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越冬前的準備
1、越冬池的準備
越冬池可以是水泥池或土池:一般室內靜水池最好是水泥池結構,便于換水和排污。越冬池的大小,要根據保種數量、加溫條件和管理水平而定。利用電或鍋爐加溫的,一般每個越冬池面積為10-30平方米;利用溫泉水、深井水或工廠余熱越冬的,面積可以大些,約50-80平方米,如熱源充足,溫度高,面積可達100-500平方米。池深1-1.5米。越冬池的形狀以東西長方形為好。越冬池為水泥池的,池的一端應設進水口,另一端底部設出水口(或排污口),進水口到排污口要有一定坡降,便于排污。進出水口要安裝攔魚網,防止逃魚。
越冬池經過消毒,一般靜水越冬池在消毒后1星期就可以加水,水深1-1.2米。池水最好用清新的外河水或自來水。如果用池塘水,需要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池水。溫流水越冬池在消毒后1-2天就可加水。
2、越冬魚的準備
越冬前催肥:越冬前1個月越冬的魚集中到專池囤養,或暫養在池塘網箱中,多喂些精飼料,促使膘肥體壯,增強越冬抗寒能力。經過囤養還要使它逐步適應越冬期間的密集生活環境。
越冬的魚有親魚和魚種兩種:親魚可以從當年已繁殖的親魚中繼續選留。如數量不足,還要從當年后備親魚中選留生長較好的個體。親魚的雌、雄比例按3:1或4:1選留,將雌、雄魚分開越冬。選留數量,可根據生產魚苗的計劃需要量另增加10%-15%。按平均每尾250克的雌親魚在40-50天的魚苗生長周期內產苗300-500尾計算。
魚種要從秋苗專池培育而成的魚種中選留,規格在5-6厘米為好,越冬成活率高,來年養殖經濟效益好。
魚體消毒:親魚和魚種在進越冬池時,用1%-2%濃度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鐘。
二、越冬魚進池的時間和密度
1、進池時間:越冬魚進池的時間,應掌握在水溫18-20℃時進越冬池為宜。必須在水溫18℃以上時進越冬池,要趕在第一次寒流之前結束。捕撈越冬魚要選擇風和日暖的晴朗開氣,以免魚體凍傷。
2、進池密度:溫流水池水質清瘦,溶氧充足,一般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親魚12-20千克,或放魚種8-12.5千克;靜水增氧池一般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親魚5-7.5千克,或魚種3.5-5千克;靜水池,沒有增氧設備而能定期換水的,每立方米可放親魚2.5-4千克,或魚種2-3千克。
三、越冬期間飼養管理
1、控制水溫:越冬魚在進池后10天左右的時間內,可以把水溫控制在20-25℃,有利于魚體輕傷愈合,控制水霉,提高進池成活率。以后整個越冬期間要求水溫保持在16-20℃,不能忽高忽低。
利用溫流水越冬的,如溫泉水、工廠冷卻水等,可用調節水的流量大小來控制水溫;利用蒸汽加溫越冬的,增加換水次數保持一定水溫;塑料薄膜大棚池,晴天利用太陽能增溫,晚上或遇有寒流,要用電加熱器增溫。氣溫回升時,要通風降溫。保持大棚內氣溫在20℃左右,才能保持水溫在16-20℃。
2、調節水質:越冬池應保持水質清新,溶氧量在2毫克/升以上。溫流水越冬池可通過水流來調節水質;塑料薄膜大棚池,當水質過濃,出現魚浮頭現象時,要換注部分新水或通過增氧來調節水質。室內靜水越冬池,在越冬魚進池后10天內,每天要換水一次,以后一般每隔3-5天換水一次。為了防止越冬池水溫度變化太大,每次換水量不宜過多,一般控制在1/3-1/4。
換水前先排出殘渣和糞便,再注入新水。換水后的池水溫度以不下降2℃左右為好。如越冬池水質惡化,魚浮頭嚴重,又不可能及時更換適宜溫度的新水,可以用雙氧水進行搶救。方法是在每10立方米水中潑灑0.5千克30%濃度的雙氧水,便可以解除嚴重浮頭。
3、合理投餌:溫流水越冬池,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5%-3%。靜水越冬池日投喂量控制在魚體重0.5%左右。如水質變壞或發現魚生病就要停止投喂。越冬后期因天氣轉暖,氣溫逐漸升高,可適當增加投餌量。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