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團頭魴又稱武昌魚,肉質細嫩,味美好吃。它不僅能在一般淡水中生活,即便在含鹽量較高(5‰左右)的水體中也能生存良好。實踐證明團頭魴的優點是草食性,飼料來源廣,增產潛力大,成魚池中每畝搭配飼養100-300尾,可增產25-50公斤,人工繁殖簡單。尤其是疾病少,可以彌補草魚不足之處。其生長亦較快,12厘米左右的魚種養一年可達500克左右。
一、團頭魴的繁殖
1、親魚的培育。 每畝水面放0.8-1.5公斤的親魚80-100尾,并可混養鰱、鳙魚4-5尾。為避免流產,應在每年冬或開食前把雌雄魚公開養。臨產時再并池。團頭魴的雌雄鑒別較易,即雌魚胸鰭的第一根鰭條薄而平直。雄魚則厚而呈波流形彎曲,性成熟時胸鰭的前數根鰭條的背面有“珠星”,用手撫摸有粗糙感。
2、繁殖方法。團頭魴的繁殖期,一般比鯉魚稍遲,即水溫20-29℃之間。選用雌魚腹部膨大柔軟,泄殖孔稍突而紅潤。雄魚輕壓后腹部有精液流出者都能獲得較好效果。
自然產卵:先將產卵池進行生石灰消毒,一周后放入清水,按雌雄親魚1:1或2:3并入一池,然后放低池水,使魚背微露水面,傍晚注入新水至0.8-1米水深。再把棕櫚片或水草(扎成把)插在進水口附近,繼續以微流水刺激,以促其發情產卵。如經三次刺激仍不產,可改人工催產。
人工催產。采用丙酮干燥鯉魚腦垂體,每公斤雌魚注射5-10毫克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000國際單位/公斤,雄魚減半。一般注射后6-16小時即能產卵,故多在今晚注射,使其在拂曉產卵。受精率一般在80%以上。約經38-40小時孵出魚苗。其孵化池不宜過大,水深1米左右。
二、團頭魴的苗種培育
魚苗下池前半月左右,將魚池徹底消毒,并施足基肥,每畝施豬、牛糞尿、人糞等300-400公斤。每畝放魚苗10-15萬尾。經施肥一周后的池塘魚苗下塘便可吃到小型浮游動物(輪蟲和枝角類)。并應注意水體中天然餌料是否豐富,如水質不肥,應加肥料,同時投喂豆漿。經15-20天長到1.5-2厘米時便可出池分養。分養時每畝可放養4-5萬尾,這時仍以施肥為方,隔日投喂豆餅漿,并可加喂小浮萍。經一個月左右,養成體長4-5厘米時再進行拖網分養,每畝放養密度6000-8000尾,這時投喂小浮萍等和豆餅漿。后期可喂新鮮旱草、浮萍等。到冬季體長可達10-13厘米。
三、團頭魴成魚飼養
團頭魴的食性和草魚相似,能最經濟地利用天然水體中的餌料資源,因其不易受疾病侵害,故可大量投草而無憂,且在大、小水面都可以飼養。以團頭魴為主的池塘,每畝水深1.5-2米,可放養10-13厘米的魚種600-700尾,并搭配鰱魚種250尾,鳙魚種50尾。注意事項為團頭魴的魚苗運輸,一般應在體長達1.5-2.5厘米之后進行,以提高成活率。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