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大菱鲆是歐洲重要的海水養殖魚類之一。其餌料轉換量高,生長迅速,耗氧量低,非常適合高密度養殖和遠距離運輸。在英國,自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養殖,目前已經達到企業化生產水平。1992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把大菱鲆引進我國,經過8年的艱苦探索,1999年取得了全人工育苗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大批量生產性育苗的成功,使大菱鲆成為一個新的養殖良種。目前,大菱鲆養殖已成為我國第四次海水養殖浪潮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本文簡要介紹了大菱鲆的生態習性和利用塑料大棚井水養殖的具體方法。
一、大菱鲆的生態習性
1.大菱鲆屬于鰈形目鲆科。身體扁平近似圓形,雙眼位于身體左側。有眼側呈青褐色點狀黑色素和少量皮刺;無眼側光滑呈白色。背鰭與臀鰭無硬棘,沒有棘條。頭部及尾鰭均較小。身體中部肉厚。內臟團小。整個身體的可食用部分比牙鲆多,營養豐富,市場銷路廣,經濟價值很高。
2.大菱鲆是冷水性魚類,最高致死溫度為28℃~30℃,最低致死溫度為1℃~2℃,最高生長溫度為21℃~22℃,最低生長溫度為7℃~8℃,最適生長溫度為14℃~17℃。對鹽度的適應范圍12‰~40‰,最適宜鹽度18‰以上。在12℃時,0.25千克左右的大菱鲆耗氧量為96毫克/千克,池水pH值7.3即可。
3.大菱鲆為底棲性魚類,平時游動較少,覓餌時躍起捕食,性格溫馴,互相殘食現象少見。在自然海區,大菱鲆幼魚期攝食甲殼類和多毛類,成魚期攝食小魚、小蝦。人工育苗條件下,仔稚魚期,由捕食活餌料至捕食魚肉糜或配合餌料,只需1周左右。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大菱鲆很容易馴化成有節律的攝食,餌料轉化率相當高,可以達到40千克/平方米以上的放養密度,只要鰓及頭部暴露,其他部位相互重疊達60%以上對生長無妨。
二、養殖模式和設施
l.大菱鲆養殖可以利用發電廠的余熱進行工廠化高密度精養。這種場投資大、成本高,夏季水溫為22℃~26℃,對大菱鲆生長不利。一般養殖12個月體重可增至400克,養殖2年后體重可達1~1.5千克。大菱鲆的網箱養殖,現在英國也處于試驗階段,最高單位產量為75千克/立方米。
萊州市漁民創造的塑料大棚井水養殖模式是北方沿海養殖大菱鲆的最佳選擇。這種模式投資少、成本低,經濟實用。一個面積500平方米的大棚投資不足8萬元,水溫常年保持在14~19℃,經過7~9個月的生長,大菱鲆體重可達500克以上,建場當年就能獲利。
2.塑料大棚的構造與冬暖式蔬菜大棚相似,紅磚水泥砌墻,弧形鋼梁,漁用大繃膜覆頂,上蓋草棚。養魚池為方形抹角(八角形)、圓形兩種。池子的大小和水深要考慮操作管理的方便和池子的綜合利用問題,同時也要與海水供應設施相配套。通常面積為30~50平方米,池子深度60~100厘米,每池設氣石6~10個,進水管2處,中心排水。
3.選擇場址以前必須先打出適宜的海水井。每個大棚配備直徑80厘米的海水井2口,井水的水溫、鹽度、氨氮、pH值、化學耗氧量、重金屬離子、無機氮、無機磷等水質理化指標要符合養殖標準。如果Fe2+含量較多(加漂白粉后水發紅),氧化后變成膠絮狀的Fe3+,水質混濁容易糊鰓。因為地下水嚴重缺氧,必須設立曝氣裝置,使溶解氧達到6毫克/升以上,否則魚生長減慢,容易發病。考慮到電費消耗,只要地下水水層允許,盡量選用軸流泵,其次是離心泵。潛水泵耗電易損,是最后選擇。
三、苗種選購
1.苗種。大菱鲆苗種購入規格至少5厘米以上,養殖池子較大時尤其要注意。有育苗經驗的場家可購入全長40毫米左右的苗種,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力量培育出全長10厘米以上的大規格苗種。盡量選擇育苗場的頭苗進行養殖,養殖成活率及養殖周期與尾苗相比可大大縮短。對營養不全造成的白化苗種全部淘汰。魚種質量要求是大小規格整齊,體型完整無畸形,健康無病害。雙眼位于身體左側,有眼側呈青褐色,有點狀黑色素和少量皮刺,無眼側光滑呈白色,白化魚一般要淘汰。魚苗體表要鮮亮無損傷,無發暗發紅癥狀,活動能力強,鰓上無寄生蟲。
2.魚種運輸。一般用尼龍袋充氧運輸。運輸時間可在10~20小時內。尼龍袋先加入砂濾海水2/5~1/3,然后放入魚種充氧、密封,裝入泡沫箱、紙箱中運輸。10厘米的魚種,每袋可裝100~200尾,15厘米的魚種,每袋可裝30~60尾。苗種運輸過程中要避免魚體受傷。水溫偏高或運輸距離較遠時,應在運輸袋中加入福爾馬林或者呋喃西林,以防魚體受傷感染。苗種運輸前要停食降溫,入池時溫差要在5℃以內,鹽度差5‰以內。
3.放養密度。放養密度與飼育條件、水質、換水量等有密切關系,以單位養殖面積放養魚體重來表示,一般體重10克以下的魚苗放養密度在2千克/平方米以下,10~50克的苗放養密度為2千克/平方米,50~100克的放養密度5~7千克/平方米,600~800克的放養密度10~20千克/平方米。放養全長15厘米以下的魚種,密度一般為100尾/平方米左右,以后逐步分池,既節省海水又容易管理。另外,也可以根據魚體占據面積和水池中放養覆蓋面積來計算放養尾數。一般水池中放養面積覆蓋率,分池時以80%~90%為宜,但高水溫期最好在40%~60%的范圍。10克以下幼魚,因單位體重的耗氧量和氨排泄量比大魚要高得多,所以放養密度應相對減小。
四、日常管理
1.餌料加工及投喂。為加強魚體營養,防止餌料配方不當發生營養性疾病,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科研單位研制的大菱鲆專用粉末飼料與冷凍或新鮮雜魚混合制成軟顆粒飼料投喂。自己配制飼料時要注意淀粉的含量不能超過20%,生豆餅不能使用,并且適量添加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等。加工軟顆料飼料使用的冷凍魚或新鮮魚主要是沙丁魚、玉筋魚、竹莢魚、鮐魚及其他雜魚等,鮮度差或冷藏時間長的不能用。新鮮的海水魚洗凈以后也可以直接投喂成魚,但容易污染水質且不易添加營養劑和抗菌藥物,不能單一品種長時間投喂。
魚體重100克以前每天投餌3次,以后每天2次。體重600~800克時,每天在傍晚投喂1次即可。在水溫低于12~13℃時或高于22℃時及魚攝食不良時,可適當減少投餌次數及投餌量;另外,在進行藥浴時也要減少投餌次數或停餌,尤其注意在藥浴前不能投餌。
幼魚期日投餌量為體重的20%,魚全長20里米,日投餌量為體重的10%~15%。具體的投餌量根據魚攝食情況來確定,原則上是不能有殘餌。在投餌時應注意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攝食量的變化,若發現攝食不良應及時找出原因,注意分析水質的問題及魚病的苗頭。
2.水質管理。養成期間除定期測定水溫之外,有化驗條件的,最好每天化驗檢測飼育水的溶解氧、鹽度、pH值、硫化物含量、氨氮濃度等。
水質的調節主要通過調節換水量來控制。換水量保持在5~10個循環/天,并要根據養殖密度及供水情況等綜合考慮。水溫超過20℃時,需要加大換水量;當水溫長期處于22℃以上時,要注意采取降溫措施,以防大菱鲆發生高溫反應導致充血死亡。
每次投餌完畢,要拔掉排污管,迅速降低水位,并使池水快速旋轉,以此徹底改良池內水質,帶走池底大量的污物和殘餌。同時,要清洗池壁及充氣管、氣石上粘著的污物。另外,要撈出死魚集中埋掉或用火焚掉,水桶、撈網用漂白粉消毒。
倒池視污染程度而定,一般結合苗種分選每月進行一次。倒池時,用的撈魚網要用細篩絹制成,從魚頭部撈起,仔細認真,嚴防造成機械損傷,影響魚的生長及成活。倒池后的原池應以高濃度漂白粉消毒。
3.苗種分選。大菱鲆雖然互殘現象很少,但由于餌料適口性不一樣,常造成小個體魚難以或不敢爭奪餌料而生長緩慢,所以養殖期間在魚的大小差別顯著時,應及時進行大小分選,以便于管理,促進幼魚生長,提高成活率。
分選作業應夏季水溫達到20℃以前進行,水溫過高,耗氧多,且易受傷感染,因此絕不在高水溫期進行分選和倒地等。分選作業應特別注意作業期間不能缺氧,可以在水位降低后,邊流水邊作業,同時加大充氣量。一個水池最好一次分選完,不能連日分選,若一次實在分選不完,可隔3天后,再進行分選。
五、病害防治
每天應暫停水流和充氣2次,以便仔細觀察魚的情況并檢查池中有無病魚、死魚或不正常個體。發現有病魚、死魚時要馬上撈出,這是防止魚病蔓延的一個重要措施。每15~20天要進行一次藥浴,方法是使用10~20微克抗菌素或者100~200微克的福爾馬林藥浴1~2小時。藥浴時應在上半夜進行,并有專人負責。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