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歐鰻體鰓上寄生的擬指環蟲屬于蠕蟲類,吸蟲綱,單殖業綱,鰻擬指環蟲(Psuedo鄄dactylogyrus)。常見的有三種:小擬指環蟲(P.microrchis)、短鉤擬指環蟲(P.hini)以及鰻擬指環蟲(P.anguillae),其中以短鉤指環蟲個體最大,體長可達1.63mm,其余兩種個體較小。它們對目前東南沿海地區普遍飼養的歐鰻構成嚴重的威脅,特別以短鉤指環蟲最為兇狠、頑強。由鏡檢可見:它常借助扁長體形繞纏于鰻鰓內吮吸魚血及組織液,導致鰻鰓出血,傷痕累累,呼吸異常困難,尤其在池水缺氧情況下,會使病鰻狂奔亂游,不攝食,往往造成鰻種大量死亡,嚴重威脅養鰻業的健康發展。
原來治理該病的藥物很多,主要有:一是有機磷類敵百蟲、雙硫磷、敵敵畏;二是咪唑類甲苯瞇唑、奧芬噠唑、芬苯噠唑、阿苯噠唑、三氯苯噠唑、噻苯噠唑;三是嗪酮類伊喹酮、吡喹酮、甲基三嗪酮辛酸;四是硝胺酚類氯硝柳胺、碘醚柳胺、硝硫氯酯、硫雙二氯酯;五是抗生素類伊維菌素、阿維菌素、多拉菌素、莫西菌素、莫貝菌素等;六是其它的丁萘脒、硫胛銨鈉、雙酰胺氧醚、六氯對二甲苯、次沒食子酸銻鈉等。
但由于上述藥物長期使用,特別是單一的連續使用,形成蟲體抗藥性,致使藥性減退,甚至無效,有的已被禁用。為此,筆者經過艱辛努力,篩選出一種新滅蠕靈(B型)藥物,對治理有抗藥性的擬指環蟲有特效,并在福建省福清等地區試用,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受到當地漁民的很高評價。
試驗方法及結果對鰻魚急性毒性及滅蟲試驗按世界衛生組織(WHO)(1981)規定操作。試驗歐鰻魚種取自當地養鰻場,試驗用水的溶氧不低于5mg/L,pH值6.8~7.57,總硬度7~10度,堿度2~4mg/L,試驗期間水溫14~25℃。殺蟲結果表明,殺蟲藥物的有效濃度為0.15~0.25mg/L范圍,其殺蟲率皆在95%以上,而且在水泥池中密養鰻種和微流水情況下亦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在靜水情況下用藥,殺蟲濃度與鰻的安全濃度差距均在10倍以上。而且該劑無異臭、無殘留、無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以及對人畜無毒害作用,皆符合于當今國內外有關健康養殖的水準。該劑在常溫條件下經13個月的密封保存后使用,仍維持原定的藥性指標。
初步評價該劑是一種有優異活性的類似于當前美國從植物中提取的HaloluginoneHydrobromiden活性物質。它具有廣譜、高效、速效、無異臭、無殘留、無“三致”特點并與環境友好的藥物。由于采用了微乳高滲透的納米型技術,從而取得優異的結果,筆者計劃進一步擴大試驗范圍,為歐鰻養殖提供新一代滅蠕藥物。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