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二、人工誘導排卵
。ㄒ唬┗驹砣斯ふT導排卵也叫催產。俗稱催情、催青等。就是用人工方法,對性腺發育成熟的親魚進行藥物注射,刺激性腺進一步成熟和排放,從而獲得成熟的卵子(或雄魚精子)。準確地掌握催產季節,選擇適合催產的親魚,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使用有效的劑量注射,是進行人工催產的必要條件。催產技術的適當與否,影響到魚卵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親魚的獲產率和產后的成活率。因此,催產是人工繁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自然環境中,性腺發育到第*期的親魚,當一定的外界生態條件(如水溫、光照、潮流或水流、降雨、鹽度等)刺激作用于親魚的外感受器官(如視覺、聽覺、側線,皮膚等)以后,產生興奮,并通過傳人神經把收到的信息(刺激)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在中樞神經的控制下,促使下丘腦營養核的神經分泌細胞受到激發,將儲存于其內部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TH一RH)分泌出來,經由腦下垂體門靜脈到腦垂體,促使垂體間葉分泌大量的促性腺激素(GTH),這些激素通過體液循環抵達性腺(卵巢或精巢)。
性腺受到激素的作用后,迅速發育成熟,開始排卵。同時,性腺分泌性留類激素(類固醇),協同垂體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使親魚發情,而進入產卵和放精的活動。如若生殖腺激素分泌量過剩,則通過反饋作用,發出信號至下丘腦或垂體,暫時抑制GTH一RH及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量,因此形成了一個彼此協調,互相制約的體系。從外感受器(感官)到下丘腦的前半過程,系由神經傳導;腦下垂體到性細胞這后半過程全憑化學物質傳遞。由神經傳導轉變為激素傳遞過程,發生在下丘腦與垂體的接觸面上。
以上說明,魚類性腺發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腦下垂體所制約的。而垂體的分泌活動,很大程度又是通過中樞神經受制于外界有關動因的。達到性成熟年齡的棱親魚,在池養條件下,雌魚卵巢雖然發育到Ⅳ期,但沒有象自然界那樣的綜合生態條件的存在,而不能在池里自行產卵(卵巢不能由第Ⅳ期過渡到產卵狀態的第Ⅴ期),繁殖后代。
人工催產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據上述的鯔、棱魚自然繁殖的生物學原理,考慮到池養生態條件之不足,而采取人為方法,把一定劑量的催產劑注入親魚體內,使之隨著淋巴和血液的流動,把這種激素散布到魚的全身,部分地代替活魚體的腦垂體分泌活動,并促使其魚體腦垂體本身進行分泌活動,從而取代自然繁殖時所需要的那些綜合生態條件,而僅保留那些影響新陳代謝必要的生態因于(如水溫、氧氣等),促使其親魚性腺成熟和產卵、排精。
進行鯔、棱魚人工繁殖,在催產時應具有下列基本條件,即親魚性腺只有發育到第Ⅳ期末,即卵母細胞中卵黃已充滿,核已偏向動物極時,催產才有效。發育較差的性腺,接受激素的敏感度差,或者根本不接受。因此親魚的性腺發育狀況是首要條件。在此前提下對親魚注射有效而適量的激素,以促使性細胞成熟,并作用于控制產卵活動的有關器官,以加強全身神經- 體液調節,引起發情行為,完成產卵過程。此外,尚需配合一定的環境條件如水溫、氧氣、鹽度等。
。ǘ┐弋a劑(外源激素) 生產上廣泛使用的有效催產劑有三類,一類是魚類的腦垂體(主要為梭魚、鯉魚和鯽魚的腦垂體);另一類是哺乳類促性腺激素制品:第三類是合1.魚類腦垂體魚腦垂體是魚體內最主要的內分泌腺,它位于間腦腹面,與下丘腦相連接。腦垂體能分泌多種激素,用途也不相同,其中對魚類生殖有關的激紊,總稱為“促性腺激素”。一般認為促性腺激素中含有兩種有效的物質,即促卵泡生長激素(FSH)和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長激素,其功能在于可促使精、卵細胞的生長、發育和成熟。促黃體生成素在雌性有促使黃體形成及排卵,在雄性則刺激排精及精巢間隙細胞的分泌功能。因此給親魚注射腦垂體,可以促進精、卵細胞的發育和促使魚體排精、排卵。
腦垂體的摘取和保存:魚類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含量隨季節不同而有些變化。一般收集梭、鯉魚的腦垂體的時間,最好在冬季或臨近生殖季節前進行,此時垂體中促性腺激素含量較高,干制品顆粒飽滿。摘取垂體的魚最好是性成熟的個體,魚應新鮮,但魚死后不久,尚保持相當鮮度的腦垂體仍可采用。摘取垂體時,先用刀劈去頭蓋骨,將腦腔中的脂肪剝除,使之露出整個魚腦,然后用鑷子將連在腦后的脊髓挑起,輕輕將腦翻開,可見有一心臟形的白色小顆粒,即為腦垂體。小心用鑷子將腦垂體旁邊的結締組織輕輕剔開,然后將垂體取出。取出的腦垂體,要求保持完整不破,放手背上,用鑷子翻滾數次,去掉附在垂體上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然后放人體積為垂體20倍的丙酮或無水酒精的小瓶中,進行脫脂、脫水,經8—12h更換一次新液,連續兩、三次,最后將浸漬的垂體取出,放在吸水紙上吸干,然后再裝入小瓶中蓋好,封口,并分別記明魚的名稱、大小、垂體數量和挖取的日期等,置于干燥器內保存備用。也可用石蠟將瓶口密封后,儲于陰涼干燥處,這樣保存的腦垂體至少在兩年之內不會失效。
2.哺乳類促性腺激素制 品魚體上所采用的主要是HCG和西那荷林兩種。
。1)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該激素是由孕婦胎盤絨毛膜的滋養層所分泌的一種促性腺激素,一般由孕婦尿中提取。3—5個月的孕婦尿中,激素含量較高,主要成分為促黃體生成激素(LH),注射到親魚體內,具有促進魚體排卵、排精的作用。為人工繁殖中的主要催產劑。目前市售的獸用(或魚用)促性腺激素,成品為白色,灰白色、淡黃色粉未,或泡沫狀固體,易溶于水,激素遇熱或受潮易失效,因此該制品應密封放在陰于處保存。
(2)西納荷林:該制品系由1/10的哺乳類前葉促性腺激素和9/10的HCG混合而成的。一般以家兔單位(RU)為效價標準。該制品單獨使用誘導鯔魚生殖是無效的,必須與魚腦垂體混合使用。若輔以維生素E,則效果更好。
3.合成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及其類似物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LH—RH)是從動物下丘腦中所提取的一種神經激素天然產物。它能控制調節腦垂體,刺激垂體分泌促黃體生成素和促卵泡生長激素,進而刺激排卵和精子形成。在此啟發下,我國人工合成了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RH)及其類似物(LRH—A)。具有與天然的LH—RH相同的生物活性,通過對魚類催情產卵的試驗證明,LRH及其類似物對雌雄親魚都有良好的催熟作用。特別是LRH—A,其活性比LRH要高上百倍,作為魚用催產劑效果很顯著,更有實用價值,目前在生產中已廣泛使用。激素質量的好壞關系到催產效果,激素用前必須認真進行效價鑒定。一般都采用蟾蜍卵巢離體跌卵的方法,即使體重50g以上的雌蟾蜍在20C溫度時, 24h內體外跌卵達50%以上的最低劑量,稱為該批激素的效價,稱為一個蟾蜍單位(約相當于500個國際單位)。
(三)催產季節選擇最適宜的季節進行催產,是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若催產時間過早,雌魚卵巢發育多數未達到敏感期,使催產效果不佳;催產過遲,則卵巢發育過熟,同樣也不能取得催產的成功。從親魚性腺發育成熟到性腺開始退化之前,保持良好催產效果的時間,棱魚一般只有20天左右,所以應在催產季節內抓緊進行。棱魚的催產季節,因各地水溫不同而有差異,江蘇地區一般在4月底到5月上旬催產,而山東為5月上旬至5月下旬。
催產效果與水溫有密切的關系。棱魚催產一般在水溫15—22℃時進行,以16—20℃時為最適宜,水溫低于14℃或高于24℃,都不會有良好的效果。鯔魚催產的水溫以15—20℃為好。
。ㄋ模┐弋a親魚的選擇
1.親魚捕撈和運送梭魚善于跳躍和鉆底,不易捕撈,因此在拉網時必須加蓋網或將上綱拉離水面,下綱要踩緊,網移速度不宜太炔。為了防止親魚受傷,捕親魚的網衣可用柔軟的棉線或維尼綸線制作,網目應在1.5cm以上。一個培育池的親魚,最好1—3次用完;多次捕撈易影響催產效果。起網時,下水人員不宜過多,一般可由2一3人捉魚和選魚。捉魚時一手輕托胸部,一手托頭部,順水送人運送親魚的布夾內。運送親魚的布夾,要比魚體寬長些。(如圖2一3)。提送時,布夾后部要略為提高些,防止魚從魚夾后面滑落,布夾內最好帶些水,運送時要輕、快,防止親魚受傷。
2.雌雄鑒別催產時要握掌雌雄比例偽搭配,故需要正確的鑒別親魚的雌雄。鯔、棱魚的第二性征不明顯,雌雄鑒別較困難,但性成熟的親魚,雌雄較易識別。梭魚一般可根據如下特征:雌魚頭部兩頰寬大,呈三角形,體長與體高之比較雄魚為小,腹部膨大較圓,有一定弧度,生殖季節,生殖孔外翻,稍大,呈桃子形的紅色乳突,一般個體較大;雄魚頭部兩頰呈橢圓形,體長與體高之比較雌魚為大,腹部輪廓細長,近于平直,泄殖孔較小,呈圓柱形的白色乳突,個體較小。
3.成熟親魚的選擇正確選擇成熟的親魚是保證催產成功的關鍵,特別是早期催產,更應嚴格選擇。但目前尚無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一般只是根據魚體外形,結合培育情況和季節等經驗來選擇。外形觀察:主要是從親魚腹部的大小、彈性和松軟程度等來鑒別。雌魚應選擇腹部膨大,柔軟而富彈性感,卵巢外觀輪廓較明顯,生殖孔紅潤略突出者,進行催產效果較好。若腹部看起來飽滿而不松軟,或腹部膨大只限于前部,生殖孔前方的后腹部扁平、較硬者,皆說明不夠成熟,或成熟度較差,催產時間可適當延遲。雄魚可選擇經擠壓后腹部近生殖孔處,有濃稠乳白色精液涌出為好。
挖卵觀察:成熟的雌魚除外表觀察外,還可用特殊的取卵器挖卵來觀察它的形狀、大小和色澤,用此方法內外對照則更有把握。挖卵器為直徑3.0一3,5mm,長約20cm,用竹、不銹鋼、塑料等制造均可(如圖2一4.挖卵器頭部開一長約2cm的空槽,頭部頂端鈍圓形,挖卵部分表面要光滑,以免損傷卵巢。
使用時將挖卵器準確而緩慢地垂直插入生殖孔內,然后向左前方或右前方斜插,伸入一側的卵巢約4cm左右,將挖卵器旋轉幾下后抽出,即可得到少量卵粒,將卵放在玻璃片上,進行肉眼和顯微鏡觀察。如果棱魚卵粒呈米黃色或桔黃色,飽滿而有光澤,卵粒間粘連松弛,放入水中攪動能散開的,卵粒直徑在0.72mm以上者,即可選作催產用親魚。鯔魚的平均卵徑則必須大于0,65mm,至少也應為0.60mm。這樣對垂體激素才能產生敏感反應。催產才能有效。
4.雌雄搭配比例催產親魚的雌雄比例應適當搭配,現一般采用雌1雄1.5的搭配比例。如雄魚的成熟度較差,可適當提高比數。用過的雄魚伺養一段時間后,可以再用一次。
。ㄎ澹┐弋a劑的注射
1.注射劑量 能引起魚類正常排卵、排精的每千克魚體所用的催產激素的量稱劑量。各種激素的劑量單位是不同的,如腦下垂體用mg或個/k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用mg或國際單位/kg,釋放激素類似物用ug/kg表示。
正確掌握催產劑的種類和用量,不僅能促使親魚順利產卵和排精,而且能促使親魚性腺成熟度在短期內有明顯進展的作用。目前我國對性腺達到*期的雌梭魚,采用鯉、棱魚垂體、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及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或幾種激素混合注射,均能有效地促使卵巢排卵。其有效的劑量為:使用單一激素催產梭魚:每千克雌魚注射棱魚腦下垂體17—30個(或15—20mg),或鯉魚腦下垂體14個(或15—20mg):或鯽魚腦下垂體11—40個;或HCG3500—8000國際單位;或1RH—A100—300ug。使用混合激素催產: LRH一A150ug+梭魚或鯉魚垂體10mg; LRH一A100u g+HCG5.5mg(效價1mg) +棱魚或鯉魚垂體5mg)或LRH一A400ug+HCG1000國際單位+ 魚腦垂體1. 5mg。
對鯔魚進行催產誘導排卵的有效劑量,據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的試驗,雌體每尾注射梭鯔垂體200個,約重250mg。我國臺灣催產鯔魚的經驗表明:一般雌親魚在生殖季節時,成熟系數11一12,卵徑0.6一0,7mm,每尾使用2.5一6個鯔魚的腦垂體與10一60家兔單位的西那荷林(Synah0rin)的混合液,催產能獲良好結果。并指出注射150一300mg的維生素E對產卵是重要的。美國夏威夷海洋研究所,曾用總劑量為49一78國際單位/g體重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誘導溯魚在池中產卵,并指出鞋垂體促性腺激素(SG一Gi00),對鯔魚是有效的催產劑,劑量為11.9一20.9ug體重(1mgSG一G100等于2250國際單位的HCG)。
催產的有效劑量隨成魚的成熟程度、環境條件和催產劑的質量等而變化,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成熟較好的親魚劑量可適當低些,性腺發育較差的親魚,劑量可適當高些;在催產早期,水溫較低,劑量可適當高些,并增加垂體的用量。在催產中期、水溫較高,劑量可適當低些。
2.注射次數和時間注射次數分一次注射和分次注射兩種,后者是把預定的藥量,分工或三次注入魚體。目前我國對梭魚催產多采用二次注射,第一針劑量為總劑量的1/3一1/8,第二針再將剩余的藥量全部注入魚體。如用混合激素時,第一針可不加HCG,第二針一并注射。雄魚如成熟度好,可在雌魚注射第二針時進行一次注射,劑量為雌魚的一半。如成熟度差,也可分二次注射,第一針的劑量和雌魚的第一針一樣,第二針為雌魚的一半。兩次注射租距時間,一般以24h為好,第一針注射大多在下午進行。美國夏威夷用激素(HCG)對鯔魚進行催產,應用兩次注射,第一次為預備計量,注射總劑量的1/3 (20國際單位/g體重),經24h后,再進行第二次較大劑量的注射(約40國際單位/g體重),雌魚在第二次注射后24h內產卵。以色列“DOR”養殖研究站,用鯉魚腦垂體采取三次注射,使原蓄養在淡水中的鯔魚獲產卵成功的良好效果。方法是將蓄養在淡水中雌鯔魚捕出按1.6個垂體/kg體重劑量進行第一次注射,然后放入淡水蓄養槽(1.65mx1.25m的水泥槽)暫養,過7h后進行第二次注射,劑量為垂體2個/kg,再過7h后,進行第三次注射,劑量2個/kg,并加入2國際單位的黃體素。鯔魚在淡水槽中經1—2天后,將其轉至含有一半海水的水槽中,并在12—24h內逐漸將水全部換成海水,在此海水槽中經17h后便開始產卵。
從生理角度來看,在自然情況下,促性腺激素從腦垂體中分泌出來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分次注射更符合魚類生理的客觀規律,它有利于卵母細胞成熟的準備,以及成熟過程比較順利的進行和完成。特別是對于成熟不夠充分的親魚,采用多次注射可得到更好的效果,它可避免親魚的生理反應過急,因而引起卵子的成熟和排卵的失調。同時還可以在第一次注射后觀察雌魚卵巢有無反應,而判斷它是否充分成熟。
3.注射液的配制激素腦垂體或LRH類似物,須用注射用水(生理鹽水或冷開水)溶解或制成懸濁液后,方能使之隨水注入魚體。注射用水的量,一般每尾魚用2ml注射液。垂體注射液的配制根據親魚的體重,計算所需要的垂體數量,將新鮮或保存的垂體放入干燥的研缽內,充分研磨,然后加入事先計算好的注射用水數滴,再研成糊狀,最后,將注射用水余量加入,充分攪拌制成腦垂體懸濁液。
激素注射液的配制按需要量用消毒的注射器吸取需要的注射用水,將針頭插入激素瓶的橡皮塞內,將水注入,充分溶解后,即可待用。注射液配好后,吸人注射器內,分別記錄各注射器的號碼和預定注射魚的編號,以免注射時拿錯,注射液應現配現用。
4.注射部位和方法注射部位有體腔注射和肌肉注射兩種,二者效果相同,一般多用前者。體腔注射:注射時,把親魚放在布夾中,一人托魚,將魚側仰,使注射部位略露于水面之上,另一人持注射器(針頭不宜過大和過小。一般以6、7、8號針頭為宜),在魚體胸鰭或腹鰭的基部內側無鱗處,將針頭朝魚體背鰭方向與魚體表面約成45度角刺入體腔約1.5—2cm,徐徐注入藥液。肌肉注射:在背鰭與體側中線之間的背部肌肉處,用注射針頭稍挑起一鱗片,并順著鱗片刺人肌肉2cm左右,慢慢地注入藥液,注射完后,用手指按住針頭口片刻,以防藥液外溢。
此外,尚有通過雌魚泄殖孔直接注射人卵巢的。1972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曾以此法成功地誘導棱魚在池塘中自行產卵。注射前應將注射用具加以煮沸消毒,將注射器振蕩,使注射液搖勻,防止沉淀,并排出空氣。注射的動作要迅速,在注射時,當針已刺人而親魚突然猛烈掙扎,則應立即拔出針頭,待平靜后再進行注射,以免針頭折斷,損傷魚體。
。┐弋a后親魚的蓄養經過注射激素后的親魚可放人親魚蓄養箱內或直接放入產卵池中蓄養,蓄養箱可用聚乙烯網布制作,規格為3x2x2m左右。蓄養箱應安放在水質清新、氧氣豐富、鹽度適宜的魚池中,用這樣的網箱蓄養親魚,既便于檢查,又不會傷害魚體。上述規格的網箱每次可蓄養親魚8—10尾。雌雄魚以分箱暫養為好,這樣在檢查雌魚性成熟情況時,可不驚動雄魚,操作方便。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曾將催產后親魚置于用葦箔在池邊圈成的2m見方的蓄養欄中。臺灣鯔魚人工繁殖時,采用大小為5x7x1.5m的暫養池,并用尼龍網將池子一隔為二,作為親魚經激素處理后暫養用。并將新鮮的海水經過濾池注入池中,在每池中的流速約為50L/min。
親魚從注射催產劑(分次注射指最后一次注射)到發情排卵所經歷時間為效應時間,它的長短與卵巢發育程度關系甚大。卵巢發育成熟基礎較好者(Ⅳ),1天之內即可排卵。大多數(Ⅳ)約在第1次注射后兩天左右排卵。差的也有2—3天的。對于成熟正常的親魚來說,排卵時間主要決定于水溫的高低。一般在一定范圍內水溫高則排卵快,反之則慢。棱魚經第二次注射后,在水溫16—22℃之間,一般在24—45h之內即可排卵,最早的也有在20h后排卵者。
鯔魚在水溫22.5—24.6℃范圍內,其排卵時間一般為10—24h。在生產實踐中,常根據水溫來預測親魚排卵、產卵的時間,從而合理的安排工作,保證人工授精適時進行。
。ㄆ撸┳孕挟a卵卵巢成熟很好的親魚注射激素后,可按一定雌雄比例(雌:雄=1:2)放人產卵池,使其在池內自行產卵、受精。梭魚的產卵池,必須預先嚴格清整,并施肥繁殖餌料生物。池水必須保持適宜的鹽度。鯔魚產卵要求鹽度高,一般鹽度在32‰左右較適宜(24.39—35.29‰)。梭魚產卵池,鹽度需在15‰以上,這樣才能進行正常受精與孵化。當催產親魚放人產卵池后,必須注意產卵池的管理。要觀察親魚動態,當魚卵大量產出后,要及時撈出,除去雜草污物,計數,然后放人孵化器孵化。也可撈出親魚,讓卵子在池中孵化。
三、人工授精通過人工的方法,使成熟的卵子和精子接觸,而完成受精作用的過程,稱為人工授精。
(一)催產后親魚的檢查及精、卵質量判斷
親魚催產后,應及時檢查親魚卵子和精子的發育狀態,準確掌握采卵和進行人工授精的時間,這是人工授精成敗的關鍵所在。一般地講,梭魚可在注射第二針后12—15h,開始檢查親魚卵子成熟情況,注意雌魚腹部變化情況。若看到腹部膨大明顯,即成熟卵的水合作用而使卵巢體積顯著增加,表明排卵已近來臨。即應嚴格檢查。如果已能擠出少量游離的透明卵,又未能暢流放出,可過:1—2h后再行檢查。
關于卵子和精于質量鑒別特征為:成熟好的卵子外觀圓潤、飽滿、透明,具彈性,單一油球,梭魚卵徑1mm左右,油球徑約0.5mm。鯔魚卵徑平均0.93mm,油球徑0.33mm,卵球大小均勻。采卵順暢,卵子之間略粘連而不成塊,若來卵時卵流如瀉,卵球參差不齊,卵巢液內有大量“油花”,鏡檢時發現有大量破裂癟卵,或在卵內出現乳濁斑點。卵子入水后浮性特大,卵膜發脹而無彈性感。則卵子不能受精。鯔、棱魚的精子頭部圓形,直徑1.2μm左右。頸部倒梯形,長1.2μm,最寬處0.8μm,尾長約36μm。成熟的精子乳白色,稍稠,入水后很快散開為好?上炔梢坏尉褐糜谳d玻片上,加上一滴生理鹽水或海水激活后,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其活動情況。質量好的精液,精子竄游激烈。質量差的,精子只做原地微弱擺動,甚至不活動,這樣的精干不宜采用。
。ǘ┤斯な诰姆椒ㄔ跈z查親魚時,當質量良好的卵子能大量擠出時,即可著手采卵,進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采用于法、濕法和半濕法均可。
干法:先將盛卵器及雌親魚的魚體擦凈,將成熟的卵于擠在容器中,并立即擠入雄魚精液(或用吸管吸取精液,滴在卵上),用羽毛或手輕輕攪拌,使精卵混合均勻。靜止1—2min后,再加入少量澄清的海水,稍攪拌再靜止1—2min,然后用海水洗數次,除去卵中的血塊和卵巢組織等污物,計數后即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濕法:先在容器中盛一些海水或咸淡水,然后擠入精液,隨即擠人卵子,或同時將精卵擠人水中,將精卵拌合0.5min左右,再加入海水或咸淡水洗滌。
半濕法:先擠精液于一干凈小器皿中,接著采卵于干凈的授精盒中,加少量海水,將精液稀釋后,澆在卵子上,而后攪和精和卵,再加海水洗滌。在進行人工授精過程中,避免強烈陽光直射,動作要輕快,勿使親魚受傷。
。ㄈ┦芫延嫈悼捎弥亓糠ê腿萘糠ㄓ嫈。一般多采用容量法。
容量法:用于法人工授精的卵,在水洗前(未吸水),先用量杯量出全部卵子的體積,再乘以單位體積的卵數即得。對于已吸水膨脹的卵,可用一定容器(常用碗)過數,再乘以單位容器的卵數即可。
重量法:先稱全部卵的重量,再乘以單位重量卵的粒數即得。如干法受精的卵,在水洗前稱重(折合成多少克),再乘以每克重的粒數,棱魚的產卵數可按每克卵2500粒來計算。
四、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是根據魚類胚胎發育階段生理生態的特點,創造適宜的孵化條件,進行細致的管理工作,使胚胎正常發育而成魚苗,以達最好孵化效果。
。ㄒ唬┓趸h境
1.水溫 鯔魚能孵化的水溫是11——24℃,適宜水溫為18—24℃,最適水溫為22℃左右。水溫超過25℃死亡率達90%。棱魚能孵化的水溫為12—24℃,最適水溫為15—24℃。水溫低于12℃,或高于25℃,胚胎則停止發育而夭折。即使少量孵化,也會影響魚苗的生活力。胚胎發育的速度取決于水溫的高低,在適溫范圍內,溫度越高,發育的進程就越快,孵化時間就越短。鯔魚受精卵在水溫23—24.5℃時,經34—38h孵出,22.5—23.7℃時,耍49—54h才能孵出仔魚。梭魚在適溫范圍內,一般所需孵化時間為35—65h。在流水孵化條件下)水溫14.2—22℃時,約需56h,30min,水溫16.8—22℃時,約需48h,水溫19—24℃時,約需37h。
2.鹽度 鯔魚受精卵的孵化鹽度是24.39—35.29‰,最適宜鹽度為30—32‰。Sylvester(1975)試驗表明,鹽度28‰以下,成活率明顯降低。但夏門杏林灣鯔魚卵在鹽度23.66—27.51‰條件下,仍獲得良好的孵化效果,說明卵于對鹽度的要求,因親魚棲息環境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棱魚受精卵在鹽度3—28‰的咸淡水中皆能孵化,但鹽度在7‰以上胚胎發育較好。據江蘇省水科所經過“鹽水過渡”的梭魚所產受精卵的試驗,在鹽度為15‰以上的海水中表現為浮性,在鹽度為13‰以下的咸淡水中則為沉性。因此,靜水孵化宜用15‰以上的咸淡水或海水,使卵浮于水面,可獲得較多的氧氣;流水孵化宜用14‰左右的咸淡水為好,此時卵呈半浮性,可在水中不停地上下翻滾,不至于堆集水面造成缺氧而死。
3.PH值適于棱魚胚胎發育的pH值為7.0—9.0,以7.5—8.5為最適宜。pH值低于0.2或高于9.4,胚胎乃至魚苗,均能引起死亡。
4.溶解氧魚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呼吸旺盛,且對缺氧耐力差。當水中溶氧量不足時,會引起發育遲緩、停滯,造成魚苗畸形或死亡。梭魚卵在孵化中要求水中溶氧量不低于3mg/L。溶氧量降至2.5mg/L以下時,有礙胚胎發育,已孵出的魚苗行動呆滯。當溶氧量低于0.8mg/L時,胚胎就將崩解。鯔魚在胚胎發育期間應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在一般正常含氧量的幅度內,氧量越高,孵出的正常胚胎就越多,而且溶氧豐富可加速胚胎發育的進程。試驗指出,在溫度相近的條件下,棱魚受精卵在流水中孵化所經歷時間比靜水孵化時間要短,如流水孵化在水溫17—24.6℃時,從受精到孵出的時間為38h,30min,而靜水孵化在水溫19.5—23℃時,則需51h。這就是因為在流水條件下氧氣較能得到充分供應,而加速了胚胎的發育。當然流水也可能與助長胚胎的運動有關,因而提早孵出。
5.敵害生物 敵害生物對胚胎發育有很大影響,由于魚卵無自由活動和抵抗敵害的能力,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常受到敵害生物的侵襲和殘害,因此在孵化中,應盡量防止小魚、小蝦、大型水蚤等敵害生物進入孵化器中。孵化用水必須嚴加過濾。同時也要注意防止病原生物對卵子的侵襲。納斯等(Nash,1974)在鯔魚卵子孵化中,海水經過濾、輻射(紫外線滅菌)和抗生素處理,用青霉素19個國際單位/ml和鏈霉素0.01mg/ml,有效地減少了海水中細菌的繁生。
。ǘ┓趸椒肮芾
1.孵化缸流水孵化孵化缸由缸體和濾水罩等部分組成(圖2一5)。缸體可用陶瓷、白鐵皮、鋼絲網混凝土等材料制成,缸底呈圓錐形漏斗狀,不宜過深。底部中央有一進水管(缸底進水),其下與橡皮管相連,有較高壓力的水經可控制管道,流入缸內。水流呈噴泉狀上翻,并從緊貼缸口邊緣的濾水罩濾出。濾水罩(一般為四片扇形40—50目的尼龍篩絹拼合而成)裝配在離缸口15—20cm的地方,使濾水罩有足夠的過濾面積(淹沒在水中的面積),以達到留卵排水之目的,罩口須成一圓臺狀罩子。為防止缸罩處不緊而漏走魚苗,可加塞棉花或泡沫塑料,缸罩在使用時必須撐直無折皺,以防貼苗。孵化缸也可用內壁光滑的水缸改制,只要把缸底開洞,并用水泥填上一圈使成漏斗狀即可。孵化缸的大小可根據需要設計,一般以容水量150kg左右為宜。放卵密度應視水溫和溶氧條件而定,一般容水量為150kg的流水孵化缸,每缸可放梭魚受精卵50萬粒左右。孵化缸水流速度以調節到使魚卵沖到水面中心部分,而后向缸的四周分散下沉即可,一般為20—24L/min。水流緩急應適當,且應根據水中溶氧量多少而進行適當控制。
魚苗出膜時,應加強管理,過濾罩要勤加洗刷,防止因空卵膜貼附缸罩堵塞網孔,引起溢水逃苗事故。魚苗在流水孵化缸中一直過濾到仔魚平游開口時為止(一般4—5天),即可下塘培育。
2.網箱孵化孵化網箱是用50—60目左右的尼龍篩絹制成的長方形網箱,其大小一般為高40cm,面積為1平方米、安放在室外水池中,吃水深度30cm,放卵密度:靜水孵化,以每平方米面積2.5萬粒為宜。若流水、充氣,則密度可成倍增加。
3.水泥池或玻璃鋼水槽孵化水泥池或玻璃鋼水槽設在室內,形狀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四角成弧。容積約為5—20立方米。水深1.5米左右。應設相應的供排水、充氣和加溫設施。底部布設的氣石,使水不斷翻滾,促使卵子在整個水體中上下浮動。每立方米水體可放受精卵10萬—15萬粒。每天可換等溫度海水1/3—1/2.除上述孵化工具外,還有使用水缸、盆、桶等容器進行室內靜水孵化和環道進行流水。孵化的。無論使用何種形式的孵化工具,不管是流水還是靜水,都要有專人負責管理。值班人員要隨時注意觀察并記錄水溫、溶氧變化、胚胎發育情況、受精率、孵化率及魚苗下塘時的成活率等。
(三)魚卵受精率和孵化率的計算當胚胎發育進入原腸中期時,即可進行受精率的統計。先用小網任意撈取魚卵100粒左右,放入小白瓷盤中檢查,凡胚胎明顯萎縮,發育不正常者或空心卵均應剔出計數,然后計算受精卵(好卵)的卵數,求出受精率:
受精率(%)=受精卵數(好卵)/總卵數(好卵+壞卵)×100
為了提出孵化管理工作的指標,一般需計算其孵化率(計算時應扣除未受精的卵粒數)
孵化率(%)=孵出魚數)/受精卵數(總卵數×受精率)×100
由于在生產上難以統計真正的孵化率,故生產上一般以出苗率(下塘率)來表示魚苗孵化率。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