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三、養殖后期及越冬階段病害
1、出血病
黃鱔出血病一般出現于9月份以后。黃鱔體表局部或全身皮下彌漫性出血,與脫水性出血有類似,但出血病體表無脫水癥狀。解剖發現內臟亦有出血跡象,常伴有腹水,病鱔一般會游出潛伏區或伏于水草上,有呼吸衰竭癥狀。隨著病程發展,體表發生繼發性炎癥。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發病率可達40%以上,發病死亡率90%以上,病程約為15天左右。
引起黃鱔出血病,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參與機體代謝的部分維生素缺乏,主要是維生素C、煙酸、VB1、VB2等維生素嚴重缺乏。另外繼發性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黃鱔患肝病時凝血酶原及纖維蛋白原合成不足,維生素K缺乏影響凝血酶原的合成也能引起出血。
飼料中相關維生素添加不足或加工工藝的影響以及貯存時間過長會造成上述維生素的缺乏。
⑵由于水體大量氨的蓄積,氨經由亞硝酸單胞菌的硝化作用,被氧化為亞硝酸鹽,一旦水體中的亞硝酸鹽達到一定值,就會滲入鱔體血液引起表皮充血。這一類出血情況在網箱黃鱔養殖中出現較多,這主要是由于用于黃鱔養殖的網箱一般都在10-30平方米,網箱均用7-9目聚乙綸或聚乙烯網片加工,這種網箱在水中放置不到一個月,就會被青苔全部封住網眼,失去箱內外水體交換能力,而養殖全過程又無法清洗網衣,加之箱內設置大量水草,水草異常繁殖,布滿整個箱內水面,整個養殖期內的殘剩餌料、排泄物及腐敗水草不斷累積在箱底,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而這一趨勢隨著養殖進程不斷加劇,所以此類出血癥狀在養殖后期和越冬期,表現尤為嚴重。
解決方案①改善養殖池水質,施用水質保護劑,并注意在養殖期內經常清除殘剩餌料;②拌飼投喂維生素C、VB1、VB2、煙酸、維生素K、膽堿等單體維生素。③使用全價配合飼料,并盡可能在有效期內用完。④非氧化類消毒劑全池潑灑。
2、類痙攣癥
黃鱔類痙攣癥主要發生在養殖后期及越冬期,即每年9月份以后,其中9-11月份是高發期,類痙攣癥與鱔苗的痙攣癥具有類似特征,開始階段表現停食,接著有易受驚和竄跳現象,但不如痙攣癥明顯,4-5天后黃鱔開始有打圈運動,并游出水草潛伏區,整個身體呈盤曲狀,并撕為30%-50% ,比痙攣癥要低得多。發病池在不治療情況下,約需一個半月停止死亡,并恢復攝食,但攝食率比發病有有明顯下降。
黃鱔養殖過程中一般在以下幾種因素組合后會出現類痙攣癥:①長期投喂高能高蛋白飼料,黃鱔獲得快速增長,個體肥滿度極高,體內貯存豐富脂肪。②養殖池水質污染較為嚴重,黃鮮機體內在機能始終處于代嘗狀態。③外環境的穩定狀態被突然破壞,比如養殖水體突然更換、分池、并池以及異常氣候更替,使黃鮮處于應激狀態。
解決方案①保持良好的養殖水環境;②飼料中拌喂有機鉻、L-肉堿、膽堿;③飼料中拌喂抗痙劑兩個療程;④養殖后期減少高能飼料的投喂。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