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弧菌病(俗稱潰瘍病)
此病對石斑魚等海水魚類危害較大,多發生于4月-11月,以4月-5月為嚴重,死亡率可達90%左右。
1.病原石斑魚弧菌病的病原為鰻弧菌。
2.癥狀病魚體色消退,鰭的基部充血、潰瘍,體表局部紅腫、潰瘍,有的眼球混濁,突出,肝、腎等內臟器官出血或淤血,局部壞死,腹腔充滿黃色腹水。病魚游于水體表層,行動遲鈍,攝食停止。
3.診斷根據癥狀可初步診斷,確診需經肝、腎或血液取樣用弧菌先擇培養基(TCBS)分離鑒定。
4.防治方法
(1)操作小心防止魚體受傷,禁止投喂不新鮮或變質小雜魚,尤其春、夏季節。
(2)用土霉素或四環素(純粉劑)口服,每公斤魚用50毫克-70毫克,拌餌口服5天-7天為一個療程,外用呋喃西林等抗菌藥物浸洗3分鐘-5分鐘。
(3)用磺胺甲基嘧啶(sm l)等磺胺類藥物純粉劑,每公斤魚用200毫克,拌餌口服3天-7天。
(二)淀粉卵鞭蟲病(又稱淀粉卵甲藻病)
淀粉卵鞭蟲為體外寄生蟲,專門侵害海水或半咸水魚類,但鯊魚類除外。高密度或小水體的水泥池或水族館養殖魚類最容易發病,死亡率很高。1997年7月-8月間廈門某水族館引進7000尾各種觀賞魚,因淀粉卵鞭蟲病幾乎全軍覆沒,包括一條重100多公斤的大石斑魚,最后僅余下鯊魚類。發病水溫26℃-28℃。廣東網箱養殖石斑魚也常發現此病引起大量死亡。該病流行于6月-8月,水溫20℃-30℃,為世界性魚病,危害很大。
1.病原病原為眼點淀粉卵鞭蟲,寄生魚鰓和體表。寄生魚體上時稱為營養體,形狀為球形、卵形或梨形;大小20微米-150微米,最大達350微米;一端有幾條假根狀突起用于固著魚體上和吸收營養;胞質較濃密,內有許多淀粉粒,為此活體在顯微鏡下不透明,難看清內部構造。蟲體離開魚體后,在水中形成胞囊,分裂成許多游泳了,遇到魚類便可附上去。
2.癥狀輕度感染沒有明顯癥狀,只有檢查鰓才能在顯微鏡下發現少量病原體。嚴重發病,肉眼可見鰓、體表有許多細小白點,粘液增多,鰓呈淡紅色或灰白色。發病初期病魚在池壁上磨擦,后來就不攝食,游到水面,呼吸困難,鰓蓋開閉不規則,口張開,口內常噴出水,游泳緩慢或橫臥水底,時而迅速游至水面又沉到水底。
3.診斷依上述癥狀可初診。確診需從鰓或體表刮取粘液進行顯微鏡檢查,發現有大量淀粉卵鞭蟲。活體觀察此蟲與隱核蟲不同之處在于個體明顯比較小,而且不能活動。借此便可將二者區別開。
4.防治方法
(1)將病魚用淡水洗3分鐘-5分鐘,而后移至消毒過的池塘或新網箱,隔2天-3天再洗一次。
(2)用硫酸銅0.8—1ppm全池潑灑或10—12ppm浸洗10分鐘-15分鐘,每天一次連續4天。
(三)白斑病(又稱瓣體蟲病)
白斑病為石斑魚嚴重病害之一,尤其高密度暫養池和網箱養殖常有發生。此病蔓延快,嚴重的3天-4天可使全池魚死光,在網箱中與單殖吸蟲形成并發癥,感染率達90%,死亡率達50%以上,該病流行于福建、廣東和浙江等地,多發生于夏季。
1.病原病原為纖毛蟲中的石斑瓣體蟲。蟲體微小、略微透明與淡水鯉魚斜管蟲相似,呈橢圓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微米。蟲體腥面有32-36條纖毛線,其他裸露,前部中間有一圓形胞口,蟲體中間有一個橢圓形大核,大核的后方有一花朵狀瓣狀體。
2.癥狀蟲體寄生于石斑魚體表、鰓和鰭上。病魚體表出現不規則的白斑,嚴重時白斑連成一片,死魚的鰭向前方伸出,緊貼于鰓蓋上,魚體表和鰓粘液增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常浮于水面。
3.診斷根據體表癥狀可初診。確診需從體表和鰓刮取粘液進行鏡檢,可發現大量蟲體。
4.防治方法
(1)用淡水浸洗病魚2分鐘-4分鐘,可殺死病原體。赤點石斑魚在靜止淡水中30分鐘和流動淡水60分鐘都是安全的,即使魚體側翻,放回海水中仍可恢復正常。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