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人稱嘎牙子,是常見的底棲雜食性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天然水體中,因其對環境適應力強、養殖經濟效益高而深受養殖者歡迎。多年來,養殖黃顙魚的魚種來源主要從江、河、湖、庫中撈取,由于天然苗種資源不足,致使養殖生產受到制約,養殖規模發展較慢。為了解決黃顙魚魚種不足的問題,現將池塘培育黃顙魚魚種技術介紹如下。
一、 池塘準備
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2—5畝,池底平坦,淤泥10—20cm,池塘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水深1.2—1.8 M為宜。
2、魚池清整及消毒 魚種放養前10天—15天應按池塘養魚的要求對魚池進行清整,同時用生石灰(水深5—10cm)用量50—75kg/畝;漂白粉(水深5-10cm)用量為5—10kg/畝。
3、施肥 魚池清塘后,在魚苗入塘前一周注水50cm左右,同時用糞肥培肥魚池水質,每畝施發酵好的雞糞或牛糞100—300kg。
一、 苗種放養
1、放養時間 盡量提早放養,以延長培育時間。要求黃顙魚烏仔放養時間不晚于6月20日,一周后放養花白鰱夏花。
2、放養規格 要求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夫傷、規格整齊的黃顙魚烏仔和花白鰱夏花。黃顙魚烏仔5—6cm,花白鰱夏花2.5—3.0cm。
3、放養數量 放養黃顙魚烏仔8000—10000尾/畝,搭配花白鏈夏花2000—3000尾/畝。
二、 養殖管理
1、飼料投喂 黃顙魚烏仔入塘一周內,主要攝食池塘中的浮游動物。若池塘中浮游動物數量不能滿足黃顙魚魚種的需求,可撈取天然或人工培育的大型枝角類、橈足類等活餌。投喂方法為每天2次,上午投喂全天總投喂量的1/3,下午投喂全天總投喂量的2/3。一周后開始馴化,投喂用絞肉機絞碎的新鮮野雜魚肉糜,并拌入10% 的土面作為粘合劑。馴化及投喂方法:在魚池一邊設4—6個飼料臺,每個飼料臺規格為2m×2m,用細網布制成,設置在水深50—80cm處,將拌入土面的肉糜放在飼料臺上;每天分2次投喂,第一次投喂時間為早7—8時,投喂量占1/3,第二次投喂時間為傍晚18—20時,投喂量占2/3,投喂的飼料要特別注意“四定”和“四看”的原則。馴化10—15天后,撤到池中有1—2個飼料臺上。當黃顙魚魚苗體長達到5cm以上時,可在肉糜中添加20—30%的豆粕、菜粕、葵花粕、玉米等植物性飼料,日投喂量根據池塘黃顙魚體重與水溫的關系而定,當水溫為20℃以下時,投喂量占魚體體重的1—3%,當水溫為20℃以上時,投喂量占魚體體重的4—6%。
值得注意的是:黃顙魚為底棲雜食性魚類,魚苗階段喜歡集群,并在暗、弱光條件下攝食強烈,因此,進行黃顙魚苗種培育時,應在飼料臺上方搭設遮蓋物遮光,遮蓋物面積應比飼料臺面積大一些。
2、日常管理 堅持每日早晚巡塘,觀察魚體的活動情況;根據水質狀況、透明度及水位變化情況定期換水,一般10—15天換水1次;每半個月每畝魚池用10—15kg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潑灑,以調節水質;在魚種生長旺季,根據天氣和魚池溶解氧變化情況,按著“三開兩不開”的原則開動增氧機,增加水體溶解氧,以預防和解救浮頭,保證魚種正常攝食和生長;每半個月檢查1次黃顙魚魚種的生長情況,隨時調整投喂量;每天檢查飼料臺有無殘餌,并清整飼料臺,每10天用漂白粉消毒1次;經常清除池邊雜草和池中腐敗污物,隨時撈出池塘中的蛙卵和蝌蚪,以免蝌蚪搶食飼料。
3、魚病防治 調節好水質,實施健康養殖技術。7—8月間每隔10—15天潑灑光合細菌1次,濃度為10ppm;每月定期潑灑殺菌藥進行水體消毒;半個月投喂藥餌1次,每次連喂3天。黃顙魚對硫酸銅、敵百蟲、高錳酸鉀等藥物較敏感,防病時一定要慎重。
四、并池越冬
當水溫降到10℃時,黃顙魚魚種應并池或原池越冬。原池越冬的池塘要排出1/2以上的池水,并進行水體消毒,封冰前池水注到最高水位;并塘越冬的池塘要做好水體和魚種的消毒,并塘拉網時要小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水體消毒用1ppm的漂白粉,魚種消毒用2—4%的食鹽浸洗5—10分鐘。黃顙魚魚種越冬密度為0.3—0.5kg/m³。越冬期做好補水、施肥、防病、水質監測(包括溶解氧、pH值、浮游生物、透明度、水溫等項目)等管理工作。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