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碭山縣城關鎮東關漁場一口主養云斑鮰池塘暴發出血病。通過我們積極治療,病情完全得到控制。筆者現將防治情況小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該發病池塘面積2.5畝,水深1.2~1.5米,池底淤泥平均25厘米,以地下并和環城河作水源。5月6日放養54尾/千克云斑鮰魚種7500尾,搭配花白鰱及武昌魚。全程投喂鯉魚全價顆粒飼料,粗蛋白30%~33%。8月8日早晨病發并死魚。
二、發病癥狀
發病期間病魚表現以下綜合癥狀。部分病魚離群獨游,行動緩慢,呆滯無力,對外界刺激無反應;體表充血,輕重不一,各鰭條、頭部、眼部、口腔、鰓蓋嚴重充血;眼球大都突出,部分眼球脫落,有的頭頂、肛門前出現嚴重潰瘍;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突,擠壓腹部,有大量血水流出;解剖觀察,腹腔大量積水,肌肉嚴重充血,內臟變異,腸內無物且充血。花白鰱頭部、鰓蓋充血嚴重,武昌魚胸鰭后體兩側出血較重,且鰓絲腐爛色變淺。至中期發現跑進池塘內的野雜魚、鱔魚皆被感染,并出現死亡。
三、病因分析
綜合分析,此次出血病大暴發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魚種放養不當 由于特殊原因,該塘搭配的花白鰱魚種密度過稀,武昌魚密度過大,且因向其他塘轉移鯉魚種時,暫掛于該塘的鯉魚種網箱損壞,使箱內存放的1000余尾大規格鯉魚種跑進池塘,致使塘內魚種結構不合理。
2.池塘消毒不當 該塘原為家魚苗種培育塘,淤泥厚,未能清整便投放云斑鮰魚種,并且魚體未經消毒。
3.水質管理不當 該塘最高水位1.5米,平時在1.3米,水位較淺。據筆者統計,該塘自魚種放養至病發的3個月間,僅注換水5次,6月下旬至7月下旬注水次數更少,導致水質惡化,藍藻大量繁殖,透明度一直在15~25厘米,溶氧狀況差,沒用生石灰消毒改良過水體。
4.天氣陰雨連綿 2003年我縣遇到歷史上罕見的澇災,6~8月陰雨不斷,持續時間長,水質狀況差,魚浮頭次數增加,期間增氧機啟動不甚合理,魚始終處于不良水環境中。
5.飼料變質不新鮮 由于長期陰雨,魚攝食下降,梅雨期存放的飼料發生霉變,這一時期共投喂了約20天的變質飼料,造成魚營養不良,抗病力下降。
四、治療過程
從8月8日死魚至9月1日治愈,全程25天。8月8日用20克/立方米生石灰潑灑;第二天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潑灑,連用2天,同時拌藥餌投喂,用法為:每500千克飼料加入土霉素2千克、磺胺1千克、Vc 0.2千克,連續6天;8月16日起再潑漂白粉;8月21日用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潑灑,隔天一次,同時連續用氟哌酸拌餌投喂;26日用0.2克/立方米活力氯潑灑一次,28日潑一次硫酸銅;治療期間共換水4次。
五、療效分析
本次魚病全程共死魚1600余尾,死亡率21%,除鯉魚之外,其它魚皆感染。第一個療程效果明顯,死魚從每天50~60尾減少到17尾;第二療程效果甚差,15日出現反彈,至21日死亡達到高峰,從每天的40~50尾猛增至200余尾,說明已產生很強的耐藥性,而且此療程換水頻繁且量大,造成病魚環境不安靜,魚體產生應激反應,反而加重了病情;第三個療程療效十分好,從21日到26日,換用外潑溴氯海因粉,內服氟哌酸后,每日死魚十分穩定,基本都在70~80尾;為避免再產生耐藥性,從26日起,又換用活力氯,至31日每日死魚從15尾減少到8~9尾,9月1日死魚2尾,9月2日痊愈,此療程沒有再注換水。
六、建議防治措施
綜合筆者近年來對云斑鮰細菌性出血病的防治經驗,建議應采取以下綜合防治措施。
1.完善消毒措施 要徹底清塘,減少池塘淤泥,魚種投放時要進行嚴格消毒,并定期用生石灰、氯制劑、溴制劑等消毒水體。
2.合理搭配放養魚種 主養云斑鮰除合理放養外,搭配品種應以花白鰱為主,最好不搭配其它吃食性魚類。
3.加強水質調控 尤其在養殖中后期,水位不能低于1.5米,以2米為好,要定期換注新水,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發病期間盡量減少注換水次數。
4.投喂新鮮飼料 堅持“四定”投飼,杜絕投喂變質飼料,飼料粗蛋白高于33%為好。
5.做好藥物預防 每半月至20天用藥物預防一次。外潑:生石灰20克/立方米、溴氯海因0.2克/立方米、氯殺靈0.15克/立方米;內服:土霉素、氟哌酸、大蒜素、三黃粉交替拌餌投喂。
6.多種藥物交替使用治療 從本次治療看,單一藥物治療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尤其對暴發性出血病,要合理選擇多種藥物,采取內服外潑同時進行。一旦發生出血病宜采取: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連用2次,之后用0.3克/立方米活力氯或氯殺靈潑灑一次;同時內服藥餌,每500千克魚用魚血寧1千克或25克氟哌酸連續交替投喂3~5天。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