蟲體,即是成蟲。
[流行與危害] 此病全國各養殖地區均有發生。流行季節隨各地氣候條件而異水溫在12度-33度時,成蟲可產卵繁殖,但最適水溫為20度-25度。武漢地區每年有2次發病高峰,第一次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次為8月下旬至10月。主要危害當年夏花魚種。在發病高峰季節,當發病水體中含有大量幼蟲時,魚種能在短期內出現暴發性感染,感染率高達90%以上,感染強度可高達數十條,因而造成大批死亡。
[預防與治療](1)徹底清塘。(2)魚種消毒。在放養魚種或越冬并塘時,如發現體表寄生在錨頭鳋,可根據不同水溫及鰱、鳙魚對高錳酸鉀的不同耐受力,用33毫克/升-100毫克/升的濃度,浸洗30分鐘-60分鐘,可殺滅錨頭鳋成蟲。(3)發病魚池治療。由于敵百蟲在殺死錨頭鳋幼蟲的同時,又能殺死魚的餌料---浮游生物,因此魚池中發現錨頭鳋時,必須根據此蟲的壽命決定下藥的濃度和次數。
●鰱中華鳋病
[病原] 鰱中華鳋,雌蟲身體呈圓柱形,乳白色,但比大中華鳋短而粗。
[癥狀與診斷] 雌蟲用在鉤鉤在鰱、鳙魚的鰓絲和鰓耙上;即瞬『,魚體消瘦,在水中表層打轉或狂游,顯示出極度的煩躁不安,病魚的尾鰭上葉往往露出水面,故名為“翹尾巴病”,最后死亡。診斷時用鑷子揭開病魚的鰓蓋,肉眼可見鰓絲末端內側上乳白色的蟲體。
[流行與危害]在長江流域一帶,每年從4至11月為此病流行季節。這一期間是此蟲繁殖時期,尤以6月中旬到7月下旬最為流行,往往和鲺病一起形成并發癥。鰱中華鳋對宿主有嚴格的專一性。此蟲只寄生在鰱、鳙魚的鰓部,對在同一水域中的其他魚類并不感染。此蟲除了鉤破鰓組織,奪取寄主的營養外,還可以分泌一種酵素,刺激鰓組織增生,造成病魚鰓絲末端腫大、發白,甚至彎曲變形。這種病主要危害1齡以上的鰱、鳙魚,寄生多時造成病魚死亡。
[預防與治療]預防:(1)用生石灰帶水清塘,能殺滅水中的鰱中華鳋蟲卵、幼蟲和帶蟲者。(2)利用鰱中華鳋對寄主有嚴格選擇性的特性,在發病水域內,次年飼養除鰱、鳙魚之外的其他種類魚,可避免此病再次發生。(3)魚種放養時,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0.7毫克/升的濃度浸洗20分鐘-30分鐘。 治療:(1)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以0.7毫克/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2)敵百蟲(90%)和硫酸亞鐵合劑(5:2)。0.25毫/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3)敵百蟲(90%)。0.5毫克/升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