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生態養鰍,包括稻田、慈菇田、荸薺田養鰍等生態間作模式。這些田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農作物是很好的遮陽物,水田深度也符合泥鰍的生長。一般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養0.2公斤鰍種,養殖半年后可收獲0、5公斤成鰍。稻鰍兼作兩相宜。現將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一、精整田塊。養鰍田塊要水源充足。放風前,將田埂加寬夯實,在田塊四周插上木板或塑料板,人泥30厘米,用以防逃。在田沿田埂開一條圍溝,田中心開縱橫廂溝。圍溝與廂溝相通,溝寬50厘米,深25—30厘米,將養殖田塊分成均等4小塊,進、排水口用鐵絲或塑料網攔擋,以防鰍逃跑。
二、施足基肥。泥徽主要捕食水蚤、絲蚯蚓、搖紋幼蟲等,適度施肥,能促使餌料生物的生長:光將池水放干,曝曬3—4天,再按每畝撤米糠130公斤。次日,每畝追施發酵畜肥200—300公斤,再曬4—5天,使其腐爛分解,然后蓄水。
三、放養苗種。水田插秧后及時放養鰍種。選用3厘米左右的種。選用3厘米左右的鰍種,每畝放養2萬~2.5萬尾。如有流水環境或有較高飼養管理水平,可適當多放養一點。
四、餌料管理。泥鰍屬雜食性魚類,除施肥外,還應投喂蠅蛆、蠶蛹、蚯蚓、螺蚌肉及豆渣、麥麩、米糠、豆餅等動植物性飼料。要做到定質、定時、定量、定位。水溫20℃以下,投植物性飼料占70%—80%;20℃~25℃時,動植物性飼料各半;25℃—30℃時,動物性飼料應占60%—70%。泥鰍放種后第一個月應投喂蠶蛹和炒米糠各半的混合飼料。每天下午5時左右1次投入,投餌量以次日早晨食完略余為度,每次投餌量占總瞅重的3%—5%,水溫高時,可相應增加。放養一個月后,每隔15天追施畜糞15公斤/100平方米。同時投喂動植餌料。后期最好在集魚坑或廂溝內施肥投餌,以有利于集中起捕。
五、日常管理。要經常檢查田埂及進、排水口防逃設施,發現漏洞及時修補。水田養殖水位應根據農作物生長需要并兼顧泥鰍的生活習性,在農作物栽植前期,要淺灌水,以促進生根發棵;生長期適當加深水位至10—15厘米,露田期間圍溝與廂溝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泥鰍生長旺季要經常更換新水,并撈除殘食剩餌,以免污染水質。同時還應捕捉老鼠、水蛇等敵害。
六、疾病防治。要保持水質肥而不腐,活而不淡。鍬種放養前,須經檢疫或對瞅種進行消毒,以預防疾病。田中如需施農藥,要首先把泥鍬誘至溝內安全水域,然后加深水位分批施藥,并盡量減輕施藥濃度,噴藥后要及時換,水。絕對禁止用呋喃丹、五氯酚鈉、毒殺酚等劇毒農藥。為了消毒防病,每畝可用生石灰5~10公斤講行潑灑。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