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國水庫星羅棋布,可養魚水面積約3990萬畝左右,已養魚面積98年已達3190萬畝,養殖產量達129.4萬噸,占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的9.8%,平均單產達405公斤/畝。然而水庫采用了多種形式(網箱、土攔庫灣、網攔庫灣、施肥)養魚,魚產量雖大幅度增加,而有機污染(殘餌、糞便、死亡的動植物尸體遠遠超過了水庫水體的自凈能力,致使大量有害物質大量積蓄在還原水層(透明度的2倍以下水層),不能及時分解轉化為無害形式,破壞了水環境的正常機能,輕則阻礙養殖魚類的正常生長,產量下降;重則水庫無法繼續進行漁業生產,漁場荒廢,甚至危害人體健康,這絕非駭人聽聞。全國各地水體相對靜止的水庫每年在秋冬時節由于水體表層水溫降至與底層水溫相同或更低時,在風力作用下產生流轉混合過程,底層水把大量的有害物質帶到表層,致使養殖魚類在幾天內就大量死亡(有的水庫死亡幾萬至幾十萬公斤),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就是水庫由被污染水體向死水發展的先兆。由于這種原因江蘇的太湖、云南的滇池已被迫停止養魚,由于這種原因上海黃浦江、
廣東的珠江早已沒有魚類生存。由于以上原因,水產有識志士不得不在《科學養魚》的2000年1期上疾呼:對于水庫網箱養魚造成水體由貧營養型向特富營養型轉化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嚴格控制水庫網箱養殖規模勢在必行,否則水庫網箱養魚和水庫大水面積漁業的災難即將來臨。
停止養魚,停止有機污染這只是改良水質的被動手段。如果只依賴被污染水體自身的自凈作用是非常緩慢的,少則7、8年,多則幾十年、幾百年。因此我們必須有效地人為地加速水庫水體的自凈作用,即人為向水體中施入大量的(如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變被動為主動,盡量使有機污染與人為加速的自凈作用達到平衡,才能使有限的水資源得以持續發展。
那么怎樣加速有機污染水體的自凈作用呢?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自凈作用是什么物質在起作用,是怎樣起作用的?
水的自凈作用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過程,但可抽象概括如下:
由于生物在水體物質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們把它們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生產者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第二類為消費者生物(主要是動物),第三類為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微生物)。這三類生物的關系是:①生產者:浮游植物利用消費者(動物)產生的CO2和分解者(微生物)產生的營養元素,在光合作用下,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植物生長(主要是浮游植物);②這些植物和微生物又被動物所利用、分解、產生代謝產物(糞尿和尸體);③這些代謝產物和動植物尸體又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其代謝產物為能被浮游植物利用的各種營養元素和氣體。上述物質循環的第三步就是水的自凈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又分為有氧分解和無氧分解。
A有氧分解:主要是好氣性微生物以O2作為最終受氫體,其分解的最終產物為CO2、H2O、NO3-、 等,這些物質對生物無害。
B無氧分解(即厭氣性分解):主要由厭氣性或兼性厭氣性微生物分解。而這類微生物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無機物(如NO3-、 、 或CO2等)和有機物為受氫體,進行無氧呼吸,其分解產物多為還原態(如H2S、NH3、CH4)物質,這些物質對魚類及餌料生物有毒害作用或不良影響。另一類以還原態物質(如H2S、 NH3、CH4等)為供氫體和電子受體,進行無氧呼吸,其分解產物為氧化態(CO2、H2O、 、 )對魚類及餌料生物無害,使有害物質變成無害物質。此類微生物正是我公司所利用的有益微生物群——“漁夫寶”。而它們在有機污染水體中的數量嚴重不足,以至有害物質得不到分解轉化而大量積存使水體向富營養型和死水方向發展,危害養殖魚類。
我國水庫大多數因網箱養魚而被一定程度地有機污染,主要是在透明度2倍以下的底層水體,由于無氧而被厭氧分解,產生大量的還原態物質(H2S、NH3、CH4等),這些物質的大量積存和向上層水體擴散,使養殖魚類生長受到影響,甚至導致養殖魚類大量死亡。(具體危害途徑有二:一是秋冬時節,水體流轉混合,中下層水帶著大量H2S、NH3、CH4等有毒物質向上層運動與魚接觸導致養殖魚類因爆發性魚病而死亡)如果我們人為地在有機物甚多的水體中潑灑“漁夫寶”,就能大大減少或消除中下層的有毒物質,提高中下層水體的PH值,抑制有害病菌的大量繁殖,從而使水庫漁業不致因有機污染而損失。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