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二、養殖階段病害
1、棘頭蟲及毛細線蟲病
棘頭蟲主要感染黃鱔后腸,蟲體呈白色,長度0.5-1厘米,其中50克以下鱔苗寄生較多,寄生蟲體數量從數十余條到幾十條,棘頭蟲吸收寄主營養,使黃鱔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降低飼料的利用率,使飼料系數上升。嚴重感染時,還造成腸道堵塞及腸穿孔。
毛細線蟲主要寄生于黃腸外壁、腹腔內壁、膽道、肝臟外壁、胰腺外壁,并形成胞囊,破壞鱔體組織,吸收營養,影響腺液正常分泌,進而造成機體生長發育不良。毛細線蟲在鱔體內發育到一定階段會穿透鱔體,致使黃鱔死亡。毛細線蟲主要感染50克以下黃鱔。
一般野生鱔苗95%以上均有不同程度棘頭蟲和毛細線蟲感染,從廣泛的養殖過程調查發現,這種體內寄生蟲感染并不會引起很高死亡率,一般都在5%以內,但對鱔苗的生長發育有極大影響。
在野生鱔苗進入養殖狀態,由于馴養的有效性及攝食的不均衡性,造成鱔苗在人工喂養情況下不能全部達到旺盛攝食,因此,單純靠拌飼內服殺蟲劑,無法達到完全驅蟲的目的,所以,在鱔苗放養時進行浸泡驅蟲顯得尤為重要。
解決方案 ①鱔苗下池前,采用高滲殺蟲劑浸泡;②鱔苗下池后,定期拌飼投喂廣譜性殺蟲劑。
2、脫粘病
脫粘病主要發生于6-9月份的黃鱔旺盛生長期。發病時,黃鱔體表局部粘液減少或缺失,腺細胞壞死,其中以鱔體軀干部發病幾率較大,病灶區域呈片狀、塊狀或環帶狀分布,色澤呈淺黃色、灰白色。隨著病程的發展,病灶區域內繼發性細菌感染和肌肉壞死。從發病到死亡約需一個星期。脫粘病的發病率一般在10%-20%,發病死亡率極高。
脫粘病主要是由于黃鱔體內維生素A缺乏。因為維生素A具有保護上皮組織的健全與完整、促進粘膜和皮膚的發育和再生、維護細胞膜和細胞膜結構完整的功能。實驗結果表明,在有脫粘病發生的養殖池,拌飼投喂維生素A醋酸酯,能很快降低脫粘病的發病率。
養殖期間的脫粘與鱔苗放養時出現的脫粘有本質區別,放養階段出現脫粘現象是由于鱔苗在貯運過程中,鱔體局部表皮脫水而致腺細胞壞死所致。
以下情況容易造成鱔體維生素A缺乏:①配合飼料維生素A添加過少或未添加;②飼料貯藏時間過長或高溫加工,造成維生素A受熱與氧化分解而破壞,同時飼料中酸敗、氧化的脂及對維生素A也有較大的破壞作用;③飼料中脂肪缺乏和變質,導致維生素A吸收減少,因為脂肪的存在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在腸道內的吸收。
解決方案 ①使用全價飼料,維生素A應達到5000國際單位/千克飼料添加量,并在有效期內用完;②在飼料使用時,添加油脂;③發病時在飼料中拌喂螺旋霉素;④使用非氧化類消毒劑全池潑灑2個療程。
3、肝壞死病
肝壞死病在整個養殖期均有發生。發病時,黃鱔體表粘液分泌過多,背部及兩側皮膚發黑,下頜部經常伴隨有炎癥,炎蓋骨表皮有時腐爛成一圓孔,并露出頭骨。解剖發現,肝明顯腫大、嚴重時甚至無腹水。病鱔一般游動無力,常游于水草上。
黃鱔肝壞死病主要是由于飼料脂肪氧化、酸敗和變質以及B族維生素缺乏所引起肝中毒癥狀。
目前,國內黃鱔飼料生產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未脫脂魚粉,這類魚粉經高溫加工和一段時間貯存后,其所含脂肪幾科全部氧化和酸敗。油脂氧化后對黃鱔危害很大,可引起肝病變和肝組織壞死。
黃鱔養殖池在高強度投喂情況下,殘剩餌料及排泄糞便大量蓄積,產生高濃度有毒物質,并滲入黃鱔體內。在一般情況下,肝臟作為機體解毒器官,肝細胞能通過分解或結合等方式來處理各種內、外源性有害物質,但如果有毒物質在肝臟的蓄積程度超過肝臟的解毒能力,就會引起肝病變。
解決方案①選用優質、新鮮的脫脂魚粉配制黃鱔飼料;②拌喂維生素C、肌醇及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4添加;③改善水質。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