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稻田耕整 每塊養鱔稻田最好是1334平方米以內,且水源充足。養殖關鍵是防逃設施的建造。可在稻田周圍砌1米多高的單磚墻,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并用水泥勾縫。這種防逃效果好,但造價高,拆除不便。也可將田埂加寬到1米~1.5米,在埂壁及與田底交接處用油氈、薄膜紙鋪墊,上壓泥土,這樣也有較好的防逃作用。此外,每塊稻田沿田埂開一條圍溝,在田中心向外縱橫各開1條廂溝,溝寬50厘米,圍溝與廂溝相通,深25厘米~30厘米,使每塊稻田分成四小塊,注意排水口要用鐵絲網或塑料網攔擋,防順水逃逸。
2.鱔種放養 稻田犁田結束后及時放養鱔種,放養時要選擇無病無傷個體,規格大小基本一致,以免互相殘食。一般每畝稻田放養1.3萬~1.5萬尾鱔種為宜,尾重10克~20克。
3.餌料投喂 喂養黃膳的主要飼料有小雜魚、蝦、蚌、蚯蚓、蜆肉、蠅蛆、蠶蛹、切碎的畜禽內臟及下腳料,并適當搭配麩皮、枯餅、豆渣等。在這些飼料中尤以投喂蚯蚓效果最佳。黃鱔有晝伏夜出攝食的習慣,投餌時間最好掌握在17時~18時,投量應靈活掌握,喂得少影響生長,喂得太多造成浪費,一般一次投喂量為所養鱔總體重的2.3%。陰天、悶熱、雷雨前后,或水溫高于35℃、低于10℃要注意減少投喂量。水溫在10℃~35℃最適黃膳生長,要及時適當增加投喂量。投餌要設置投餌臺,投餌臺可浮于溝內某一固定位置上,讓鱔進入臺內攝食。餌料臺可用木框和鋁線網或尼龍網制成。為解決動物性飼料的不足,可在溝上掛一盞或幾盞3瓦~8瓦的黑光燈,距水面5厘米,引蟲落水,供膳吞食,也可用骨肉、腐肉,臭魚等放在鐵絲筐中,吊在溝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蛆掉入溝中供鱔吞食。
4.日常管理 主要根據水稻生長的需要并兼顧黃鱔的生活習性,采取前期稻田水深保持6厘米~10厘米,至水稻拔節孕穗之前露田(輕微曬田)1次。從拔節孕穗期開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6厘米,往后灌水與露田交替進行。露田期間圍溝和楔溝中水深約15厘米。要經常更換新水,認真檢查黃鱔吃食情況,觀察黃膳生長發育狀況。水稻如需施肥灑農藥時,要首先考慮把黃膳誘至溝內安全水域。此外,要經常檢查田埂及進、排水口處防逃設施,以免黃膳逃走。
5.疾病防治 (1)細菌性皮膚病。5月~9月為流行季節,病鱔體表有大小不一的紅斑,斑點狀充血發炎,流動無力,頭常伸水外,病情嚴重時,表皮呈點狀潰爛,并向肌肉延伸而死亡。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田,消滅病源;②保持水質良好,防止污染;③每50千克黃鱔用磺胺噻唑0.5克與餌料摻拌投喂,每天1次,5天~7天為一個療程。(2)水霉病。在放養期間,由于操作不慎,體表受傷而感染,肉眼可見傷處長霉。防治方法:①立即加注新水。②用小蘇打每1立方米水體2克全田潑灑,同時用0.2ppm孔雀石綠溶液全田遍灑直到病愈。
6.捕撈上市 黃鱔個體重達100克以上時即可捕撈上市。秋季可從稻田一角開始翻動泥土,挖取黃鱔。不管是網撈還是挖取,都盡量不要讓黃鱔受傷,以免降低商品價值。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