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池塘整治和培水
選擇作咸淡水魚類養殖的池塘應靠近河口近岸,有咸水源,具潮灌或提灌、排水系統,排灌分流。供水鹽度變幅0·5‰—16‰,pH值6·8—8·2,水質符合國家漁用水質標準。每口池塘面積5—15畝,最大面積30畝,蓄水深1·8—2·5米,裝備有增氧機,部分池塘還安置自動噴料機。
池塘的使用期為5—7年,滿期后需進行干塘、暴曬、全面整治,包括加深、疏通好排灌系統,用推土機、挖泥機把池塘淤積的污泥推挖至堤面,加深池塘至深度為3—3·2米。實際蓄水深度保持2·5—2·8米,池堤坡比1:2·5。堤基面5米,主基面8米。
池塘使用一周年后,干塘、暴曬至塘底龜裂,除去污泥,然后納水,施放生石灰100—150公斤/畝。池塘放魚種前需“培水”,養魚即養水,池水能維持適當的微綠色或綠色,則養魚已經成功了一半。水色和透明度是養殖業者鑒定池塘水質好壞的主要依據。咸淡水池塘養魚的水色一般要調控以小球藻、衣藻和小環藻為主群體的綠、硅藻類,呈綠色或褐綠色,透明度30—40厘米。要設法控制硅藻類、裸藻類和藍藻類的過量繁殖;又要設法控制枝角類和橈足類的徒長,使水色和水質保持相對穩定。
幼魚中間培育
項目實施的11126·25畝咸淡水池塘,飼養的魚類品種均為吃食型、吞食型魚類,其天然苗或人工繁殖種苗,稚、幼、成魚均有食性上的轉變和取食方式的改變。其次是其大部分仔、稚魚都生活在高鹽度海水,早期幼魚之后才逐漸進入咸淡水,以至純淡水水域覓食、生長,生態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再次是人工飼養條件下,由于種質、人工飼養技術,魚體取食能力的差異,魚類的個體生長差異顯著。以上這些均需要通過中間培育,以求得食性一致、規格整齊,對水生態,特別是鹽度變化適應力強的健康養殖群體。
中間培育包括馴化、分級飼養和人工誘食、馴餌兩個過程,采用的方法有定置網箱、網圍和小土池。網箱用尼龍網片制作,規格6—20平方米,箱深1·2—1·5米。網箱定置在池塘內。網箱培育時可視池塘的水色、透明度,體長3厘米的花鱸、尖吻鱸、紅擬石首魚等放養量為150—200尾/平方米;體長1·5—2·5厘米的黃鰭鯛、灰鰭鯛等放養量為300—350尾/平方米,經20—25天,分別長成體長5厘米和3厘米,分篩后分別轉入網圍中間培育池塘內。5厘米體長的花鱸、尖吻鱸等放養量為80—120尾/平方米,經20—25天飼養長成7—8厘米之后,拆除網圍,原池或轉池繼續培育,放養量改為15—25尾/平方米,經25—30天長成10—12厘米魚種(幼魚)。3厘米的黃鰭鯛等鯛類直接放入中間培育土池,放養量35—40尾/平方米,經70—90天長成5—8厘米魚種。其他的飼養魚類,包括鯔、紫紅笛鯛、卵形鯧鲹、金錢魚、細鱗魚刺、黃斑藍子魚和中華烏塘鱧等依其不同的食性和取食習性,均可依上述的方法參照進行。
馴養是使稚幼魚或早期幼魚從原來生活于較高鹽度的天然海區或培育場轉變為適應咸水或淡水生境。原處于開放式海區轉變為適應圍隔式池塘生境。淡化過程中鹽度的日下降值宜控制在5‰以內。人工誘食馴養是人為地使掠食性魚類從原來捕食輪蟲、橈足類、環蟲及活魚、蝦、蟹、軟體動物等習性改變為吞食人工投喂的魚糜、魚塊及配合軟、硬、膨化顆粒飼料。
飼養模式
1、單養 適宜單養的品種為主動攝食的肉食性魚類以及排他性強的占地性魚類。池塘單養模式見表1。2、間養 主養一種魚,輔助性搭配養殖另一種魚的池塘飼養魚方式稱間養,一般主養魚占總產量的80%,輔助性魚占20%左右。3、混養 混養有利于棲息水層的合理使用,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減少飼料的殘留和污染池塘生境,減少病害發生,但混養應顧及收獲的一致性、方便性以及混養魚類所具有的互益性。由于多數魚類具硬棘鰭條和頜齒,特別注意起捕魚類時,防止傷及其他混養魚類。
各種魚類都有池塘飼養單位面積(或單位容量)的最高負載量,從健康養殖上說,為了保持養殖水體的可持續使用,一般使用單位面積(容量)的最佳載魚量或環境容養量為宜。依各種魚類的養殖存活率、日生長率、飼料系數和投資回報率等作為評價單位水體最佳放養密度及負載量指標,推導出咸淡水魚類池塘健康養殖單位面積最佳載魚量。詳見表2。
飼料投喂
魚類對蛋白質的需求較高,一般適宜范圍為22%—50%,與魚類的食性、水溫、水中的溶氧量等因素有關。但只注重飼料蛋白質的含量高低,不注重蛋白質的質量,即必需氨基酸平衡問題,將會引起許多弊端。氨基酸不平衡的蛋白質過高,并不能增加體內氮的沉積,反而會使排泄氮增加,導致蛋白質利用率下降,生物價值降低,造成飼料浪費。由于高蛋白質必需氨基酸不平衡,導致用于生長沉積的蛋白質就不多,反而作為能源消耗,造成水體氨氮增加,污染水質,并且易誘發魚類代謝性疾病,影響魚類的健康生長。
各參加試驗的養殖場都根據各自馴飼養魚類的食性和攝食方式,在飼料選擇和制做上分為植食性飼料和動食性飼料兩類,動食性飼料又分為粉狀和軟顆料、干顆粒、膨化顆粒配合飼料4種類型。由于本項目的飼養魚類多為動食性 魚旨、鯛、笛鯛、鲹、石首科等魚類,目前較多采用的是飼料廠家生產的鱸、鯛魚類配合顆粒飼料,以代替傳統的喂冰鮮或急凍海魚糜或魚塊。植食性飼料主要應用在養鯔上,多為飼料廠家生產的雜食性魚類飼料。
投喂方式分為人工撒喂、定置飼料籃投喂和噴料機投喂。主養花鱸、尖吻鱸、笛鯛、鯧鲹、擬石首魚等,采用池塘設置小木橋、定點人工撒喂;黃鰭鯛等鯛類,金錢魚、魚刺、中華烏塘鱧等采用定點放置飼料籃喂養為主;鯔、藍子魚等采用遍灑或噴料機定時噴喂。投飼量一般為池塘總魚體重的2%—3%(干重),早期幼魚為3%—5%,幼成魚為2%。
水質管理
項目的實施地點在珠江口沿岸池塘。珠江口水質污染日趨嚴重,因而,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如何調控好池塘本身的小生境,就成為本項目主要的技術措施。為此飼養期間的水質管理實際上是把池塘的幾個重要指標控制在一定的限量標準之內,包括水的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2—8·2,溶解氧高于3毫克/升,有機物耗氧量8—12毫克/升,氨小于0·1毫克/升,浮游植物總生物量20—30毫克/升;浮游動物總生物量8毫克/升等。為了使飼養池的水質相對穩定,除了適當添換水,啟動增氧機外,可采用復合微生物菌群,硝化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氮,使有益菌落成為優勢種群,保持良好、穩定的生態環境。斗門的試驗池塘應用有益微生物池塘發病率相對比對照塘降低25%—30%。此外還可以使用底質改良劑,它既能凈化水質,吸附各種殘留物,又能沉淀螯合各種有毒物質,比如重金屬離子等。
病害防治
咸炎水圍隔式池塘中飼養魚類所發生的病蟲害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方面表現在飼養魚類的發病往往是多種病原體同時作用的結果,寄生蟲病一般危害幼魚期,尤其是早期幼魚,傳染性疾病主要危及成魚;特殊性方面表現在枯水期,鹽度較高的情況下,致病病原體多數為海水型,如隱核蟲、圓鱗盤蟲、東方虱、弧菌和海水屈撓菌,洪汛期鹽度較低,致病的病原體多數為淡水型,如指環蟲,中華鳋和氣單胞菌等。所以咸淡水交匯的池塘,病害表現特別復雜。
病害防治除了做好養殖水體的小環境生態調控,采用科學的養殖模式,注意魚類的飼料和營養組成外,應立足于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本項目在推廣使用寡糖分子疫苗防治上,總計對東莞片的尖吻鱸苗疫苗浸泡8萬尾,斗門片花鱸苗疫苗浸泡8萬尾,龍穴島片的黃鰭鯛疫苗浸泡8萬尾,在預防細菌性病害方面的起到一定的作用;蚬こ桃呙绲膽靡舱谶M行和觀察之中。疫苗包括組織疫苗、化學疫苗和工程疫苗的全面使用將是本項目的實施宗旨,也是最后走向健康養殖的必經之路。
由于傳統習慣,許多防病措施無法一下子全面落實,病了之后只能采取積極治療措施。東莞片除了作病原檢測外,重點放在水體消毒。消毒的藥物主要是三氯異氰脲酸和復方穩定二氧化氯,幾乎采用全封閉式的池塘養殖;斗門片和龍穴島片采用換水后施放二氧化氯或季胺鹽;口服藥物上多采用抗菌素類藥物,其中東莞片通過藥敏試驗,較有針對性地采用了高敏感性藥物。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