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烏鱧又名烏魚或黑魚,我國湖泊、河川中均有出產。其肉味鮮美,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是深受消費者甚愛的水產品;又因其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對淡水養魚業有危害,被列為清塘的主要對象。
1 繁殖
1.1 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
烏鱧體呈烏黑色,由背至腹顏色逐漸變淺;體近圓筒形,頭扁大,口大,背、臀結均長,腹鰭腹位,尾蠟圓形,水中游泳較為迅速,百生活在泥底水草多的淡水中。其上下頌著生尖銳的齒,常潛伏于水底或水草茂密處,伺機捕食小魚。體內胃與腸分明可辨,腸較草食性魚類短,為體長的1/3;鰾長,無鰾管。在水中除了用鰓呼吸外,還可以褶鰓呼吸空氣;溫暖季節,烏站在水中活動一段時間后,往往需要將頭部路出水面,以褶鰓呼吸空氣來彌補水中鰓呼吸的不足。有經驗的漁民捕撈到活魚后,總是把囚魚的網袋一部分露出水面,便于烏鱧呼吸,以防憋死。冬眠時鉆人稀泥,不食不動,靠消耗體內積聚的脂肪維持生命活動。
1.2 繁殖行為
每年5月上旬至8月上旬為烏鱧的繁殖期,繁殖旺季在6月。巢址選擇在水質清澈、平靜、有挺水植物或浮水植物的區域,深淺因魚的大小各異。產卵前,親魚成對活動在巢區,形影不離,追逐游嬉或驅趕巢區小魚。繁殖時期雌、雄異形,雄魚體色顯得更黑,雌魚身體的兩側出現大的斑紋。親魚產卵、排精后,在巢旁嚴加守護,卵塊若有分散,會用鰭把卵扇攏集中,并且將孵化出的幼魚守護至能游泳為止,親魚在此期間遇到敵害即斗。由于烏鱧的保卵護幼行為,使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1.3 幼魚的變化
剛產出的卵色澤金黃,集中連片漂浮在水草上十分醒目,1天后顏色與水草接近。卵2—3天便可孵化,剛剛孵化出的幼魚形似蝌蚪,在水面上活動,還不能控制游泳的方向。4—5天后,幼魚淡綠色的身體轉黑,肉眼可見一對明亮的眼睛,活動范圍擴大,不僅可在水面上活動,還可以在水中作短時間游泳。幼魚甚集群,被驅散后很快又游到一起,1周后,開始其流浪生活。幼魚在成長過程中,體色會再一次改變,由黑色變為古銅色,初具成魚形態。
2 合理開發
南四湖位于山東西南部,系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的總稱,全湖面積1266km2,是山東省第一大湖,也是我國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水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山東省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包產量的上升主要依靠人工喂養的家魚,而野生烏鱧的產量則逐年減少,市場魚類單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2.1 由于大量工業和民用污水直接排入湖區水域,湖水污染嚴重,且處于富養狀態,水生生物區因水質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導致野生烏鱧因生存環境惡化而減少。
2.2 烏鱧產卵集中、易見,親魚有守卵護幼行為,容易垂釣上鉤,一旦親魚被釣走,卵損失較大,影響繁殖。
2.3 近年來,許多不法分子乘特制的電船或持電捕器具,不分季節晝夜游大湖面作業,水中游動乃至鉆入泥中冬眠的烏鱧,不分大小一一被電擊。
2.4 幼魚成群活動,定位網像水底迷宮,幼魚誤入,一網打盡。
烏鱧生存最大的危害來自于人類的經濟活動,因市場價格看好,具有強大的誘惑力,因而進行掠奪性開發,使資源日漸枯竭。為了合理利用與開發烏鱧這一野生水產資源,特提出以下建議:①廣泛、深入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加強湖管,做到合理開發資源;②繁殖期嚴禁捕撈、垂釣,嚴禁用各種電捕器具電魚;③關停湖區沿岸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加強生活污水的處理力度,盡快凈化已被嚴重污染的區域;④設立禁湖區,以便各種野生色能順利繁殖;⑤設立專塘進行人工飼養,提高經濟效益。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