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淡水白鯧原產于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是熱帶和亞熱帶食用與觀賞兼備的大型經濟魚類。1982年,我國臺灣省引進養殖,1983年引入大陸,并進行人工繁殖獲得成功(但大多數都還停留在一年一熟或二熟)。現將其一年多次孵化的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 親魚的選擇和培育
親魚的選擇最好在11月前后進行,以便越冬管理和培育。選擇標準為:①已達性成熟年齡、魚體健壯、形體整齊、背高、體厚的個體;②同批魚種中,生長速度快的個體;③體色明亮、色澤分明、體表無任何病傷的個體;④體重在3千克以上、體長在50厘米以上、年齡為4~5齡者為佳。
選好的親魚應投放在親魚培育池中專池培育。培育池水深1.5~2米,面積400~1200平方米,以冬季能保持水溫15℃以上的池塘為好。親魚的放養密度為每10平方米放2~3對(視個體大小而定)。
1.親魚的越冬培育。冬季當水溫在20℃以上時,親魚能正常攝食,必須投放飼料。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2%~3%,飼料以蛋白質30%左右的人工顆粒飼料為主,每隔2~3天再喂谷芽和青菜各1次(約占魚體重的1%左右)。當水溫降至18~20℃時投喂量可減少到魚體重的1%左右,水溫在17℃以下時可不喂飼料。越冬期間親魚池水質清晰無臭味可不換水;在晴朗天氣里適當進些新水。如水質污濁可在天晴、陽光充足的天氣里換一半水或1/3原池水;若無晴天而水質又污濁,可用明礬每667平方米平均水深1米用0.5千克溶水全池潑灑。
2.親魚產前的強化培育。當水溫達到24℃以上時,親魚應增大投飼量。要求含蛋白質30%~40%的顆粒飼料,日投飼量占親魚體重的7%~8%,輔以谷芽、青菜等飼料。在親魚孵化前40天左右,除投足飼料外,還應隔3~4天往親魚池里沖兩次水(早晚各1次),每次2小時,以促使其性腺發育成熟,提高催產效果。
二、 人工催產
又稱催情。即用人工方法對性腺發育趨于成熟的親魚注射催產劑,并結合相應的環境條件,刺激性腺進一步成熟,完成產卵、射精、授精的過程。
1.催產前的準備。人工繁殖生產季節性強,時間短暫而集中,只有在催產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①產卵池和孵化環道。催產前,必須先安裝好環道鴨舌嘴和過濾沙,并應嚴格檢查防止阻塞和破爛。②催產工具。包括親魚網、親魚夾、收卵池斗、注射工具、取卵器等。③催產劑。包括魚類腦垂體PG、絨毛膜激素HCG、排卵2號LRH-A2及地歐酮DOM、生理鹽水等。
2.催產親魚的選擇與配對。淡水白鯧人工催產前,應先檢查親魚的成熟度。其方法:①確認雌雄。性成熟的雄親魚,腹部較扁平,泄殖孔緊閉呈“一”字形,與體軸平行成一線狀,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②性成熟的雌親魚腹部較豐滿,尤其是后腹膨大,肛門微紅,明顯突出于泄殖孔外緣。經取卵器挖卵檢查,卵粒大小均勻,遇水易分離,有光澤呈青綠色。③根據生產需要以每千克雌魚產8萬~10萬粒卵,管理正常可生產6萬~8萬尾魚花計算,從中選擇雌親魚的數量。雌雄比例一般為1:1.2為宜。
3.催產劑的配置與注射。親魚選擇好后,用親魚袋將要生產的親魚放進產卵池,用少量的藥物催熟。一般情況下,早期(4月底前)或晚期(9~10月)孵化淡水白鯧第一針,每尾雌親魚(約4~6千克)注射腦垂體5粒,雄親魚注射1~2粒;正常產卵季節(5~8月),每尾雌親魚注排卵2號20微克,雄親魚10微克即可。相隔6~10小時后注射第二針,雌親魚每千克1粒PG+20微克LRH-A2+2毫克DOM。雄親魚每尾注50微克LRH-A2+5毫克DOM。藥物用6.5‰的生理鹽水研碎成漿,每尾親魚用1~2毫升的液體,對其胸鰭基部進行注射。注射深度以插入肌肉1.2~1.5厘米,針與親魚身體成45度角為宜。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