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彭澤鯽又稱蘆花鯽,具有生長快、個體大、食性廣、適應性強等優良性狀。為開發利用該鯽魚的優良種質資源,從1983年起,江西省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魚進行了選育研究。經7年6代的系統選育,選育后的彭澤鯽生長速度比選育前快50%以上,比鯽魚生長快249.84%,其他性狀也有所改善,并趨于穩定,這是我國育種工作者從二倍體野生鯽育成的一個優良養殖品種。
1、選育目標 彭澤鯽的選育目標是根據其生物學特性和生產需要制定的,實行有計劃、有目標地逐代定向選育。
(1)體形:背厚、紡錘型、頭較小;
(2)體色和鰭條色:背部灰色,腹部灰白色,各鰭條呈青黑色;
(3)側線鱗:30枚以上的個體占總數的90%以上(原種27~32);
(4)生長速度:一般放養密度下,當年魚平均體重達到0.2kg左右;
(5)抗病力等其他經濟指標:不低于鯽魚。
2、選育方法 采用集體選擇和家系選擇相結合的方法。
在魚的各個發育階段--夏花魚種、冬片魚種或春片魚種、后備親魚、親魚和親魚配組5個時期,按選育目標選留符合標準的個體,淘汰不符合標準的個體;同時,逐代在選留的個體中,保留一定數量的優良個體作親魚,進行同代同血緣的同質選配,對后代按同一目標進行去劣留優的人工選擇。如此逐代選擇,使每代所選的各種性狀,逐步達到選育目標,性狀漸趨穩定,直至達到育種指標為止。
3、選育結果 經過7年6代的系統選育和定向培育,獲得了性狀較穩定的子6代。
(1)體形:背厚,頭較小,紡錘型體形的個體,第四代已超過95%;
(2)體色和鰭條色:第五代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各鰭條呈青黑色的個體占總數的95.5%;
(3)側線鱗:選擇后,第六代側線鱗30枚以上的個體占總數的98%以上;
(4)生長速度:選育后的第五代彭澤鯽生長速度比選育前快53.2%,比鯽快249.84%。選育后冬片魚種(體長50~55mm)成魚池混養,每公頃放2250~3750尾,當年平均體重可達0.2kg;魚種池套養,當年平均體重可達0.24kg。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