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施肥是奪取養魚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因此,廣大養殖戶應根據稻田、池塘、水庫的不同養殖環境,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以確保魚類增產。
一、稻田施肥
稻田施肥要兼顧水稻和魚類共生特點,基肥以施農家肥為主,但農家肥量少質低,特別是氮元素遠遠不能滿足水稻穩產高產的起碼要求,因此增施化學肥料作為水稻追肥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是奪取養魚高產的有效途徑。稻田養魚施用化肥要適時適量,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則。每畝每次施用尿素不超過7千克,過磷酸鈣不超過10千克,碳酸氫銨本來是最便宜、見效快、轉化率高的好氮肥,但因其銨氮刺激性大、毒性重,若掌握不好反而造成損害,所以最好不施。
二、池塘施肥
新建魚池或瘦水魚池必須先施廄肥、綠肥等有機肥料培育水質,一般是肥料遍施于池底水面邊緣,經日光曝曬,發酵分解后再注水養魚。同時還根據氣溫、水質的變化,掌握及時、均勻、少量多次的原則;以化肥作為追肥施用,以保持池水“肥、活、嫩,爽”,透明度以25~35厘米為宜。一般每7~10天施肥一次,每畝每次可施尿素1.5~2千克,過磷酸鈣5千克。方法是先將化肥分別溶于水,然后先磷肥后氮肥全池均勻潑灑,時間間隔最好一天以上。
三、水庫施肥
水庫因水面大,農家肥一般不能滿足魚類攝餌需求,必須以施化肥為主,因其見效快、成本低,投入產出比約為1:2左右。水庫施肥必須先施磷肥,后施氨肥,次序既不能顛倒,也不能同時進行,以防產生無肥效反而有毒的偏磷酸;也不能施用顆粒或粉狀原肥,以防魚類誤食中毒,而應溶化并稀釋后,選擇光照條件好的水面用噴霧器均勻噴灑。暴雨時期大量溢洪時停止施肥,溢洪道進口也不宜施肥(氣候正常時)。施肥時間、數量與水溫關系密切,光照好,水溫20℃以上時浮游植物生長快,施肥后7~10天即被充分利用,所以6~9月應每隔7~10天施化肥一次,時間選擇晴天上午的8~10時,陰雨天不宜施用,而6月以前及9月下旬至10月應每隔10~15天施一次,時間和施用量應視水質和水溫而定,每次施肥3~3.5千克為宜,透明度保持40厘米以上。
水庫施肥能促進浮游植物生長,為鰱、鳙魚提供充足餌料,與為農作物施肥相似,氮、磷、鉀必須適當搭配,且根據所養魚類和水質稍有差異。氮肥以尿素、硫化銨、硝酸銨和碳銨為主,其中尿素含氮最高,而碳銨最便宜,且見效快,利用率高,效果很好。養殖前期水體含鉀量較多,可只施氨、磷肥,尿素和過磷酸鈣的施用比例為1:2,若施用碳銨,則與過磷酸鈣的比例應為2:1,養殖中后期應施一定比例的鉀肥,碳銨、過磷酸鈣和氯化鉀的百分比為70:22:8。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