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淡水石斑魚(Cichlasoma managuense)為慈鯛科魚類,原產于中美洲尼加拉瓜,是尼加拉瓜的主要淡水經濟魚類,具有生長快、抗病力強、易捕撈、肉質鮮美等特點。為了探索該魚的養殖技術,我們于2002—2003年開展了淡水石斑魚池塘高產養殖試驗,經過兩年的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2003年的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位于江蘇省現代漁業 (西山)科技示范園內,池塘編號為 15、16、17、18的四只塘,池塘面積均為 10畝,池塘底部平坦,淤泥較少,平均水深為1.8米,水源來自太湖,pH值為 6.5—8.0,水質清新無污染。魚種放養前半個月排干池水,每畝用250千克生石灰干法清塘。每個試驗池配有葉輪式增氧機和水泵各一臺。
2.魚種放養
試驗用的淡水石斑魚種,為江蘇省現代漁業(西山)科技示范園特種水產苗種繁育基地 2002年自行繁殖培育而成的越冬魚種,平均規格體長11.8厘米、體重34克,魚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游動敏捷。魚種放養時間為2003年5月5日,放養淡水石斑魚種數量為 38000尾,平均畝放950尾。魚種放養前用5%的食鹽水藥浴 10分鐘消毒。
3.飼養管理
(1) 投飼管理 淡水石斑魚為肉食性魚類,但經馴化后可投喂人工配合餌料,要求蛋白質含量達到35%以上。本次試驗全部投喂軋碎的螺螄、蚌肉及野雜魚類。投飼堅持“四定、四看”的原則,并根據天氣、水溫及生長等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養殖前期1個月左右,投喂量為在塘魚體重的5%--8%,投飼時間為每天上午8--9點;1個月后,每天投飼量為8%~15%,每天投飼兩次,時間為上午7--8點、下午4--5點。池塘四周設置食臺,餌料投喂在食臺上。
(2) 水質調控 魚種淺水下塘,這樣有利于提高水溫。養殖前期定期加注新水,每次注水約20厘米;6月下旬至9月的高溫季節,是淡水石斑魚的攝食生長旺季,保持池水 1.8米以上,每星期注排水一次,每次換水為20--30厘米,池水溶氧保持4.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5--40厘米,此外,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悶熱天氣采用水泵沖水增氧或開啟增氧機增氧,以防其缺氧浮頭死亡。
(3) 魚病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主要疾病預防方法是:①細菌性爛鰓病。每半個月用二氯海因0.1克/米³全池潑灑消毒一次;②寄生蟲病預防。主要有錨頭鳋、車輪蟲等寄生蟲,每20天用驅蟲藥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連續用藥3天,驅蟲藥有強力滅蟲精、殺蟲王、硫酸銅等。由于采取了積極的預防措施,整個養殖期間基本上沒有發生魚病。
(4) 日常管理 每日早中晚巡塘三次,觀察淡水石斑魚的攝食、活動、生長及池塘水質變化情況,并定期測量溶氧、pH值、水溫等,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解決。
二、試驗結果
1.養殖產量
從9月10日開始捕撈,至9月28日干池起捕,經140天左右的精心飼養管理,共捕獲淡水石斑魚 34917尾,平均成活率為91.8%;產量 15920千克,商品魚平均規格為全長30.2厘米、體重456克,畝產398千克。共投喂67660千克飼料,飼料系數為4.62。
2.經濟效益
產值47.76萬元,扣除各項支出33.03萬元,獲毛利 14.73萬元,畝均毛利3682元。
三、小結與討論
1.試驗結果表明:池塘專養淡水石斑魚產量高、效益好,在當前常規魚養殖不景氣的情況下,該魚的引進及養殖成功無疑為本地淡水養殖的發展開拓了一個新品。淡水石斑魚養殖對池塘條件及生產管理沒有特殊要求,試驗用的飼料為太湖捕撈的天然貝類,可充分利用我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因此便于本地規模化養殖。
2.淡水石斑魚種放養2個月后,生長速度加快,平均日增重達4.48克,相對應的水溫為27—30℃,因此,淡水石斑魚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7—30℃,其適溫范圍為23—35℃。
3.養殖淡水石斑魚的優點有:①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養殖5個月左右就能達到商品規格;②抗病力強,養殖成活率為91.8%;③易捕撈,兩網起捕率達90%以上;④外觀漂亮,口感鮮嫩而不膩,可與鱖魚相媲美。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