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每年夏季,南方地區氣溫升高快,水溫平均達到了28℃以上。這個時期鱖魚攝食力強、代謝旺盛、生長快,同時這階段水質也容易惡化,是鱖魚發病的高峰期。發病鱖魚先是食欲減退或不攝食,進而出現疾病癥狀,最終死亡。其中食欲變化是鱖魚疾病防治重要的指示信息。
一、天氣不適,食欲減退
高溫天氣,因水溫過高造成鱖魚食欲不振。同時在雷陣雨天氣,氣壓低、溶解氧少、水溫變化劇烈也是一個原因。另外在南方地區常降酸雨,造成池水pH值在短時間內變化過大,也會影響鱖魚的食欲。所以在遇到突變天氣時,要及時處理,采取相應方法,防止因應激造成鱖魚的死亡。
二、長期不換水,水質惡化
鱖魚養殖戶常常因為水源不良或自認為池水良好等因素而不換水。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鱖魚是肉食性的,大量捕食餌料魚,其排泄物對養殖水體的污染十分嚴重(尤其在水體底部),但從表面看池水卻很清澈。養殖戶往往用常規品種養殖中看水色的方法來判斷水質的好壞,認為池水清、透明度高就是水質良好,不換水,在疾病防治上不引起足夠的重視。
水質污染后,鱖魚往往出現“回食”(捕食后又將餌料魚吐出)、飽食死亡(死魚腹中有餌料魚)、食欲減退甚至不攝食等現象。在排除疾病和水中有毒物的前提下,應及時換水。因為鱖魚在飽食后對水質的要求比空腹時高,如水質不良將產生“回食”現象,少數鱖魚還會因腹中餌料魚吐不出而出現飽食死亡現象。
換水的方法:先將魚池底層水抽去1/3-1/2后,及時注入新鮮水。放足餌料魚后,用水體消毒劑(如百毒消、強效殺滅海因、衛康等)將水體消毒一次,一般即能恢復食欲。如2-3天后食欲再次減退,則再換水一次即可。但有些養殖戶采取一邊進水、一邊放水的方法,只是換去了表層水,效果很差。換水后,也可進一步采用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勻潑灑的方法來改善水質,每畝用量為5公斤。
水質的改善除采取換水的方法外,還可使用生物制劑來凈化水質,如施放光合細菌、復合型活菌生物凈水劑等,也可在放養前在池底種植水草來凈化水質。
三、多次用藥、盲目和超標用藥,引起藥害
由于鱖魚養殖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風險的行業,所以有些養殖戶為了提高鱖魚養殖的成活率,經常盲目用藥、超劑量用藥,將鱖魚“泡”在藥水里。長期盲目用藥和超劑量用藥,往往引起藥害,具體表現在鱖魚發生藥物積累性中毒、寄生蟲耐藥性的增強和藥物對水體的污染等。鱖魚一般在傍晚和清晨捕食,但以傍晚為主。有些養殖戶在傍晚用藥,往往引起鱖魚“回食”或出現少量鱖魚死亡,其主要原因是鱖魚飽食后,受外界藥物的刺激而出現的嘔吐反應,如吐不出,則出現“噎死”現象。超劑量用藥使寄生蟲抗藥性增強,在鱖魚養殖中表現在車輪蟲的防治上。今年上半年很多養殖戶反映用硫酸銅防治車輪蟲病效果不佳,我們在技術服務時也看到了硫酸銅及其它殺蟲藥療效下降的現象。外用藥超劑量使用還會引起鱖魚鰓絲水腫、出現中毒癥狀;內服藥超劑量使用會引起肝臟白化、肝腫大等。同時,長期對水體濫用藥,會引起水質惡化,也會使鱖魚出現食欲減退等現象。
四、餌料魚的疾病對鱖魚的影響
鱖魚食欲減退除自身發病和水體因素外,大多和餌料魚有關。如餌料魚的寄生蟲病、出血病等都能傳染給鱖魚,而且速度很快。所以,對自己培育的餌料魚,在放入鱖魚池前先進行檢查,看是否有寄生蟲或其它疾病,并采取相應的用藥措施,從而避免或減少直接對鱖魚池的用藥。也可對餌料魚進行預處理,將餌料魚集中入網箱后用甲醛化水潑灑,使寄生在魚體表和鰓部的寄生蟲脫落,15-20分鐘后放入鱖魚池中。用藥時需注意仔細觀察餌料魚對藥物的反應,如出現異常,則立即將網箱推至無藥區,以免造成死魚損失。
所以在鱖魚的養殖過程中,要密切注意鱖魚的食欲變化,如出現異常則要查找原因,及時采取相應辦法,做到以防為主,以治為輔。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