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是嚴格消毒和適量注水,創造良好生態環境。以選擇生石灰消毒較好,既能達到較好的消毒效果,又可提高水體鈣質含量,促進浮游生物繁殖,增加魚苗適口餌料。
為了減輕勞動強度,可采取沖水式的消毒方式,雖然生石灰用量較高,但簡便省事,勞動強度低,消毒效果好,經濟上還是合算的。具體作法是:首先排干池水,按每畝水面300㎏用量,堆放魚池進水口處,用沖水熔化生石灰,生石灰溶液隨水流擴散到全池,從而起到消毒的作用。一般在生石灰全部熔化,池水達到20~30㎝時,消毒過程結束。消毒后2~3天即可注水,魚苗池水位不宜過深,魚池水深以80~90㎝為好。
二是適時適量施肥,培育豐富的適口餌料。在魚苗培育的最初階段,水體中是否有豐富的適口餌料,是決定魚苗存活率高低的關鍵因素。從筆者試驗的情況來看,每升水體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和輪蟲的數量在350萬個~400萬個之間時,就能滿足稚魚的攝食,存活率較高。
一般養魚戶很難測定水中餌料生物的數量,但可以通過觀察水色判斷其多寡。水質微綠色,透明度30㎝左右,大型浮游動物枝角類、橈足類較少,是魚苗下塘的最佳時期。關鍵是要掌握好施肥的時間和數量。施肥的時間根據水溫和魚苗入池的期限而定。水溫20~22℃時,魚苗入池前70~80小時施肥;22~24℃時,入池前50~70小時施肥;24℃以上時入池前三天施肥。最好是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既能滿足餌料生物繁殖所需養分,又可減少耗氧,保持良好水質。施肥量根據魚池的肥瘦情況而定,一般以每畝水面50kg有機肥、8kg碳酸氫銨和10kg過磷酸鈣為宜。
三是合理確定魚苗放養時間與密度,提高存活率和養殖效益。魚苗放養時間是指魚苗脫膜后的入池時間。魚苗脫膜后什么時間入池存活率最高呢,試驗表明,選擇在混合營養期較好。此時魚苗體內的卵黃營養尚未完全消失,生命活動的能量有保障,游泳活潑,入池后又有豐富的餌料生物可供攝食,可大大提高存活率。有的漁民認為,延長魚苗在環道中的孵化期或在水花捆箱中的暫養時間,日齡較多的(老口)魚苗生存適應能力較強,存活率也會相應提高。其實不然。魚苗進入平游期后不能及時獲得食物,靠卵黃提供生命活動的能量,卵黃很快消耗殆盡,入池后的存活機率大為降低。在此,要特別提醒漁民朋友們,切忌采取老苗下塘的養殖方式,放養老苗將會降低存活率。
筆者經過幾年的不同密度存活率試驗發現,放養密度在45~50萬尾/畝時,存活率和生長速度均較高。因此,筆者認為45~50萬尾/畝為經濟合理放養密度。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