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雌雄鑒別。雌魚腹面、腹紹條呈白色,胸部無黑斑,尾鰭上的黑斑比雄魚少,成熟時腹部膨大,胸部豐滿圓滑,生殖孔大而突出,呈三角形。雄魚的腹面、腹鰭條呈黑色,胸部有很多黑斑,尾鰭上有較
多的黑斑,成熟魚體側略呈紫紅色,生殖孔狹小呈粉紅色。
(2)親魚培育。烏鱧在自然條件下,成熟率一般只有一半左右,大規模生產魚苗時,必須進行專池培育。在繁殖季節前2—3個月,將0.5千克以上的親魚放入培育池,投喂小魚蝦或蛋白質含量高的精飼料,并注意保持水質良好。
(3)自然繁殖。即讓親魚在池中自然產卵、孵化,從而獲得大量魚苗的繁殖方法。繁殖池不宜過大,親魚投放量以每平方米水面1—2尾為宜,雌雄比例1∶1。繁殖池不宜混養其他魚類,用作餌料魚的投放量也不宜過多,池水應保持清新。烏魚喜在陰暗安靜的地方營巢產卵,可在魚池的淺水處栽植水草或水浮蓮等,以提供產卵環境條件。親魚有吞食離群魚苗的習性,故在繁殖期間;每天早晨一定要認真巡視池周圍,如發現受精卵或剛孵出的仔魚,要及時撈起,移入其他水體進行孵化和培育。
(4)催產孵化。催產劑常使用鯉魚腦垂體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腦垂體的劑量為雌魚每0.5千克體重
用垂體2—3個,分兩次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劑量為雌魚0.5千克體重用800—1000國際單位。雄魚劑量減半,只作一次注射。多數地方采用小池或瓦缸進行親魚催產,讓其自然產卵受精,然后將受精卵移人孵化池中孵化,池上搭蔭棚避免陽光直射。進行大規模生產時,可把受精卵放入孵化環道或孵化缸中進行微流水孵化。有的單位采用網箱孵化,即將小網箱設置在水質好,有一定流水量的地方,把魚巢連同受精卵一起移入網箱內,每立方米水體可放卵1萬—1.2萬粒。其方法簡便易行。
(5)苗種培育。剛孵出的魚苗以卵黃為營養,在3—4天內不必投餌。仔魚開始攝食后,食物主要是輪蟲、橈足類、枝角類等浮游動物。天然飼料不足時,可加喂熟蛋黃。約2周后改喂切碎的絲蚯蚓,一個半月后,可用小雜魚的碎肉投喂。經2個月左右時間的培育,長到10—15厘米時,就可作為魚種,投放到成魚池塘中進行飼養。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