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二)孵化方法及管理
1.孵化缸流水孵化孵化缸由缸體和濾水罩等部分組成(圖2一5)。缸體可用陶瓷、白鐵皮、鋼絲網混凝土等材料制成,缸底呈圓錐形漏斗狀,不宜過深。底部中央有一進水管(缸底進水),其下與橡皮管相連,有較高壓力的水經可控制管道,流入缸內。水流呈噴泉狀上翻,并從緊貼缸口邊緣的濾水罩濾出。濾水罩(一般為四片扇形40—50目的尼龍篩絹拼合而成)裝配在離缸口15—20cm的地方,使濾水罩有足夠的過濾面積(淹沒在水中的面積),以達到留卵排水之目的,罩口須成一圓臺狀罩子。為防止缸罩處不緊而漏走魚苗,可加塞棉花或泡沫塑料,缸罩在使用時必須撐直無折皺,以防貼苗。孵化缸也可用內壁光滑的水缸改制,只要把缸底開洞,并用水泥填上一圈使成漏斗狀即可。孵化缸的大小可根據需要設計,一般以容水量150kg左右為宜。放卵密度應視水溫和溶氧條件而定,一般容水量為150kg的流水孵化缸,每缸可放梭魚受精卵50萬粒左右。孵化缸水流速度以調節到使魚卵沖到水面中心部分,而后向缸的四周分散下沉即可,一般為20—24L/min。水流緩急應適當,且應根據水中溶氧量多少而進行適當控制。
魚苗出膜時,應加強管理,過濾罩要勤加洗刷,防止因空卵膜貼附缸罩堵塞網孔,引起溢水逃苗事故。魚苗在流水孵化缸中一直過濾到仔魚平游開口時為止(一般4—5天),即可下塘培育。
2.網箱孵化孵化網箱是用50—60目左右的尼龍篩絹制成的長方形網箱,其大小一般為高40cm,面積為1平方米、安放在室外水池中,吃水深度30cm,放卵密度:靜水孵化,以每平方米面積2.5萬粒為宜。若流水、充氣,則密度可成倍增加。
3.水泥池或玻璃鋼水槽孵化水泥池或玻璃鋼水槽設在室內,形狀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四角成弧。容積約為5—20立方米。水深1.5米左右。應設相應的供排水、充氣和加溫設施。底部布設的氣石,使水不斷翻滾,促使卵子在整個水體中上下浮動。每立方米水體可放受精卵10萬—15萬粒。每天可換等溫度海水1/3—1/2.除上述孵化工具外,還有使用水缸、盆、桶等容器進行室內靜水孵化和環道進行流水。孵化的。無論使用何種形式的孵化工具,不管是流水還是靜水,都要有專人負責管理。值班人員要隨時注意觀察并記錄水溫、溶氧變化、胚胎發育情況、受精率、孵化率及魚苗下塘時的成活率等。
(三)魚卵受精率和孵化率的計算當胚胎發育進入原腸中期時,即可進行受精率的統計。先用小網任意撈取魚卵100粒左右,放入小白瓷盤中檢查,凡胚胎明顯萎縮,發育不正常者或空心卵均應剔出計數,然后計算受精卵(好卵)的卵數,求出受精率:受精率(%)=受精卵數(好卵)/總卵數(好卵+壞卵)×100為了提出孵化管理工作的指標,一般需計算其孵化率(計算時應扣除未受精的卵粒數)孵化率(%)=孵出魚數)/受精卵數(總卵數×受精率)×100由于在生產上難以統計真正的孵化率,故生產上一般以出苗率(下塘率)來表示魚苗孵化率。
五、魚苗培育 自平游開口的仔魚起,培育25—30天左右,使體長達到2.5—3cm夏花魚苗的培育過程,稱做魚苗培育。目前我國培育鯔、梭魚苗,多采用淡水魚傳統的土池施肥稍加投餌的培苗方式。這種方法投資少,見效快,方便宜行,適于群眾生產。但由于水體大,且在室外,環境條件難于控制,生產不夠穩定。國外海水魚育苗多采取室內工廠方法。我國有些單位,已開始采用。
(一)魚苗池及清整 鯔、棱魚苗土池面積1—3畝,水深以1.2—1.5m為宜。堤坡應大些,池底應平坦,淤泥要少(5—10cm)。要有一定咸淡水水源(鯔魚在純淡水中可適應,梭魚要長至4—5mm以上才能完全適應于淡水)。
魚苗池使用前要經過清整,這是改善池塘環境條件,殺死病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清整工作包括:
1.池塘修整修整時間一般在放苗前20—30天,選擇晴天進行。其方法為排出池水、挖除過多的淤泥、堵塞漏洞、裂縫,拔除池底和池邊的雜藻雜草,耙平池底,曝曬數日,以待進行藥物清塘。
2.藥物清塘 藥物清塘可在魚苗放養前10天左右進行。清塘藥物種類較多,常用的有生石灰、巴豆、茶粕、魚藤精、漂白粉、氨水等。
(二)施基肥在魚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可注入新鮮海水或咸淡水(鹽度應接近孵化用水),使水深至40—60cm左右。進水時要在進水日用篩絹網濾水,防止野雜魚及其卵子等隨水流入池內。注水后即向池中施放基肥以繁殖浮游生物。為了使小型的浮游動物餌料在池中適時出現,供早期魚苗攝食,施肥宜在魚苗下塘前4—5天進行,這樣魚苗下塘后便能吃到足夠的適口的天然餌料。施早了大型浮游動物過早大量繁殖,對魚苗生長不利。基肥用量的確定應考慮氣候、肥料種類、池水原肥度等因素。一般每畝可施糞肥(人、畜糞便)250—500kg左右,或施綠草(以豆科或菌科植物為好)5000—700kg左右。或施糞肥100—150kg加硫胺5—10kg。
(三)魚苗放養魚苗下塘要適時,應在魚體平游、開口后及時放入魚苗池。過早過晚都會影響其生長和成活率。
在確定放養密度時,一般根據池水水質、餌料的數量與質量、魚苗體質等靈活掌握。如在水質好、溶氧充足和餌料豐富的情況下,可適當多放;水質稍差或餌料供應不足時,應適當稀放)魚苗體質好的可密些,體質差的可稀些。鯔梭魚苗的放養密度,以每畝水面放養魚苗8萬—15萬尾較好。魚苗下塘時應注意:用藥物清塘的,魚苗下塘前1一2天需進行試水,即取一盆水放入幾十尾魚苗,觀察藥性是否已消失,以防止發生死魚事故。同時還必須檢查池中餌料生物種類和數量,是否適合魚苗攝食的需要,因為早期仔魚入池不久,需要通過一個營養轉換的“危險階段”(仔魚的卵黃完全消失的前后幾天),此時池中必須具備大量的橈足類無節幼體、橈足類卵或輪蟲等小型浮游動物餌料,否則易造成仔魚大量死亡。下塘的魚苗、必須是同一批孵出。如果有大有小,即使只差1一2天,也會使后批魚苗生長受阻,造成不良后果。魚苗下塘時,應注意孵化水溫與池水溫度不要相差太大,一般不超過上3℃。要順風放魚苗,以免被風吹到岸邊上。魚苗下塘后要輕輕攪動池水,以免魚苗集中在一起。由于魚苗幼嫩,操作時要特別小心,魚苗過數時(可用杯量法)要帶水操作,切不可濃縮后過數,以免發生大批缺氧死亡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